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王充(公元27——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平民出身。他是秦汉时期最伟大的战斗唯物主义者,有特殊贡献的教育家。他是第一个发现“知识就是力量”的人。他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论衡·效力》。以下凡引《论衡》均只说篇  相似文献   

2.
一、自学目的:学习本文开宗明义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代词“之”和助词“也”的一些用法.初步了解王充的一些朴素的唯物思想及其进步意义.二、自学提示:本文节选自王充的《论衡·订鬼篇》。王充(公元27—约9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曾做过几任州郡的属官,生活一直比较贫困,但好学不倦,努力著述,他的主要著作是《论衡》,花  相似文献   

3.
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前期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思想家。王充也跟我国古代其他的哲学家、思想家一样,对心理学问题并没有专门的、系统的论述,他们的心理学观点和思想,只是散见于他们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据王充《自纪篇》的记载,他曾写过《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论衡》有十五卷和三十卷两种,著录皆为八十五篇,但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  相似文献   

4.
王充(公元27~96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时坚持批判神学,是一位唯物主义传播思想家。《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记载他的生平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10):I0002-I0002
10.王充一、生平介绍王充(27~约97),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自幼好学,青年时到京师太学读书,受业于著名的儒学大师班彪。王充曾任郡功曹、治中等官。由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久弃官回乡,居家教授,致力著述。王充6岁读书写字,8岁上小学。学童百余人,唯有王充书法日进。习《论语》《尚书》,日讽千字,援笔而众奇。游学京都,入太学,访名儒,阅百家,观大礼,初步形成了博大求实的学术  相似文献   

6.
<正>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出生于"细族孤门",是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倾向比较突出的思想家,他自幼家贫无书,年青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  相似文献   

7.
<正>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经历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四朝,享年七十左右。他出生于“细族孤门”(《论衡·自纪》。以下凡出自《论衡》的引文,只注篇名),早年曾受业于洛阳太学,并师事大史学家班彪。由于他出身寒微,加上又好“谏争”(《后汉书·王充传》),故受权贵排挤而一生潦倒,只做了几  相似文献   

8.
《论衡》是王充的一部重要著作。《论衡》不仅以它思想上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因为它是研究东汉时代汉语的第一手材料,而在汉语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他用三十年时间写成《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缺正文),三十余万字,为我们研究东汉时代的语言,保存和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王充“才高而不尚苟作”,他认为“文由语也”,“口言以明志,言恐灭遗,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论衡·自纪篇》)。这表明,《论衡》的语言与东汉当时的口语是一致的。对《论衡》的语言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可以窥见东汉语言断代的一斑,再与东汉前后的语言相比较,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历时发展中的一环。笔者无力研讨《论衡》全书,仅对《论衡》中的  相似文献   

9.
<正>英台故里孝德之乡—上虞,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这里被誉为浙东平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上虞已有220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浙江省建县最早的县份之一,是全球最早的青瓷发源地之一,也是经典爱情故事梁祝传说中祝英台的家乡。这里名流荟萃,涌现出王充、谢安、谢灵运、马一浮、竺可桢等著名乡贤。曹娥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  相似文献   

10.
杏坛大家     
生平王充(公元27年~公元100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祖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系元城王氏之后。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相似文献   

11.
王充,宇仲任,会稽上虞人,是我国东汉时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在京师读书时“师事班彪”,“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他的教育思想也从他的《论衡》一书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2.
王充为什么要倡导“无鬼论”?它的进步意义何在?要搞清上述问题,必须考察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王充生活在东汉初期。汉朝自西汉哀帝、平帝起,就兴起一种“谶纬之学”(谶,是“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纬,是假托神意,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王充传 (南朝·宋]范晔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①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②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  相似文献   

14.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富有批判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一生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反动唯心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对儒家学派的老祖宗孔丘、孟轲进行了勇敢的挑战,表现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的精神。通过学习王充反对儒家、批判孔孟这段哲学斗争历史,对于认识孔孟儒家哲学的反动性和欺骗性,揭露林彪宣扬孔孟之道、吹捧董仲舒的反革命本质,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王充(公元二七——九七年),是东汉时期尊注反儒的杰出战士,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先秦法家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以毕生精力同汉代神秘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正统儒家思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写下了一部富有战斗性的哲学著作——《论衡》,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古代唯物论的思想体系。反复古主义的文学观,就是这一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王充在文艺领域内的反复古主义斗争及其文学观,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历史上法家文艺思想的进步性与儒家文艺思想的反动本质,吸取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把文艺战线上的阶级斗争进行到底。 王充生活的时代,地主阶级统治者已经转向尊儒反法,日趋腐败反动。豪强大地主集团控制了中央政权,他们不仅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且对中小地主阶级也歧视和打击。因此,社会各种矛盾更加激化。为了巩固反动统治,封建统治阶级更加乞灵于孔孟之道,乃至于借助“神”力来欺骗、蒙蔽人民。东汉章帝时炮制的《白虎通义》,以法律形式把两汉时由董仲舒加工神秘化了  相似文献   

16.
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在孔孟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后,公开批判儒家的一位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西汉后期随着奴隶制复辟的危险基本过去,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地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不仅加紧了对当时农民起义的武力镇压,而且加强了对人民群众的思想统治。自元帝开始,统治集团由尊法反儒转为尊  相似文献   

17.
《大学》是孔老二的徒子徒孙秉承他的意旨所阐述的一篇有关儒家伦理、政治和哲学学说的反动论文。最初由西汉戴圣编录在《礼记》这部儒家经典里,作为它的四十九篇的一篇。唐代以前,还未引起封建统治者和封建阶级知识分子的特别重视。自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提出了孔学“道统”并引用《大学》里的一段话来作为论证“道统”的根据后,《大学》的地位就被抬高了。北宋时极端反动的唯心主义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程颐(公元1033—1107)和南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公元1130—1200),更非常  相似文献   

18.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为一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了解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教育思想及他对“汉代孔老二”董仲舒反动教育思想的批判,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上进步思想家怎样与反动儒家教育思想作斗争,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怎样利用孔孟之道通过教育这块阵地为它的反动统治服务;有助于增强我们对教育领域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认识,从而不断提高我们把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进行到底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9.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出生于“细族孤门”,是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倾向比较突出的思想家,他白幼家贫无书,年青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居贫苦而志不倦”,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  相似文献   

20.
王充是汉代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重要著作《论衡》,不仅对先秦以来儒家的反动哲学观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且对儒家的反动教育观也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两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董仲舒,继承并发挥了孔孟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把儒家学说宗教化神学化,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说为核心的神学思想体系。他在教育领域里,抛出了所谓“性三品”的反动观点,把人性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筲之性”。胡说什么“圣人”是天生具有知识和智慧的上等人;“中人”是可以在“圣人”教化下变善的中等人,而“斗筲之性”的劳动人民,则是“天生愚蠢”、不堪造就的下等人。这实质上是孔老二的“生而知之”和“上智与下愚不移”反动谬论的翻版。董仲舒鼓吹这套反动教育观的目的,是妄图把知识神化,剥夺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实行反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在“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反动思想体系统治的情况下,王充继承先秦法家荀子、韩非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勇敢的反潮流精神,提出了重实践的唯物主义教育观,与孔孟和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及其反动教育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发展了先秦法家的进步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