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专职从事书籍装帧和插图创作多年,在创作实践中,经过失败,学习,再失败,再学习,逐渐摸索到一些经验。这里仅谈谈我是怎样从看戏走到自己“演戏”这条路的。插图作者要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有深刻的感受,熟悉作品,对作品有了感情,就会产生丰富的想像。这是我最初的认识。后来,我在创作插图时,除阅读书稿外,还要争取多看戏和电影,到舞台、银幕上进一步去体会剧情,加深感受,积累生活,丰富想像。戏剧电影是综合艺术,演员的化装、表演、服饰、剧中的场景、音乐都有助于我的创作。尤其是演员的表演对我的  相似文献   

2.
老一辈摄影家蒋齐生同志,近十多年来在总结评价什么叫好新闻图片时,把“活”列为重要标准之一.“活”,主要指:新闻图片形象表现要生动、自然、活泼,不僵死、不呆板.我们经常听到评报时这么说:“这张图片好,生动形象、人物神态自然.”“这幅图片看了很别扭,很做作,人物也呆板.”从这里看出,读者对图片“活”起来有迫切要求.因此,我们的专业(业余)摄影工作者,一定要讲政治、钻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各方面下硬功夫,去拍摄读者喜看的生动活泼的新闻图片.  相似文献   

3.
有句俗语:“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大凡从事新闻写作的专业或业余作者,无不希望自己所写的每篇稿子,在主题、体裁、内容及语言等方面,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甘若食饴的“鲜味”。为此,大家都殚精竭虑,孜孜以求。日前,与一位基层通讯员闲聊,当谈及怎样才能使新闻有“鲜味”的问题时,他说:“我是个初学写作者,每次采写报道时,总想抓条‘活鱼’,烹出‘鲜味’,可都不能如愿,不是题材雷同,就是内容陈旧,老脱不出跟在别人后面跑的窠臼。”问我有无医治此“症”的妙方。  相似文献   

4.
5.
刘希 《新闻三昧》2008,(10):50-51
领导干部的言行都是新闻吗?领导干部所到之处都有新闻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但现实是,我们的报纸常常被没有特点、缺乏新意的领导一般性活动和会议报道占据了大量重要的版面,记者在采写此类报道时往往陷入一种“八股式”的刻板模式中:领导视察了哪些地方,由哪些人陪同着,肯定了些什么,指出了些什么,强调了些什么……这是媒体报道领导活动的一种通病,使读者反感生厌。  相似文献   

6.
新闻的幽默感目前有点“久违了”. 我以为有些新闻,如果加强了幽默感,更能撩人情趣,更能楔入读者的记忆中枢,从而陶冶人的情操. 新闻幽默的作用,其深刻程度是一般新闻所不能比拟的. 比如打击作用: 正在纽约参加35届联大的越南外交部长阮基石举行了两次记者招待会,大谈中国威胁。一位女记者问:“我记得在越南抗美抗法战争中,中  相似文献   

7.
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是科技领域发生的事实。许多科技问题专业化程度高,深奥难懂,多数读者没有接触过,自然会感到陌生。科技新闻内容这种  相似文献   

8.
戴天财 《新闻世界》2013,(9):271-272
《今日浙江》杂志图片专栏《长镜头》推出的图片专题报道有效地赢得读者,获得好评。实践证明,图片立新闻要做到“三优先”,新闻照片的思想深度优先、新闻照片的形象价值优先和新闻照片的视觉趣味优先。  相似文献   

