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的过程,这种过程并不是两种音义结合体单纯的相互转换,其中往往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翻译过程中主要考虑语言使用者思维、文化方面的差异,差异得到调和,才能最终满足不同的认知需求。因此,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语言使用者认知差异的调和,其中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可以说是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2.
根据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认知语言学者莱考夫与约翰逊的认知观点,语言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汉字"大"的词义引申是一种隐喻认知过程,它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既然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因此,翻译就不仅仅是语言层面词、句的转换,而是一种认知转换过程。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崔颖 《考试周刊》2014,(9):22-23
翻译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由于两种语言所处的地理位置、政治、历史、经济、生活方式等不同造成的文化认知差异,翻译在这种语言转换实践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认知的差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因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产生误译。本文从文化认知对翻译的各种影响出发,对文化认知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介绍了茶叶工序所需要的二十多种茶具,准确翻译这些茶具,让国外读者正确认识这些茶具,能够让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茶文化,促进茶文化对外传播。范畴化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式,对客观事物的翻译也往往会涉及两种语言间认知范畴的转换。本文从认知范畴理论出发,以《茶经》英译本为例,分析古茶具翻译中涉及的范畴化问题为茶具和类似生产生活工具的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语际间语言符号的转换行为,其本质是在两种语言符号的"所指"间达成对等。这一语际转换行为涉及原语语码意义化和译语意义语码化两个主要环节。本文在讨论翻译的语际转换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对这两个重要的认知环节展开讨论,以揭示其认知理论基础和内在的运作机理。  相似文献   

6.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结果.思维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翻译活动的基础.正由于思维内容的全人类性,各民族之间才可以通过语言的翻译进行思想交流.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思维作用于语言,语言也作用于思维,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通过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大量的实例,从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维风格的差异八手,进一步探讨中西方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以使译者重视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从而译出准确性更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7.
王芳 《海外英语》2022,(16):38-39+51
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抽象思维方式。隐喻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即从源语语篇到目的语语篇的映射和解码过程。该文从概念隐喻视角出发,以口语交际对话中的中英译文为语料,借助概念隐喻的认知映射功能,对生活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认知解读和翻译分析后,发现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主要采用直译法、意译法、转换喻体三种翻译策略。通过对翻译策略的解读,让学习者对西方文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8.
胡奇军 《教师》2015,(5):12-13
中医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其“取象比类”思想使得中医语言广泛存在着隐喻等比喻辞格。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思维就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的。隐喻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转换。本文试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医隐喻翻译,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李娜 《英语辅导》2014,(2):176-179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人类形成对周围世界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的过程。中西方背景下,英汉语言的隐喻现象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因此,在认知隐喻的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应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实现源语文本及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词产生的重要方式之一,词类转换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可用于分析英语转类构词的认知机制。各种词类转换的基础是它们共处于一个认知框中,是基于邻近性而产生转类,转类后产生了概念突显和激活。转类的认知研究有助于从认知角度揭示词类转换的发生机制,为解释语言结构与人们认知事物方式的特点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按社会认知的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语言符号系统之间所作的信息传递过程,即语言符号的迁移过程。语言是交际的工具,翻译是语言交际的桥梁,翻译承载着不同语言符号信息的转换与替换。这种转换与替换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思维方式、文化意象、社会习俗、历史背景。翻译活动是将源语言迁移为目标语的过程。做好这种迁移,认知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也就达到了翻译的目的。这里就思维方式的迁移作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隐喻就是把彼事物的名称用于此事物.翻译从表面上看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进行的语码转换,即翻译主体对原语的理解和目标语的表达,其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的思维方式的转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认知过程.隐喻认知结构不仅能创造意义,也能改变意义.同一客观事物在特定语境中因认知个体的体验不同可以产生不同意义解释.从汉语译文文本对《哈姆雷特》研究的问题进行考察与阐释,把哈剧的汉语文本置于本民族语境下进行解读分析并提高哈剧学术研究的价值,有必要对该剧的隐喻在认知视角下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认知隐喻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 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进而得出译者必须熟悉两国文化, 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认知过程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 完成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王迪 《林区教学》2011,(1):73-74
认知语言学中将隐喻视为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基本思维和认知的概念化方式。由此可见,隐喻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与手段。人们往往试图运用某方面的知识去理解其他方面的事物,这种方式创造了无数的隐喻。它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两种概念联结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识领域的联想。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提升为人类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其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借助已知事物认识体验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认知活动,受到地域、历史、宗教及文化等的影响。它涉及到两种文化共性和差异的理解与把握。在翻译中应以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所含的文化信息,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使译文既能完整准确地传达源语文本信息,又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范畴化、原型范畴理论是人类认知世界规律的概括。人们在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知命名的过程中,总在遵循着这种规律。然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秽世间事物命名的范畴化过程、视角或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因而即使是最简单的翻译也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范畴认知转换。英汉语“笔”概念的范畴认知转换就足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英语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认知主体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性映射。从人类认知规律出发,通常把熟悉的、具体的范畴域作为"始源域"映射到不熟悉的、抽象的范畴域,以此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人体部位作为人类最初认知世界的最熟知的领域,以各种方式映射到客观事物,形成人体隐喻化认知方式。但是,各个民族基于地理位置、语言表达、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不同,导致认知事物方式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