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性效应空前增长的同时,反主体性效应也日益增长,构成为当代人类实践的内在张力。反省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合理规约人类的实践活动,减少和避免实践负效应,是当代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皈依,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最大化的实践正价值,避免和降低实践负价值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源于道德内省之力的教师主体性发展,不仅需要较长的历史周期,而且主体性发展的程度由于缺乏客观的可操作性的参照,投射在教学实践中的效应往往是隐性的、不易检测的变量。校本课程开发将课程行政权力下放,教师拥有课程的部分决策权和选择权,落实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主体性意识和创造潜能。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反思过程中,促使教师构建自我更新的发展模式,不断实现个体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是三级课程管理背景下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切实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我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和谐"的思想,包括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我身心和谐等,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实践着的社会存在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性不断得以显现,人由此逐渐确证自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这个过程本质地体现为人的发展,发展是人存在的必然诉求。人的教育和人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问题,教育作为一种人的实践活动,必须指向人的主体价值的实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教育",这是主体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5.
同伴交往在小学生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小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这一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儿童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儿童主体性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研究认为,①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遵循着与人类认识史相似的规律,表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生长过程。这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我主体性。这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自我尊重开始觉醒,因而学生在活动中充满活力和创造性,但缺少主体之间的合作,看不到群体的存在,在群体活动中表现出狭隘的“自我主体”。第二阶段…  相似文献   

6.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角下,生态哲学关注人在与自然关联的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价值与应然.应然追求与价值选择是人对自我存在的主体性要求和人的主体性存在的体现,这种应然的主体性要求是随实践而变化发展的.在与自然关联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性的人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重维度中确证、体现、生成人的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然应然化、应然实然化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在与和谐.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校园的价值理性进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工具理性张扬的当代中国,诉求价值理性的关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凸显人对历史和现实反思形成的价值智慧、价值良知。构建和谐校园与构建和谐社会既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又有实践上的具体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学校主导与社团组织主力的互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进路。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参与开发的课程,学生的自我价值因而得以充分彰显.学会思考与判断、学会选择与负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我价值的集中表现.自我本身就是一个生活世界,是丰富的探究资源;自我永远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是在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反思性探究.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我维度开发的基本原则.当然,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时也要避免"被动的主体性"和"虚幻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主体性思想探析刘明贵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并力图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自我,进而展示其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历史主体的根本特性,是指主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客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的特性,其根本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突出的矛盾表现为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即人类主体效应空前增长,同时也产生巨大的反主体效应.把握人类实践活动的这一特点,对于发挥实践主体的创造精神、认识客体对实践活动的制约性,使实践活动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以及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如何顺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因此,在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实现大学生自我育德既是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和谐社会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师生双方在交往中不断进行自我实现和自我重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师生的话语方式既体现各自的自我认识又重塑着自我。关注课堂师生话语,关注课堂实践过程是解决课堂矛盾冲突、推进师生主体性解放和自我构建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实践主体的每一个创造性活动无不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上的.千百年来的人类“文明”史表明这种价值有正价值与负价值之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深入发展主体性活动的局部的、个体的、暂时的正价值却越来越凸现出全局的整体的长期的负价值,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隐患.今天,我们已意识到主体性活动内在地蕴含着反主体的可能性存在,那么正是该认真地思索一下人类文明的品质以及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4.
建立青年志愿者活动规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拓展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超越是人的实践本性的表征,是对实践的人与其所处现实的关系的概括。教育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建构活动,其发展建构体现在人对自身、对社会不断超越的否定性统一之中,是人的生命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所以,教育本质上具有超越性,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超越。教育超越性的实质是弘扬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的最高理想在于超越。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有机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互为目的和手段、前提和基础、依赖和促进;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点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高校肩负着培养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的任务,我们应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平行发展,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通过阐述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将实习与就业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成为适用型人才,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对人才的培养,对社会的影响,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叶琳琳 《文教资料》2012,(14):120-122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评价对个体主体性发展的激励作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注重促进学生主体性的主动发展。现代教育背景下,大学阶段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评价是大学生个体构建价值导向、体验人生意义、进行目标选择的有效途径,因而对促进主体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作者尝试构建"自我评价—主体性发展"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价值作为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的生成过程实质上是体现和凝聚在物中的社会关系的不断体现和凝聚过程,实质上是物的社会存在(即意义)对人来说的不断自我肯定过程;也是人在对象性世界中的不断自我肯定过程;也是人的实践目的同主观意识态存的实践结果之间的比较过程。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主体性活动。唤起教育对象主体性道德意识是道德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所在,教育对象主体性道德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能力转化为道德实践能力,以此逐步形成教育对象的内心道德价值追求。情感活动作为人的重要存在方式,是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情感活动的介入赋予了道德教育以生命,而这种生命力是在参与主体性道德意识的构建中逐步地凸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