9.
怎样使新闻角度新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仇学平 《军事记者》2009,(12):64-65
新闻学上所说的“角度”,来源于一种摄影技巧,即抓住景物的某个侧面加以拍摄。引申到新闻采写中.就是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的视角或侧面。新闻的角度新不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的质量,影响到新闻作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新闻实践》2011,(6):78-78
近期重大新闻事件频发,电视媒体适时报道,靠权威性和社会责任感再次捕获观众,电视新闻的价值凸现。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收视上升35%;东方卫视推出日本地震特别报道,平均收视0.75%,同时段排名第一。毋庸置疑,重大事件面前,观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是第一位的,电视媒体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王丹 《新闻传播》2009,(10):93-93
今年多家电视台改版,在众多改版举措中,电视的新闻节目是重点。改版又重新举起了“新闻立台”的大旗。本文结合多家电视台改版的案例.重点剖析央视改版的背景和动因,阐述以“新闻立台”为本,打造和创新品牌栏目是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新闻写在纸上,是平的;作用到受众的视觉、听觉之后,好的新闻就会在你面前“立”起来。“立新闻”,一要靠提炼主题,开掘思想,引出新意来;二要靠精选题材,巧设结构,变平面为立体。我采写的消息《老农民郎柏跃立遗嘱》(本站三月二十二日新闻播出)在“立新闻”方面有意识地作了一次尝试。消息将保安乡老农民郎柏跃一生的美德融化在他临终立遗嘱这件事里,郎柏跃一生的主要事迹由在场的儿子和村干部两人的对话传达出来,变背景为主  相似文献   

14.
15.
今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将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新闻立台”列为工作重心之一,并要求各级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及播出机构也要清醒认识到:广播电视“新闻立台”是巩固党和人民喉舌性质的内在要求,是党办媒体的使命责任、本质属性、发展之基,也是增强广播电视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改革越是深化,广播电视媒体越要推进“新闻立台”的理念与实践。“新闻立台”是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倡导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对报纸的印象中,副刊似乎总是处在报纸尾巴的位置。无论文化类、生活类还是文学类的副刊,似乎总是可有可无。的确,在报社版面紧张,比如有重大选题或者广告时,首先被冲掉的就是副刊。怎样才能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使副刊不再成为“正刊”的附庸,让副刊不“副”呢?在长期经营副刊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怎样使广播“快”起来呢? (1)观全局、舍小局。大千世界变化多端,新的事物层出不穷。似乎信手拈来一个题目都能写篇稿子,其实并非如此。有的稿件虽然能凑合,但打不起斤两。要能在复杂的事物中一下子就能抓住那些举足轻重的问题,必须具备新闻敏感,善观全局,对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18.
在人们对报纸的印象中,副刊似乎总是处在报纸尾巴的位置。无论文化类、生活类还是文学类的副刊,似乎总是可有可无。的确,在报社版面紧张,比如有重大选题或者广告时,首先被冲掉的就是副刊。怎样才能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使副刊不再成为“正刊“的附庸,让副刊不“副“呢?在长期经营副刊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把握了以下三点,即前瞻性、自立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19.
宁树藩老师有关林则徐翻译“澳门新闻纸”的文章(载本刊总第50辑),在我国新闻史上澄清了一些问题,读了很受启发。但我还有一些另外的想法,并将补充一些资料。 (一) 林则徐到广东去,的确并没有去创办报纸的主观愿望。他的“饬人译报”,起意也的确只是“刺探西事”,以便办中外交涉时能知己知彼。而且当时清皇朝的体制中,除了那份特许抄录宫门钞之类的《京报》外,是不允任何人擅办什么新闻纸的。虽然,那时广州已经出现了英文《广州纪录  相似文献   

20.
现在,有些国际新闻特写,并不是记者目睹的事件和亲自采访所得,却冠以“特写”的栏头。这样的文章缺少感染力,使特写的功能贬值,这是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这里举一实例作些评述。《巴拉圭首次民主集会纪实》一文(见2月13日《新华社新闻稿》),特别标以“特写”的栏头。请问记者远距拉美千万里之遥,又没有卫星电视转播,何以能目睹巴拉圭的民主集会?记者未在现场,怎么能作“纪实”报道?这符合真实性的要求吗?其实,读文章的第一句话就露馅了:“据外国通讯社报道,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11日……举行有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