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杂剧中的英雄形象大致有历史英雄、草莽英雄与侠义英雄三种类型。这些英雄形象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大义之勇”、“至爱之仁”和“忠信之义”,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民间从自身的观念出发对伦理道德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文化结构崩溃、新的文化体系尚未完全构建起来时,引导学生理解传统价值,树立远大理想,构建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在我国,由于没有与宗教相对应的学科,语文就成为了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它是构建学生人生信仰和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中学语文场域中的英雄谱系与学生成长研究”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主要研究语文教材中呈现的英雄系列、学生评价英雄的价值观变化、中外英雄的多维谱系归纳等,并提出具体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英雄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平原枪声》的英雄叙事具有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对马英的英雄叙事上,叙述主体通过对于其所包蕴的美学意蕴的展示,揭示了抗日战争这样的二元对立的文化语境下,个体在进行二难抉择时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过程。马英在对于现实的抗争中,高扬人的主体性,从而完成了自我英雄形象的铸造,具有着独特的美学意蕴。这一切,标明了《平原枪声》这一文本在“十七年”文学叙事中具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孙杰远 《教育研究》2013,(12):91-96
国家认同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结群意识和归属的需要,而文化基因是维系国家认同的基本纽带;人的自我意识与生命意识是国家认同的逻辑前提;想象的共同体是文化基因的价值表征,多元与一体则是其基本特征。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场域的构建是推进社会、个体、国家认同由自在走向自觉的重要途径。应当从多元互动文化场域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符号的凝练及其在教育场域中的渗透、国家治理取向的内化与教育导引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教育场域。  相似文献   

5.
英雄是儿童仰慕与崇敬的对象,英雄主义精神是儿童学习与传承的精神之一。王尔德在《快乐王子》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儿童英雄形象。他有普世大众的英雄信仰,具有心怀天下的英雄气概,拥有无私奉献的英雄精神。快乐王子的儿童英雄形象,可以帮助儿童满足内心的英雄梦,区分真英雄和假英雄,进而通过英雄榜样的示范作用引导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空前绝后地把自我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既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英雄情怀。这使他的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典型情绪———英雄情结,具体表现为“英雄志”、“英雄气”、“英雄梦”、“英雄怨”、“英雄泪”、“英雄笑”。“英雄志”是他典型情绪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格雷厄姆·格林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他创造了一系列有着悲剧命运的父型英雄主人公,他们在强大无比的社会环境压迫下,凭借着足够的信仰和勇气走向了救赎,保持和延续了美好的人性之光。格林肯定通过忏悔、觉悟走向救赎的行为,认为即使在人本精神迷失的道德困境下,人性还是能最终回归自我,而这是个体存在的最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中传奇英雄形象的塑造是在原始英雄崇拜情结、现实英雄逐渐被神话与猎奇心态下的审美追求等各种文化基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本文从以上三方面对元杂剧中的传奇英雄形象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试图揭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中传奇英雄形象的塑造是在原始英雄崇拜情结、现实英雄逐渐被神话与猎奇心态下的审美追求等各种文化基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本文从以上三方面对元杂剧中的传奇英雄形象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试图揭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化英雄"的自我指认 --电影《英雄》的泛本文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艺谋以影片《英雄》诠释了他的英雄观,打造了当下的新概念英雄,即英雄当“胸怀天下”,从而标示出其文化身份,实现了其“文化英雄”的自我指认,使得这个精巧文本具有了泛本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育场域中师生关系受到教师和学生各自个体文化的影响。教师的文化归属和教师的文化经验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所用的语言、学生的行为方式、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学生个体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三方面因素。分析影响师生关系的个体文化是为了在充分认识教师和学生个体文化对师生关系的作用力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极力贬低英雄形象,抹黑新中国开国领袖,歪曲中国革命史,其根本目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在高校思政课中积极开展英雄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共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抑制防范作用。因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探索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以期创新英雄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3.
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为我国乡村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乡村学生的知识学习及乡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保障。但这一角色定位也存有淡化乡村教师“乡土色彩”,对乡村学生既有文化身份及其教学价值体认不足,其作为乡村场域中的知识分子身份地位日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走向“文化建设者”,使其增强对乡土文化的感知理解及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乡村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发挥作为乡村知识精英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将荷马史诗英雄置于古希腊典型的文化语境中,尝试解读荷马时代古希腊人的英雄观念及英雄形象.认为古希腊文化以世俗性、个人本位、追求荣誉与和谐为典型特征,在该文化品格的影响下,史诗英雄必然既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又推崇理性、倡导节制的人,即马克思所盛赞的"正常的儿童".  相似文献   

15.
“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一般而言,个体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而形成的。作为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永远不对学生失望,  相似文献   

16.
身体不只是物质的“肉体”,它是个体的精神“本源”,是自我的“体现”,是教育组织活动的“纽结”。在教育场域中,通过身体的卷入、控制与培养,教育影响得以实现,并从中可以折射出学生的生存状态,显示出控制人与控制身体、解放人与解放身体、培养人与培养身体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国际主流议题。以江苏省一所集团化小学为考察对象,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以揭示和解释学校场域中教师与学校文化互动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为研究目的,以“教师为社会行动者”为前提假设,从教师个体发展、学校文化演化和专业发展秩序三个维度构建了教师与学校文化互动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个案学校的资源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场”空间;文化秩序中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则;权利规约中形成了教师个体间的“地位”;关系集结下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秩序。学校场域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指向应是教师个体的自立、自觉与自新的内在发展,而“非完美主义”秩序的建立则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从民间信仰、节日文化、民间文学等方面论述了土家族的英雄崇拜。土家族的英雄崇拜源于巴人,英雄崇拜成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特征,至今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军旅小说经历了一个解构-重建-发展的过程。解构时期的“农家军歌”和“大院小说”侧重对军人的世俗化写作,重建时期作家再次意识到英雄出现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努力寻找当代英雄。新世纪前后,一系列长篇小说出炉,英雄以群体方式亮相文坛,英雄形象得以重塑,英雄叙事走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素兰 《教育与职业》2022,1003(3):103-107
课程思政建设是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在"知识诠释面"与"意义生成面"、本体限制性与"他我"定向限制、"刺激—反应"强化训练与"发现—建构"意义学习、"主—客"体纵向教导型与师生双主体横向交互型方面存在二元选择性矛盾.基于此,以如何呈现、如何理解、如何教学、如何角色定位为逻辑切入点,从教育文化哲学视角,探究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路:提升教师课程二次开发的能力,生成课程思政认知的文化契合域;以个体先验、经验为基础,搭建学生"自我"与"他我"课程思政认知的文化汇合域;营造课程"再语境化"的智慧生长空间,架构学生"发现—建构"课程思政文化学习域;塑造师生双主体横向交互型关系,生成课程思政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