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黄翀 《广东教育》2015,(2):33-35
一、教学目标1.阅读《渴望生活——梵高传》,了解梵高生平,通过欣赏梵高作品学习他执着追求的精神。2.鼓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小论文、批注字句或段落,引导学生多元化深入解读。3.通过讨论交流、读书报告会等方式将读书收获立体化、活动化。二、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渴望生活——梵高传》(欧文·斯通著,常涛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相似文献   

2.
徐立人 《新读写》2009,(5):63-63
我想与梵·高对话,在阳光下的麦田里。我爱许多画家,达·芬奇的微笑,伦勃朗的光线,莫奈的睡莲,以及吴道子的翩翩衣带。但我唯独想与梵·高对话,在阳光下的麦田里。  相似文献   

3.
近来制作《梵高传》的课件,搜集了不少关于梵高的资料,多是教学参考书所没有的,又查阅了《梵高传》全书,觉得有些资料可以为“教参”补遗。一、梵高的家庭温森特·梵·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兰南部布拉班特省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尊得特。父亲西奥多卢·梵·高是一位基督教牧师。母亲安娜·科尼莉亚是海牙一位书商的女儿。梵高家族在当时很有社会地位。祖父也叫温森特,是牧师。四个叔叔。一个“扬叔叔”是海军司令,另外三个都是画商。其中一个与梵高同名,最初在海牙卖绘画材料,几年后成为欧洲的著名画商。后来与世界上最大的画廊古比尔公司(总…  相似文献   

4.
【正】因为画作,结识梵高;因为阅读,爱上梵高。书的封面是梵高的油画《播种者》的一部分,播种者的背后是金色夕阳。合上书,似乎穿越了时光,我似乎能触及到百年之前的那片黄昏时被映成金色的天空,就像梵高先生对生活的渴望,单纯而强硬,敏感而热烈。虽然灿烂的日落后是无尽的夜的黑,但是谁都不后悔存在过吧。  相似文献   

5.
丁宁 《高中生》2013,(19):16
有没有一部传记,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不同年龄层读者的共同喜爱?有的,这就是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梵高的一生,同他的每一幅作品一样,充满了亢奋而绝望的艺术激情。金色的向日葵、燃烧般的丝柏、风吹过的麦田、灿烂迷人的星光……每一个细节都散  相似文献   

6.
【自读导言】初中语文第四册第 19课《梵高传》(节选 )是一篇自读课文 ,文中详细介绍了梵高创作《吃土豆的人》这幅杰出作品的全过程。全文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艺术地再现了梵高这位欧洲现代绘画史上传奇人物创作不朽画作的艰辛和他那追求艺术的完美的忘我、执著精神。学生自学本文后 ,心灵一定会受到强烈的震撼——明白了付出与收获的辨证关系 :成功的背后是心血 ,辉煌的背后是艰辛 ,任何传世之作无不饱浸作者灵与肉的泣血呻吟 !从而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自读本文的目的 :(1)感受梵高投身艺术的忘我境界与…  相似文献   

