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影视媒介对中国武术传播的影响.研究认为:武侠影视作为传播中国武术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形成新型的武侠影视产业,促进了中国武术的传播;另一方面,武侠影视在传播中国武术的过程中,给中国武术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使武术出现内容肤浅和文化内涵缺失等现象,以致于造成对中国武术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全球语境下武术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以武术文化为加工原料的武侠电影,自然也脱离了大众文化快餐式的特性而成为值得研究的艺术范本。自20世纪20年代兴起,中国影视对武术文化的制作和传播,迄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制作传播机制。论文从影视媒介入手,从艺术审美日常化、暴力美学和谐化、精神品格人格化三个方面探讨武侠电影在传播过程中对武术文化的传统保留和现代演绎。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传播语境下,跨文化间的新闻传播已成为不同群际主体进行文化接触的重要“中介”。然而,文化的差异性也让传播活动存在文化误读现象,如符码转换失真和偏向性二次编码,既影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解码效果,又容易导致文化相对主义、误读甚至冲突。为了避免这一现象,通过对跨文化新闻传播中的文化误读进行本体性分析,并对背后成因进行深刻剖析和探讨,最终从文化宽容、构建动态的全球媒介伦理、“自我”与“他者”间的联通三个层面提供行之有效的规避策略,以期营造良好的国际传播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4.
浅谈传播媒介的演变对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它作为文学载体与人类文学活动的关系息息相关。本文主要就传播媒介各阶段的演变(体语传播—口语传播—文字—手抄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来分析和阐释它们分别对文学和文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国外亨利·詹姆斯小说的影视改编大致可分为三类:基本再现、当代化和艺术化.在改编过程中折射出文学经典在新语境中阐释与传播的新涵义.1960年后国外亨利·詹姆斯小说影视改编研究热潮的兴起,正反映了影视批评和文学批评之间跨学科、跨领域的联系与契合,这对顺应并引导当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燕 《美育学刊》2022,13(3):82-92
西湖景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典范价值。其“乌托邦”式的景观审美形象在艺术创作中逐渐定型,并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得以广泛流传。历代文化精英以西湖的湖光山色、历史古迹以及风俗人情为中心,创作了数量巨大、雅俗共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形成“诗情画意”“寄情山水”的文化特性。西湖由此成为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以及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  相似文献   

7.
摘要: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将媒介生态学理论系统地运用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方面的分析。基于当代人“媒介化生存”的社会现实以及传媒的文化影响,对媒介生态学介入相关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学理性分析,进而阐释了媒介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生与互动关系,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媒介生态的构建策略。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失范,归根到底在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媒介生态的失衡,媒介体育的信息偏向与符号权利表达与体育文化传媒化、同质化现象互构同生,而媒介体育符号消费的市场逻辑导致的体育文化娱乐化和碎片化也成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媒介生态的现实表征。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媒介生态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兼顾市场性与公益性,通过实施审慎的自由与文化保护策略,打造多样的文化传播形态与多元的媒介生态位,推动媒介文化传播的本土性与国际性有效契合。  相似文献   

8.
异质文化背景中的受众对武术认知与认同是实现传播者价值期待的重要前提.针对武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失真和文化误读等现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将武术视为一种文化产品,引入“文化折扣”的解释概念和解释视角.分析认为,武术跨文化传播中产生文化折扣现象的主要原因: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在编解码方式以及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传播渠道缺乏整合;传播内容未能突出重点等.针对原因提出词语置换;构建话语权力;整合传播途径以及确立重点传播内容等规避文化折扣现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莫言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影响,除作品特色与翻译作家共同演绎外,还有电影媒介传播影响、文学出版谋求中外合作、文化软实力增强导致汉语地位的提升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是在原文史学院中文系、戏剧影视文学系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全校二级教授、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教学和科研成果数量最多,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二级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等4个  相似文献   

11.
体育文化传播与交流被誉为国际间交往的“第一媒介“。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中外体育文化传播与交流搭建了以体育、文化、教育为核心的国际化社会交往平台,对北京打造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塑造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北京中外体育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要模式包括:政治模式、体育人才交流模式、体育赛事推广模式、体育文化创意经济模式等,其发挥着促进中外体育文化的相互沟通与接纳,展示现代中国人文风貌和国家形象,促进国际体育文化创意的相互影响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把北京2008年奥运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变迁与文明演进的共时性过程进行研究,突出了传播学的文化研究功能,提出北京奥运文化传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文化整合、文化创造、文化积淀.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不仅要体现"新奥运"所展示的中国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还要推广"新北京"的现代城市形象,提升北京城市文化的现实影响力,打造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后工业时代产物的互联网,逐渐超越了其自身的传播媒介属性,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文化属性。这种基于后现代主义的审美文化共性,是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的文化基础,推动网络文学影视化成为媒介跨界融合的流行范式。其主要体现为"消解中心后大众文化的回归"、"主体隐退后的欲望文化建构"和"后工业文明下的深度感消失"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身份与语言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既可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媒介,又可以建构使用者的文化身份。《环球时报》英文社评主要用译借词和意译词表达中国当代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词语表达符合英语的语构规范,但语义上呈现的是中国特有的事物。中国英语是跨文化传播中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与资源。  相似文献   

15.
红色影视媒介的运用对于丰富和创新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内涵与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红色影视媒介的理论阐释与体育专业大学生身心的特征分析为切入点,归纳总结出红色影视媒介在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现实性、可行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途径的优化与开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由于来自于电影、电视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以及文学自身在与国际接轨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文学失去了在精神传播领域的"霸主"地位。于是就有了文学"边缘化"的说法。本文认为,文学在历史上就没有真正置身过"中心",所以"边缘"论其实是文学失恋后自身浮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加速普及,众多媒介传播进入以视频和图文为主、多种媒介相结合的发展时期。近年来,汉服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与关注,利用新媒体传播汉服文化成为许多城市传播传统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方式。以洛阳市洛邑古城为例,阐述汉服文化内涵、新媒体时代汉服文化的传播特征。分析汉服文化出圈的原因,探讨新媒体时代汉服文化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自从莎士比亚的作品诞生以来并逐渐被世界所意识到它的文学价值之后,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成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挖掘、介绍、演出、评论、研究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印刷、广播、电视、电影传播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其意义早已远远超出了文学范畴,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组成了一种‘工业托拉斯’,形成了‘一种系列文化’”(1)实在是难以说尽。歌德曾经感慨的“说不尽的莎士比亚”。(2)这种文学现象,今天仍在继续,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雷蒙德·博伊尔教授就体育传播研究这一话题接受了作者的访谈,从自身研究经验的角度探讨了英国体育媒介研究从体育新闻传播向体育文化传播研究转变的个性化体认。博伊尔教授认为,体育媒介研究强调媒介研究的包容性,它打破了新闻与传播研究的传统思维定势,也是当代传播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体育媒介研究的国际化拓展,英国和中国的学者都面临共同的问题,体育媒介研究更深入地参与到社会对话中,不但关注体育现象与媒介发展的关系议题,也关注社会权利与文化产业议题。体育媒介研究也是多元主体的知识生产过程,拓展国际合作研究是迎接未来变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为文化传播注入了生机,它传递着微价值,引领着微文化的产生,与传统媒介共同发展,形成娱乐的大狂欢,还强化了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文化的百家争鸣。但与此同时,微博在文化传播中也有着理性、公平、道德的缺失等弊端,阻碍了微博成为"公共领域"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