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省试、解试多数时间考诗,这类诗内容多以歌功颂德、讽谏献忠、希冀功名为主,有质朴尚理、讲求贴题、音韵、格律等艺术特色,其发展趋向是逐渐经义化,在科举考试中有较高地位。宋代省试、发解试诗及拟作对研究宋代科举考试内容、宋代诗歌及文学风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汉五经博士的选任,主要通过察举推荐和他官迁任两条途径。出任博士不仅需要在经学上有师承造诣,而且与察举的关系相当密切,因而策试成为其中必经的环节。东汉博士选任承袭西汉制度,又有所发展。而所谓“博士举状”,所体现的更可能是对明经、孝廉、秀才等察举科目对象的描述,而不必一定指向博士。《后汉书·杨仁传》中所反映的东汉博士限年五十以上的规定,或许可以作其他方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杂议制度是宋代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制度。国家政治生活中所涉及的军事、礼仪、行政、司法、财政、外交等各方面的疑难问题,往往都可以通过杂议来解决。这种制度有利于统治者制订出比较正确的统治政策,调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杂议类似于一种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集中制”。杂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宋代官僚政治的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4.
宋代助葬制度述略史继刚宋代大土地私有制的高度发展和统治阶级的“取民无艺”,使得广大百姓无以为生,纷纷破产流移,他们中的不少人往往国冻馁疾疫而客死异乡。不仅生无保障,而且死亦无葬身之地,只好将其尸骨寄留僧舍或委弃道旁,道攒路瘗,无人理落,常为猪拖狗扯、...  相似文献   

5.
官员为政期间的正常休假,是自古至今以来他们所享受的一项基本福利待遇。宋代时这一制度更加完善系统,对各种节假日都有了明确具体规定,尤其是对定期例假和各种节日假实行“朝假”和“休务”的基本休假方式与其他朝代不同,这在我国封建社会官吏的休假史上实属创举。  相似文献   

6.
唐代试赋有从前代文献特别是儒家经典中命题的习惯,从现存文献看,出自《礼记》的题目最多,其次为《尚书》、《左传》、《周易》、《周礼》、《诗经》,没有出自《公羊传》、《谷梁传》和《仪礼》的题目。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唐人对九经的认识不同等原因,使得九经在唐代冷热不均,由此也形成了试赋命题中的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7.
宋代诸科制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科”是经、传、礼、史、法等多种科目的统称,在科举中属常科。熙宁中王安石变法,诸科被废,将其中的明法改为“新科明法”,南宋绍兴间罢。宋代诸科考试以帖书、墨义为主,考的是“背功”,既无补于时,更是对人才的戕杀,被废罢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益增多的宗室人员,如何解决他们的出路,成为清朝统治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否通过科举来开辟宗室的出路,在嘉庆前还处在争议与探索阶段,直到嘉庆年间才确立宗室科举制度。嘉庆、道光年间先后确立了宗室会试覆试制度、乡试覆试制度。清代宗室乡试、会试覆试制度完善了宗室科举制度,这一制度防止和减少了科场舞弊行为的发生,基本上达到了覆试的目的,维护了宗室科举的相对公平、公正性。  相似文献   

9.
清代童试组织流程复杂,整个考试过程持续时间久,阅卷的工作量十分庞大,其组织过程充分显示了中国基层社会在组织公共事务时呈现的灵活性,大量民间力量为阅卷工作提供了帮助,来自考试地的往届秀才(生员)参与童试不同阶段的阅卷工作。同时,通过在复杂的考试流程中逐场不断淘汰考生,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童试对基层读书人开放性的前提下,有效压缩阅卷的工作量,保证阅卷的效率。与乡会试相比,童试的阅卷过程有模仿乡会试的地方,也有在考试组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取变通办法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试判”主要用于铨选,过去在“科举与文学”语境下的相关研究,往往并不涉及;但从更宽广的“取士”概念上说,铨选亦在其中,故试判也是“取士文学”的重要文体。理论上说,唐人凡参与铨选者皆有过判文的制作,而所有参加“关试”者也须试判,其总量之大可想而知;现存的判文也为数不少,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像唐代试判制度这样的基本问题,也由于诸多原因,现在还  相似文献   

