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许多同学在做题时,只要看到题目中有少字,就立即用减法计算,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不信我们来看下面两个病例。  相似文献   

2.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减法应用题”(以下简称“求差应用题”),安排在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教材中。它是进一步学习“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儿的数的应用题”的基础。解答这类应用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和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教材重点。下面谈淡我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3.
教学片断 (新教材人教版第十册P81例2)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师: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思考,寻找解题方法,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教师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的会分别写出每个数的因数再找最大公因数;有的会找出其中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从大到小验证这些因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有的会进行分解质因数;个别同学可能会直接用短除法)  相似文献   

4.
英语中how many与how much均有“多少”之意,都用于特殊疑问句之首,它们的用法不一样,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陶渊明倡导的不求甚解读书观,与叶圣陶倡导的求甚解读书观,是迥然不同的。陶公的不求甚解,是以我为中心,强调的是在书中观照自我,读书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熟能生巧”,人们通常理解为熟练了自然能产生技巧。于是有人认为“作业越多越好”。是不是作业多了,练习“熟”了,一定自然生“巧”?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有位民兵同志,三番四复地练习投弹,可是老投个二、三十米。后来他一面加强臂力练  相似文献   

7.
谭子虎 《物理教师》2015,36(2):54-56
在纯电阻回路中,只有动生电动势时,克服安培力做功等于回路产生的电能.  相似文献   

8.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二类用减法来解答的应用题,是第二册教材中的一个难点。它之所以成为难点,主要由于儿童理解并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算理和算法,必须首先完成以下三个转化:第一,要完成题型之间的转化。就是要把“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转化为“求剩余”的应用题,然后才能确定用减法算。  相似文献   

9.
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儿童。正确认识当代儿童的特点,找到“孩子难教”的原因,将有利于我们搞好班主任工作。有人说,孩子们“见多识广”是当前教育难的症结。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丰富,儿童的营养参数有了提高,“胖小子”、“高个子”增多,男女孩子提前进入青春期,生理成熟提前。这是客观存在的。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交流增加,电影、电视的普及和各种书籍的增多。提供了孩子们摄取信息的手段,增强了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兴趣。这也是事实。因此,当代儿童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的孩子相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实验小学的40个“好孩子”日前在公开课上尽兴表演,赢得福州市五区八县各小学老师的一致好评。但令人痛心的是,该班另外29名盼望上公开课的“差生”,却被老师留在班上做作业。据称,这是因该校老师担心“差生”坏事,为保全学校和班级的荣誉不得已而为之的。我就有些不明白,这是一堂什么样的公开课?怎么“差生”就一定会坏事呢?学校和班级的荣誉就真的有那么的重要?难道公开课仅仅是为了迎接上级领导检查或来宾观摩的“作秀”?或许我的问号有些太多,或许我是有些不入时,或许我似井底之蛙。一堂没有让所谓的“差生”去上的公开…  相似文献   

11.
在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时,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这节课师生配合默契,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一帆风顺,是一节难得的好课……”对此,本人不敢苟同,提出一点个人看法,请同行批评指正。 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应该从多方面去考察,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手段的优化等等。但从教学过程的矛盾运动的观点来看,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还在于是否提示了矛盾和因势利导地解决了矛盾。“一帆风顺”的课即使有其可取的方面,但也可以认为,这样的课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好课。试想,在一节课里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顺利地回答出来,整个教学过程都按教师设  相似文献   

12.
魏书生先生曾经说过,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要有好的课堂气氛。这种笑声是出自学生的自发,是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放松的心情,是一种释放的情感,是一种最佳的教学状态,是一种畅所欲言和交流互动后成功的内心体验,是师生关系的黏合剂,是教学效果的加速器。于是乎,有人误认为课堂要让学生有笑声,有了笑声就有气氛,认为那样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在有效教学深入推进的今天,  相似文献   

13.
“在计算退位减法的方法中‘,算减想加’是一种很好的计算方法.因为它既能凸显减法的意义,很快算出退位减法的差,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有教学参考资料如是说.新课改前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也是采取“算减想加”的方法教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可是,实际上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接受情况又是怎样的?“20以内退位减法”是一年级下册(苏教版)第一单元的内容,当学生学完“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后,笔者在两所中心完小的一年级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参加调查的82个学生中能用“算减想加”计算出16-9=7的只有25人,而用“破十法”即10-9=1,1 6=7计算的有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9.5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认为,7岁~12岁的儿童正处于具体的运算阶段.在具体的运算阶段,儿童可以根据具体的事物或表象进行逻辑分类,或认识事物之间的一些逻辑关系.这就是说儿童已经超出了知觉的限制,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可逆关系,但是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由此可见,小学一年级学生习惯于用“破十法”算20以内退位减法便不足为怪.因为,在一年级上册学生熟练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况且对“分与合”的学习都是借助于...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尚安事客!」课本注释:「还要门客做什么呢?安事,何用。」一些古文选读本对此句的注释也大体与课本相同。如《历代文选》注为:「还要宾客干什么呢?」《古代散文选》注为:「还用门客做什么呢?事,用。」显然,以上注释都将「事」训为「用」。将「事」训为「用」,古籍中未见例证。我倒认为莫若将「事」仍作「侍奉、供养」解。  相似文献   

15.
微博互动@职场经典定律:[世界500强推崇的5大员工思维]①为他人工作,也是为自己工作;②公司付给你金钱,工作赋予你终生受益的能力;③要对得起目前的薪水,更要对得起将来的前途;④工作本身没情绪,我们也不能带情绪工作;⑤保持激情的秘诀,就是不断树立新目标。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第二册中,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比“求总数”、“求剩余问题抽象,且题中文字叙述形式多变。所以,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它既是教材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怎样搞好这一内容的教学呢? (一)先让学生积累感性知识 1.在数的认识中孕伏两数相差多少的知识如教学生认识数4,可用计数器进行直观演示。先拨珠3颗,然后再  相似文献   

17.
数学讲究严谨,因此教师课堂上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能犯知识性的错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加法也一定是减法的逆运算",甚至认为"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但是,大多数初等数学理论书籍中都  相似文献   

18.
在整数加减法教学中,对于加法与减法是否互为逆运算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认为“是”与“不是”的,各自的理由也不尽相同。下面谈谈我的浅见,仅供大家参考。 要判断加法与减法是否互为逆运算,只能依据逆运算的定义进行分析。逆运算的定义是:“如果给出集合A的一个代数运算,对于A的有序元素对a、b,有A中的一个元素c与它们对应,可以由这个代数运算得出两个代数运算,即是把a、b中的一个当作所求,而把c当作已知,这样得出的代数运算叫原来代数运算的逆运算。它的第一个逆运算是:对于元素对c、b使元素a与它们对  相似文献   

19.
一、练习十二的编排意图练习十二是配合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减法应用题”而编排的,目的是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练习十二共17道题,可分为三部分:第1~3题是配合教学例8编排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第4~11题是配合例9、例10的数学编排的“求一个  相似文献   

20.
借助于画两条十字交叉线,帮助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找解题的途径,这样的方法称之为“十字相减法”。运用“十字相减法”,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迅速找到解题的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