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宇倩 《大观周刊》2012,(45):50-50
修辞格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和理解修辞格的特点是深入研究修辞学的前提和基础。总的来说,修辞格的变异特点也就是修辞格的变异性,即语法变异、语音变异、文字变异、逻辑变异、词语搭配使用变异。  相似文献   

2.
现今的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是汉语的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应用语体、科技语体中的修辞格,没有或很少涉及广播语言中的修辞格,没有或很少以广播稿中的修辞格为研究的材料,因而对广播语言的运用、对广播稿的修辞不能直接起作用。广播工作者翻开现今的修辞学著作,修辞格部分看到的大都是诗歌、小说、散文、政论文的例子,很少能找到几例广播稿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追溯了新亚里士多德学派修辞学家的历史沿革及其对传播学形成和学派分流的影响。新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创立基于经典修辞学理论的信息分析方法并讲授传播实用艺术的公共演讲和辩论等课程。由于新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局限性,以演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播学学者发现了其他学科所倡导的有价值的新修辞学和传播学理论。他们在吸纳这些新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同时,丰富了修辞学,推动了传播学学派的形成和分流。  相似文献   

4.
彭焕萍 《青年记者》2006,(23):75-76
修辞学的转向与新闻修辞 “修辞学转向”的出现是20世纪新修辞学与其它众多学科如语义学、交际学相结合的结果,同时也代表了修辞学发展的无限潜能——修辞无所不在。新的修辞理论开始强调修辞学的多学科交叉性及其巨大的实用价值。修辞学突破了古典修辞学的研究范畴,将关注视角延伸至几乎无所不包的人类交际行为。修辞学转向后,开始与现实紧密相连,关注生活中各种话语的研究,出现了对广告话语、各种非真实话语的修辞研究。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信息流动形式,新闻话语理所当然也受到了修辞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城市越来越以传播主体的姿态呈现在世界的面前。本文将以话语研究、传播学和新修辞学的相关成果为逻辑起点,将“个体言语交际”研究扩展到“公共话语”研究,尝试从城市话语构建、传播的角度切入,以期为丰富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做出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受众研究历来为修辞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所重视,近年来其研究越来越表现出多维融合发展的趋势。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回顾了国内外受众研究在修辞学和传播学视角下的发展历程,可以认识到国内在受众研究理论本土化和采用分层研究、民族志研究等方法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7.
刘建华 《传媒》2016,(14):93-94
修辞学(Rhetoric)源于希腊文rhetorica,本意为演讲的艺术,现代意义指包括言语在内的一切象征和文化活动与人的关系。其经历了古典主义修辞学、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学和新修辞学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修辞学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其在历史长河中为了生存和发展曾多次改头换面,导致修辞学的体系未能完全。总结其中缘由可分为修辞学的自我遮蔽和传播学对修辞学的遮蔽,即“双重遮蔽”。内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修辞学撒播到其他学科中,走向跨学科融合发展的路径。从传播学的视角探究其与修辞学的融合,研究发现二者之间产生了可期的交叉成果。修辞学的未来须冲破自身壁垒,吸收借鉴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肯尼斯·伯克的修辞学理论给予更多重视,观照新修辞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继续往跨学科融合的多元化道路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善本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探讨了新善本的概念,新善本与古籍善本的区别,新善本研究在图书馆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对国内新善本研究的情况进行了概括论述。  相似文献   

10.
薛睿 《大观周刊》2011,(31):40-41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可以说是西方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他集中了他生活时代修辞学研究和教学的大成,又开拓了修辞学研究的新天地。亚里士多德把修辞学定义为发现可以用来就任何论题进行说服之手段的艺术。修辞学和辩论术有着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彭焕萍 《新闻界》2007,(2):60-61
一、“修辞学转向”与新闻修辞20世纪60年代,西方修辞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变革,一统天下的古典修辞理论被打破,各种新观点、新方法、新批评层出不穷,呈多元开放的格局。新修辞理论开始强调修辞学的多学科交叉性及其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杨吉 《大观周刊》2012,(45):49-49
目前,学界对于修辞格的认知各有不同,且人们关于修辞格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但不可否认修辞格本身具有着某些共性特点,即对语言的变异性、对语境的依赖性、对语言表达效果的增效性以及格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有幸读到王希杰先生的新著《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以下简称《通论》),觉得这是一部推动中国修辞学走向新纪元的理论力作。众所周知,在我国,把修辞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自1932年起步的,那一年,陈望道先生发表了他的著名的《修辞学发凡》,为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1996年工希杰先生的这部《通论》发表止,中国修辞学走过了整整六十四年的历程。其间,中国的修辞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发表了许多有名的论著.例如:杨树达《中国修辞学》(1933)、陈介白《修辞学讲话》(1…  相似文献   

14.
笔者不久前曾在一篇书评中指出我国修辞学研究有一个重要变化:"与以往相比,我国90年代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在重视静态研究的同时,也重视动态研究.动态修辞研究于90年代涌现了一批开拓性著作……这批著作显示了我国21世纪修辞学研究的方向,将对新世纪的修辞学向动态研究方向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  相似文献   

15.
马秀雅等海外学者从考古学、人类学、修辞学、文化传播学等人文社科视野,切入中国博物馆研究,将中国博物馆的历史发展变化,视为一类“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却疏于对中国博物馆事业自身实践特性的思考,鲜有结合中国博物馆的最新发展。反观博物馆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所发生的新变化、新气象,尤其是国内博物馆(学)直接涉事主体的发声与反思,应该是目前对中国博物馆建设性实践的最佳回应。  相似文献   

16.
音响是构成广播新闻的重要元素之一.新闻音响强调实录,追求纪实性和现场感,是"实有其事"、"真有其声",富有极强的生活美和新闻美.①我们认为,广播新闻选择音响,是对传播主体意图和特定效果的强调和修饰,是强化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编制策略,是新闻追求叙述文本艺术化言说的重要s手段.本文试图从修辞学角度对广播新闻中音响的修辞选择及其主要修辞格作一点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丛红艳 《今传媒》2023,(4):139-142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调研、访谈等方式,梳理了国内艺术(广播电视)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研究X校艺术(广播电视)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和近7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以“新媒体+”“设计+”为特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旨在为国内高校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硕士学位点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语法和修辞是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中的基本现象和问题,讲求的是语言科学和语言艺术。电视新闻报道应该像报纸新闻一样,讲求语法和修辞规律,并以艺术和修辞的形式报道新闻事实。比喻、象征、拟人、双关、借代、对比、排比等修辞格同样可以运用到电视新闻语言中。如果运用得当,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报道效果。在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难圆绿色梦》中,就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艺术和修辞手法,从而使作品增色不少,加大了报道的深度和力度。本文通过对《难圆绿色梦》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与研究,拟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和认识:电视语言艺术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究,电视语法学和电视修辞学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善本是相对古籍善本而言的,是清朝以后近现代文献中珍贵稀有文献的统称。国内少数图书馆已经开始了新善本的保护工作,但绝大多数图书馆并未引起重视,新善本保护刻不容缓。本文介绍了新善本的概念、生存环境、社会的关注和保护工作的意义。还将在下一篇文字中探讨新善本的价值、范围和新善本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媒业的快速演进和发展,中国修辞学研究经过上世纪后20年的过渡,在新世纪明显呈现出与传播学融合的趋势,甚至可以称之为"媒介转向",并已形成媒介学与修辞学相交叉的媒介修辞学的学科雏形。囿于知识系统、教育体制及专业区隔的规约,媒介修辞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缺憾和问题。在全球修辞学语境下,中国媒介修辞学将在专业化、综合性研究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理论竞争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