11.
唐婷 《文教资料》2013,(32):166-168
在历朝历代的公文写作中,引用前人经书特别是儒经是惯用手法,宋代在这方面较为典型。宋代公文写作中的用经现象普遍存在有着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有着其显著的特点和方式,这种手法在实际的公文行文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同时无节制的用经也给公文的行文带来了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12.
<金刚坛陀罗尼经>是仅流传于敦煌地区的佛经.敦煌本中有北7530(冬70、BD020T0)、北7531(宙85、BD00385)、北8650(宙70、BD00370)、北8651(月100、BD00800),前后两者可缀合,中间两者亦可缀合.俄藏中有дx473、дx2248两个号,法藏中有尾记的P.3918.据尾记,该佛经底本为梵文本,藏于于阗,昙倩于唐天宝十二载(755)在安西译成汉文本,众学者皆把注意力集中在此尾记上,未发现该件所缺失第3、4和14页.经翻阅所有敦煌遗书,在俄藏残卷中找到了所失第3页,并判断俄藏两个号内容可相衔接.本文在翻阅该经所有版本的基础上,对其流传情况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13.
14.
宋代林业职官,中央由属政令部门的工部,和属职事部门的将作监、都水监、太府寺以及司农寺等机构的官员组成,负责从林业税收、林材运用与管理到林木栽植等方面的各项事务。在地方,围绕农桑林的栽植,由路、州官员的监督和县级官员具体负责的林业经济管理系统也十分完善。其中,县丞为基层林业建设与管理的主要负责官员。而国家应用林方面,堤道、军事防御林的建设,则主要由中央与地方官员配合完成。  相似文献   

15.
宋代婴幼儿的早夭现象十分突出,围绕新生儿的保育,从洗浴著衣到疾病处治多少带有巫术的色彩,反映出生命之始便有一套繁缛的信仰与仪式。  相似文献   

16.
17.
嘉祐二年省试,苏轼因赋试不中格,被考官落下,省试时参加说书举考试的成绩就成了他的唯一希望。景祐制书规定:进士、诸科举人通三经以上,亦即试通经义前提下,若省试或殿试被黜,都有一次陈牒再试经义的机会,合格者则进入殿试或授官。作为嘉祐二年的说书举人,苏轼省试被落之后,利用说书举通三经、过落外再试之制,别试《春秋》义十道,遂取得殿试资格。苏轼殿试仅列第五甲,但说书《春秋》第一使他获升甲待遇,升入第四甲乙科,跳过守选,释褐授福昌县主簿。总之,苏轼的科考并不顺利,成绩也不理想,决定其命运的考试决非诗赋或策论,而是省试期间先后两次考通说书经义的经历,尤其后一次考试直接决定了他的殿试资格与授官。  相似文献   

18.
试律诗,又名"省试诗"或"州府试诗",清人多称之为"试帖诗"。作为科举文体的一种,很多人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并无多少艺术价值可言。其实通过对试律诗题材、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试律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诗的审美传统。而诗歌所流露出的举子心态也正体现了其在强大科举攻势下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9.
《九经直音》(下文简称《直音》)是一部音注书目。书中有一些反映"浊音清化"现象的条目,前贤据此推断该书所反映的浊音清化现象已经完成。对《直音》条目作全面考察,认为书中的确存在浊音清化的痕迹,但只有并、奉、从、邪四母清化程度比较高。总体来看,《直音》中大部分浊音未清化。  相似文献   

20.
试评估是评估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试评估不是目的,开展试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估相关方更好地改进工作。文章指出通过试评估不仅能优化评估流程,形成一个完善的评估方案,而且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指导以评促建,使评估工作能够顺利实施。文章对试评估开展的原则和案例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阐述了试评估在教育评估中的作用,以期对教育评估的实践提供较好的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