7.
8.
《想起梵高》是一篇贴在“明日论坛”上的网文,我一贯对网文多有挑剔,但对这篇杰作,却不得不被其所吸引、所感染,因而不得不产生共鸣,并为之称美。“愤怒出诗人。”是的,中国的历史制造了太多的“愤怒”,因而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文人墨客,自不必例说。而《想起梵高》一文则告诉我们,是“孤独”造就了梵高。文中说,梵高与十九世纪法国重在表现客观真实的印象派画家格格不入,而是力图用色彩来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精神与意识,因而,他被朋友、亲人、爱人所抛弃和鄙视,但他仍然执着地爱着自己,爱着生活,爱着他身边的人。那些被虚伪的世界禁锢了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通过从梵高在中国,梵高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梳理梵高与路翎的联系纽带,那么梵高与路翎是否真的有联系,从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他们创作的作品中不断的寻找答案,相同的命运,对艺术同样的执迷,一样以悲悯的情怀描写底层煤矿工人,一样的以反叛的姿态开创现代艺术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渴望》曾风靡一时。时至今日再回头审视,或可发现许多新意蕴。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们一切美好的向往都只能存在于“渴望”之中,现实的一切则都搞得阴差阳错。“好人一生平安”只是善良人们心底悲怆的呼喊.好人不得好报成了当时社会的通常现象,善良如刘慧芳者也活得那样苦不堪言,最终被撞成残疾,将悲剧推向了极致。《渴望》的最感人之处也许是讴歌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对经历了十多年“恶”大行其道的人们来说,无异于久旱的甘霖。在“文革”结束后,人们渴望“善”的回归,电视剧《渴望》正是这种呼唤的最强音。今天我们有理由渴望:不再人为地制造悲剧,使人们都能像“人”那样过上正常的、有尊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工业化进程中,人被异化为机器,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被彻底摧毁,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人便成了畸形人。舍伍德·安德森在其作品《手》中展现了美国中西部小镇那些平凡的小人物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对爱的渴望与缺失,因此《手》这部作品成为美国中西部小镇乃至整个人类的寓言。  相似文献   

12.
有梦想的人不会寂寞。有梦想,就像心里面有一个童话。《都市童话》是对都市童话缺失的叹息,更是对久违了的都市童话的热切渴望与追寻。  相似文献   

13.
迟子建是一位从中国最高纬度的黑土地上走来的女作家,她以绚烂而平淡的笔触和悲悯的女性情怀描画了自然、人生的画卷.迟子建画面感强烈的作品与西方绘画艺术有着内在关联,她与米勒一样钟情于表现底层小人物,与梵高一样执著于强烈的情感表达,与高更一样在对现代文明的逃离中寻找着理想的精神家园.迟子建的创作不断从西方绘画艺术中汲取着灵感,西方绘画艺术对迟子建的影响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4.
比较梵高《向日葵》和齐白石《秋佳》两幅作品,从材料、内容、画法、情感表达、思想境界、学术体系六个方面分析中西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与感受 大师的作品描绘的是什么?色彩有什么感觉?人物都是以什么手法处理的?大师的作品和我们的作品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你看了这幅作品有什么感受?  相似文献   

16.
教师应该肩负传承经典的重任,培养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兴趣及热情,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品位.本文就以莫扎特的《渴望春天》为例,来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  相似文献   

17.
冯永朝 《黑河教育》2011,(11):54-55
本文运用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对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进行解读,认为这首诗的魅力来自于作品一唱三叹的修辞力量,以及内部整体意义上的绝望中的悲伤与渴望中的热切和深重的痛苦与执着的坚韧之间形成的丰富绵长、回环不绝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用她惯有的手法,特殊的比喻,写了一个精炼得如诗一般的爱情故事。这故事因封锁开始而开始,因封锁结束而结束,这是一个"不近情理的梦"。本文试从作者所采用的陌生化叙述手法入手,分析解读《封锁》中所诠释的现代人生的庸常与渴望。  相似文献   

19.
薛秋实 《文教资料》2008,(28):213-214
以传记小说<梵高传>和传记电影<艾活传>为例浅谈非虚构文学中的虚实交融.  相似文献   

20.
张剑虹 《文教资料》2014,(26):14-15
志贺直哉一生围绕着与父亲对立,经历了"排斥、纠葛、和解、调和"的过程。尤其是内心的纠葛几乎成了支配他青年时期的"一大精神课题",也是"人生戏剧的高潮"。为此,许多学者对其相关作品做了详细研究。然而,关于母爱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母亲的形象非常单薄。阅读《母亲的殂谢与新母亲》后,发现他对生母的感情非同一般。本文通过剖析《母亲的殂谢与新母亲》中他对生母的怀念和对继母的敬仰,分析他对母爱的渴望并把这渴望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考察志贺直哉的心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