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一、美即好效应,正确评价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曾提出的美即好效应。它告诉我们: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  相似文献   

2.
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有强烈的影响.结果往往会被视为过程的总结. 美即好效应: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  相似文献   

3.
文静 《中国教师》2013,(10):72-73
<正>教育过程是思想撞击思想、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教育是一门"动心"的艺术。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者,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能否把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师生间是否达成和谐与共融的关系,这是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一、用"爱"开启心灵之锁通常教师会欣赏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好的学生,而对学习成绩不好、思想品德不佳的学生感到无  相似文献   

4.
一、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很多职校往往采用所谓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进行分值统计。这种量化管理常常形成一定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占有比学习成绩更重的比重,学期末记入学  相似文献   

5.
谈学校美育     
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德育、智育、体育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培养人的目标概括。但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培养,美育教育是始终贯穿在德、智、体的教育之中的。 怎样来辨别美与丑?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有些人觉得很美,而有些人却觉得很丑?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正在于人的心灵不同,即所谓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所以我认为:心灵是划分美丑的界线。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嘛!这好象是一句俗话,却道出了一个真理:美首先应是心灵美!  相似文献   

6.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这一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又对德育工作者如何提高高校德育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力图从高校德育的特点、因素之间的辨证关系出发对德育效果本身进行思考和剖析,探索高校德育效果的有效路径。一高校德育效果的特点1.作用产生的潜在性。高校德育一般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同步效应,大量德育效果的产生,往往是在实施教育之后。因为学生某一思想观念的形成、某种政治态度的培养、某种道德观念的确立都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一般来说,对学生施加某种教育影响,都会或多或少地使他的思想发生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的显现并不是十分突出罢了。此外,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化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一般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因为德育效果表现的不太明显,而忽视甚至否认它的地位和作用。实践证明,我们一旦放松了高校德育工作,便会有各种问题产生出来,这正好从反面说明了高校德育效果的潜在性...  相似文献   

7.
在实际生活中,德育知识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但学生不是很爱学,这是因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认识只停留在认知阶段。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并将德育知识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联系,以利益触动学生,并通过审美化教育使学生自己辨别美与丑,从而表现美的行为。通过这样一个教育过程,实现德育知识由认知到内化为信念,最终实现外化为行动的德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日常活动组合、学习成绩等方面存在着一种群体分布的现象,表现出某一区域或群体学生的共性。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群体效应的作用和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孙建锋 《江西教育》2006,(12):12-13
教育家说,所有的教学,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我想,语文对话教学是教师自觉追求与学生人格平等、精神相遇的心灵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一种相互影响、相互造就、相互提升的气象万千的大美。一、语文对话教学,有大美而不言将何以享受享受语文对话教学,意味着享受一种鱼水亲和的对话氛围。在我看来,一种经由教师和学生倾情打造的对话氛围,应该是很美、很美的,一如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有着无可名状的美。对话中,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  相似文献   

10.
文学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德育的过程首先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过程,而课外阅读恰恰就是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人".现在市面上的书,可以说浩如烟海,但鱼龙混杂,如果不加选择,盲目阅读,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而初中生正值阅读的最佳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希望开拓自己的视野.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并在阅读活动中渗透德育,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正>在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人渐渐成为失去心灵本性、重享乐之人。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被落实为具体的规范教育,德育成为枯燥、乏味的灌输和说教,德育问题成为众人之忧。语文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对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与品质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主要就高中语文教学中"以美育德"策略的实施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一、"以美育德"策略的实施原则第一,语文学科的本体性在教学过程中,以美育德的实施必须遵循这一原  相似文献   

12.
注重教育内化 提高德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育重在内化(一)德育必须重视学生内化,这是由德育过程的规律决定的。德育过程的本质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这种转化需要教师,但是,要完成这种转化,还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内化吸收。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矛盾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自然美教育,是以自然美为教材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自然美是美学中相对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一种美的形态。一般认为,自然美与美育关系密切,而与德育无缘。诚然,自然美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然而,它也是施行德育的良好途径。而且,对于目前的德育说来,还是一种新领域的开拓。 众所周知,德育即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即世界观教育;并使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  相似文献   

14.
<正>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体育过程、美育过程是有区别的,德育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品质发展现状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个体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初中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等因素导致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虽不能看做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唯一渠道,但它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初中思品是一门中考文化课,在教学中比较注意狠抓双基,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属性。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很多,本文就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同行指教。一、唱歌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歌曲是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的。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歌曲教学不仅让学生在歌唱中提高演唱水平,还要让他们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例如:《歌唱祖国》这…  相似文献   

16.
交际过程实际是信息的双向交流、传递、反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给对方留下美好印象,都希望塑造完美的形象。这种完美是其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作为内在美的心灵、精神、道德、情操等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而体现这些内在美的音容笑貌、举止风度等外在表现,却是具体的、感性的,而且又是有美的规律可循的。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给学生带来幸福与和谐。然而,我们常见的德育形式是说教和灌输,它以"外求"与"他塑"的形式来制约学生。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其效果也可想而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开展了"以美的情感体验为主线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跃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7,3(7):160-160,F0003
一谈到德育,人们往往会想到报告会、讨论会、校会、班会以及政治课教学,这是狭义的理解。其实,道德教育的天地广阔得很。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尊重教育”的前提下,加强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创设宽松平等的师生关系,架设沟通的桥梁,使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吴燕平  陶新军 《考试周刊》2011,(34):233-234
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心灵的艺术。随着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本文对罗森塔尔效应、刺猬法则、鲶鱼效应、淬火效应等常见的心理效应的概念、作用及其德育意义作了系统的阐述,指出班主任掌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充分运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不只能使班级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更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作为一位盲人,在她所虚构的三天光明中,反映了世界外物之美以及世界的文明之美,进而形象地表现出人类的精神之美.在她的心灵世界具象化乃至于意象化的过程中,表现出对这个世界普遍的人文关怀和对文化时空"形而上"的叩访.真切的触觉印象和想象中的视觉印象相互映衬,想象力和真实情景融成一片.这种从心中流泻出来的语言,虽然并不含蓄蕴藉,却显示出坦率真诚,心扉洞开而与你作心灵的对话.这语言的形象之美,显示的是一种追寻精神之美的自我超越精神,具有文化哲学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