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正>庖丁解牛,需"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方可游刃有余。同理,课文教学,教师也要找准一个最佳的角度切入,寻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驱动和调控学生的心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迅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效率。一、从题目切入,把握内容中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俗称"题眼"。它往往是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或中心的体现。抓住了它就能提纲挈领地把握全文。例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我紧紧抓住课题引  相似文献   

2.
一般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切入点,即文章的精彩之处、中心之处,这是阅读教学的入手处。好的切入点是课文人物特点、故事情节、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的聚散点。阅读教学中,选择好课文切入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怎样找准课文的切入点呢?这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正确的导入方法。一、从文题切入课文的标题往往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这是文章的眼睛,是课文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视中心,通过它可"窥一斑而知全豹"。教学中从文题切入,可以准确地把  相似文献   

3.
王丽娟 《考试周刊》2011,(69):50-50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它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内蕴的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实质,窥视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的精髓所在。抓住它的特点进行研读,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或开门见山,或管中窥豹,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4.
<正>成功的切入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不是主观臆断的,也不固定在某一处,而是教师根据对教材的挖掘,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分析把握,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控制等而进行艺术性的选取。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新颖实用的切入点呢?一、从标题切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抓住文章的题目,在题目上设置问题,可以迅速切入文章。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可以就题发问: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讽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找准切入的关键,从课文的题目切入,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从文章的重点词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  相似文献   

6.
课文的题目是作者行文的思路、脉络,文章的中心和内容的精髓体现,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窥探到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解和把握课文题目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找准切入的关键,从课文的题目切入,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从文章的重点词切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  相似文献   

8.
江涛 《云南教育》2000,(23):38-38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 ,并选准训练的切入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课题切入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一些课文的标题用精练的词语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事件或主题。教学这类课文可以从课题切入 ,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教师从题目切入教学 ,学生通过质疑 ,自己制订学习目标 ,自己学习领会 ,互相讨论释疑 ,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 ,学生读题后会…  相似文献   

9.
<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让课堂教学灵活生动,生机勃勃。其中采用适当的切入方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切入中,抓住课文题目进行切入是把握文本内容、进行深度阅读的有效途径。标题就是文本的眼睛,抓住了标题,可以有效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情感,打开语文教学的窗户,演绎出语文教学的精彩华章。一、巧妙质疑,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10.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题目都是经过教材编者精心撰写的,透过这些题目可以看到课文的核心,可以统领全篇课文,提示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交给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路,它像一扇窗户一样,透过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深层次的思想表达。但是对课文题目的解读与教学一直没有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  相似文献   

11.
题者"额头"也,目者"眼睛"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阅读文章先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就是深刻理解文题的意义。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有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暗含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的是行文线索。小学阅读课中的课题玩味,我们应该遵循孩子年龄小、求知欲强的特点进行目标性的、趣味性的教学,让孩子在字、词、读、写等方面都有思考的空间、展示的舞台。  相似文献   

12.
物理习题教学及其练习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应避免就题论题,习题背景与生活脱节,而应给习题赋予"生命"和"色彩",让它"活"起来,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亲近感。学习物理离不开物理习题的讲与练,把握好习题讲与练的时间、数量和难度,并不断地改革物理习题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可使习题的讲与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程目标的需要,也可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意将生活融于教学,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实践中的难题,就是如何将生活导入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体系之中。高中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之路应从四个方面切入:一是要强调生活的"本真";二是要学生"合作式"参与教学;三是要学生"体验式"运用教学内容;四是要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4.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应作为新课改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它是数学教育教学本身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需要。因此,在初中阶段,系统地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中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但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与精髓,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实现学习的迁移,从而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函数、奇函数等知识,既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如何把握这些重点内容的教学并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笔者认为既要开展"开口动脑记公式、悟其结构巧解题"[1]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学;又要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解题分析过程中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是由教师选择好训练内容后,在作文课抛给学生一个题目,然后老师一厢情愿地侃侃而谈,学生则被动地端坐静听,形成了"一人陶醉,众人受罪"的尴尬局面。学生没有相关准备,没有写作欲望,没有灵感的激发,甚至到动笔时连写什么都模糊一片,这样的作文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教学是教与学的对话,教师和学生则是数学课堂的两大主体.但这2个主体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还需在实践中探索.对此,浙江师范大学郑逸农教授提出了"非指示性"教学(简称"非指"教学)的理念.它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性"教学,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理念.在教师帮助与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成长是"非指"教学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8.
一、范例教学法的概念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  相似文献   

19.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充分说明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领域的开放性和学习目的的综合性。课标将"综合性学习"单列(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分段阐述),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从而有力地摒弃了"课堂为中心、课文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端正了作文教学沿着"课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学科间沟通"的前进方向,为整合小学作文教学要素,建构新型作文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一、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大作文"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一体化的大作文课堂1.整合习作素材,建立相对稳定的题材体系  相似文献   

20.
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亟待提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若教学切入设计得当,学生参与度会明显提升,教学重难点也易于突破,课堂效率也会显著提高。现将一些切入方法梳理归整,以期能够丰富高中文言文教学切入点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一、从文章题目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切入,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比如《五人墓碑记》,笔者在讲授这篇文章时,直接从"五人"切入,设计了2个小问题:1.这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