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红军长征过云南与云南民族关系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对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民族政策及对云南民族关系的影响作了探讨,指出研究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对今天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民族政策理论水平,对正确执行民族政策,妥善处理云南复杂而多样的民族关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路上创作出许多激昂振奋、乐观向上的诗歌,表达了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描绘了军民鱼水情、民族一家亲、官兵同甘苦的动人场景。它以官兵同写、写实逼真、朴实真切、雅俗兼具等特点而深受红军和群众的喜爱,充分发挥了诗歌鼓舞战斗意志、激发革命豪情的宣传动员作用,成为党和红军争取胜利的有力武器,也为红军长征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和红色文化资源。对长征诗歌创作的探析,有利于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是党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爬梳红军长征期间特别是在贵州的文献资料及现存的革命遗迹,并借鉴吸收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红军长征中的宣传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了探讨和考证。分析了红军长征中对宣传工作的重视、结合各种形式的标语、歌谣、布告以及大量实际行动的证明指出了红军宣传工作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同时分析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客观上宣传和扩大了红军,振奋了军心,鼓舞了士气。  相似文献   

4.
地理环境与红军长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的一切政治军事活动 ,无不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并与其发生密切联系。红军长征本身在空间形态上既表现为地理位置关系的变化 ,因此 ,必然留下地理环境影响和作用的痕迹。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结构分布特点等地理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成为南方根据地丧失、红军被迫长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在贵州的经历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发生事件最多,是长征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红军进入贵州后,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特殊的历史环境,在党中央的正确引导下,因地制宜的采取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消除了民族隔阂;发展了民族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传播了革命真理,建立了革命政权。在生活和战斗中取得了广大少数民族的同情和支持,基本解决了贵州的民族问题,为日后贵州的解放奠定了基础。红军长征时在贵州成功的民族政策为我们今天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时期在贵州的民族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问题不仅是和平年代中国社会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自“三大”就开始探索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历史观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在长征前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并在长征中得到实践和发展,为后来乃至建国后的民族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通过挖掘长征时期红军经过贵州时的民族政策史料,从红军长征期间在贵州的民族政策的实施、特点、影响诸方面论证了红军长征时期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7.
红军为什么选择陕甘地区作为长征落脚点,在很多描述或研究长征的著作中,都把答案归结为中共中央在哈达铺从报纸上得知的,陕北有大量红军和大片根据地的情报。文章认为,除了这一情报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促使中共中央和红军选择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一是要解决战略依托问题,争取苏联直接援助;二是实现北上抗日救国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在举世闻名的长征中,女红军在参加作战、运输修路、筹粮筹款、制作被服、护理伤痛员、政治宣传、群众工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她们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无私无畏的崇高品德,是长征精神的塑造者。女红军参加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的结果,女红军们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永不泯灭。  相似文献   

9.
女性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主体。女红军分布在四大主力部队中。女红军长征体现她们追求人民解放和妇女解放的两大奋斗目标,肩负着前线作战和后勤保障的两项任务,克服了斗争环境和女性生理的两大挑战。虽然女红军数量不多,但女红军长征彰显了女性革命和革命女性的两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征中,红军通过宣传工作不仅传播了党的革命主张,还扩大了红军政治影响,在起到阶级启蒙与动员效果的同时,也塑造了自身的革命形象。不过,红军的宣传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长征所经之地红军以前几乎从未涉足,加之国民党的欺骗宣传,以及战争环境的严酷性使红军不可能有充足时间在某地从容开展宣传工作,沿途群众对红军的认识有限,加之语言与民族隔阂等问题的存在,都制约着长征中红军的宣传效度。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红军通过自身的优良作风、精神意志和实际行动,感化并熏陶了长征路上原本对红军不了解或者对其深怀偏见与误解的群众,让沿途民众真切感受到新思想、新主义的力量,从而使红军的宣传得以进脑入心,为百姓认可接受。  相似文献   

11.
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是长征途中成立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军队组织机构,根据史料考证,遵义警备司令部是基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曾拟定都遵义城而成立,旨在担负"首都"遵义的警备要务。司令部驻址设在湘江河东岸、新城国民党黔军副师长周吉善的公馆里。  相似文献   

12.
长征是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毛泽东为这一壮举的完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其胜利的组织基础、政治基础、军事基础和思想基础。探讨毛泽东与红军长征胜利的关系,对于弘扬长征精神,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征,这一中华民族的壮举,她的胜利不仅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军的迷梦,更扩大了革命影响,遍撒了革命火种,点燃了各少数民族革命的星星之火,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土地革命轰轰烈烈,武装斗争蓬勃兴起,政权建设成效显,参军扩红热火朝天等,从而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各少数民族革命运动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也谈红军长征中的“密电”问题——请教范硕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有无张国焘要"武力解决"中央的"密电",没有!无论是党的有关决议、历史文件,还是当事人或其他相关人员的回忆,都证明了"武力解决"的密电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扭转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三位美国记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以自己的作品,真实、客观地报道了这一伟大事件。继斯诺的《西行漫记》首次报道红军长征,刻画了中共革命领导人之后;史沫特莱通过朱德传的写作,再现了长征的艰难、险阻与胜利。1983年,索尔兹伯里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以恢宏的场面,悲壮的诗情,描写了长征的雄伟与瑰丽。这几部报告文学,树立了长征的历史丰碑,成为中国青年一代学习长征精神的珍贵教材。  相似文献   

16.
蒋新红 《昆明大学学报》2007,18(1):17-19,27
红二、六军团从北渡金沙江到离开中甸县城历时18天,是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站,也是进入藏区的第一站。在行军途中以及在县城休整期间,红军纪律严明,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为北上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奠定了思想、组织和物质基础。也为后来我党开展民族工作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17.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经过龙胜县境的时间为10天;过境不是从一条路走的,主要分三路过境;沿途没有发生战役,但发生过一些战斗;中央红军经过龙胜县境时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长征中虽然面临敌人围追堵截环境险恶,党和红军也没有忘记践行自己的宗旨,在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尽可能去做好群众工作,宣传党的纲领,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红军在遵义期间散发文告、书写标语、召开群众大会、骗演文艺节目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武装游击队,切切实实做好群众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正因如此,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才深入人心.才得到了人民群众衷心支持和拥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