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从文本中接受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产生沟通与默契,使作品中的"原我"(作者之"我")和作品外的"自我"(读者之"我")之间构成一种情智共鸣,实现文本意义向个体认知结构和精神涵养方面的积极转化的过程。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读懂作者:接受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1.读背景,了解文本历史的文化现状要读懂文本意义,首先要把文本放在外部语境中去分析,看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活风貌、人际关系等文化现状。因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时代是作品的土壤。茅盾认为,作品首先要表现出"时代空气",包括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风尚与习惯等,它是时代性必不可少的组成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教师怎样才算是真正地与文本、与学生对话呢?我认为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资本来自教者本身对文本研读的程度.研读不单单是读一下课文、看一下教参那么简单,而是要对文本本身,对作者、写作背景进行多方地搜索和研究,以求对作品有个整体的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是一个获取信息的思考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阅读活动则是指师生从文本中接受它要表达的意义,与作者在语境中进行沟通对话,在作品中的作者意与作品外的读者意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实现文本意向个体认知和精神涵养的积极转化。那么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应该关注什么?如何走进文本呢?一、读懂作者:接受文本,走进作品的灵魂(一)读背景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时代是作品的土壤。阅读任何文本,都要看看文本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现状、生活  相似文献   

4.
"潜心会文本""入境始与亲",文学类作品中蕴涵的生命精神、精准的语言、精致的表达,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展开三重对话,进入作品的世界,想作品中人物之所想,感作品中人物之所感,产生情感共鸣,从更高层面达到与作者、作品的交流与默契,真正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三重对话强调通过对话探讨文本价值,要在已经成为权威的定论中读出文本背后的潜台词,在认识到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同时,挖掘出作者的个性与独创性。  相似文献   

5.
教材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主要呈现出以作品本身、作者背景或读者个性为中心等三种情况:作品中心论强调的是对文本内涵的诠释;作者中心论关注的是对文本创作心理过程的了解;读者中心论则重视对文本阅读重点的引领.就教学而言,对教材文本或文本不同环节的的解读,有时是建立在某一中心上的,有时又必须综合呈现.对教材文本解读方式的选择必须明确,真正适合学生的,才是最有影响力、最具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6.
对话理论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教材文本为平台,教师组织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和同学、教师以及教材编写者的对话交流。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对话和交流是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学习过程。学生与作者、文本,教师与学生,学  相似文献   

7.
古诗课堂教学要得到小学生的认同,就需要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读者、作者、作品之间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关联。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建立与古诗的关联:一是尝试以文为线索,建立作品与作品、作品与典故等文本之间的关联;二是尝试以人为线索,建立读者与作者、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关联;三是以情为线索,建立作品与背景、作品与绘画之间的关联。以关联的教学方法对小学古诗文脉进行梳理,建立这三方面的有机联系,以期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深度品鉴在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中有广泛应用。教师设计文本鉴赏任务,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具体研讨作品背景、作者情感、语言特点、写作方法、哲理内涵,都能够促使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提升学科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9.
对话理论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教材文本为平台,教师组织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和同学、教师以及教材编写者的对话交流。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对话和交流是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学习过程。学生与作者、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教材编写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10.
文本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和存在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地深入文本,钻研文本,开掘文本的意蕴,充分发挥文本的优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意义的探寻、理解与感悟,并利用"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使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实现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对话,从中感受文本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品就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桥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性解读文本,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为他们营造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让他们体悟阅读趣味,收获阅读果实。  相似文献   

12.
于书海 《考试周刊》2011,(70):62-63
课文背景是指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有作用价值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事件、环境因素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体现了当代文本解读观,对话的前提是在文本解读中生成自己的意义效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思维品质、语文能力的发展。但学生对文本产生的背景与相关的时代状况不甚了解,受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方面的限制.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产生许多障碍,甚至导致对文本价值的曲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背景材料,促使学生有效感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值得探究的主题.我对此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难点。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探讨谈几点我的做法。一、从文本背景资料入手,由不断地走进文本到与文本对话文本背景资料主要指文本的作者情况、文本的写作背景等。其与文本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文本往往只有在背景中才愈显其价值。我…  相似文献   

14.
对话实录: 何立新:文本解读,无论是个性化还是创新性,以至于是批判性,我们都得尊重文本的确定性.文本的确定性是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想要表达的原本意思,有着创作时的原始冲动和那个时代氛围的烙印.我们刚才的课上,教者和孩子一同和文本进行了对话.和文本对话不单是师生与文本对话,它更是师生与文本的作者、与文本的确定性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读者理论的确立,文本成为一个流动、变异的动态系统,它的意义绝非仅是文本自身所具有的,而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设法缩短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产生阅读与对话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寻找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形成自己对作品创造性的阐释,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吴艳霞 《学苑教育》2019,(11):16-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的载体和媒介,阅读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这个文本载体来引导学生获得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即通过阅读文本来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品析作品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精妙构思,领悟作者的感情等。常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读懂文本,一切都是空话。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上的小说文本往往都经过改编、删减,而且篇幅较短的情况,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文本,明显出自原著较多、篇幅也较长,无论是在情节把握还是在内容理解上,都有着不小的难度.语文教师就是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让学生对小说文本理解更深入.本文笔者就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突出小说文本的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来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说文本.一、紧扣背景,突出历史性小说文本的背景往往有双重含义,一是小说写作的背景,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相关,也就是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是小说中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这是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着力营造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的互动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可以理解为教师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所有对话的最终目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文字,读懂文字,与读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才能读懂作者的心声,从而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才能听到学生发自肺腑的感言,发自内心深处的赞叹.  相似文献   

20.
<正>"文本解读"是一种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是发生在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的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积极主动接受与参与建构的活动。基于这一认识,教学文本解读是发生在"读者、作品、教材编者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建构活动。既然是师生共同参与,那么,文本解读就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也应该参与到文本解读中来,让文本的内涵与价值真正在学生层面体现出来。笔者对此作了些尝试,试图找到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