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小府"是汉简中的习见称谓,以往学者多认为其同于"少府",是汉代地方行政系统中管理供长官用度财物的机构。其实,其意义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有变化。除了上述定义外,还可以与丞相府、太守府等各种"大府"相对,而有御史大夫府、各种都尉府的含义。以往学者在对"小府"一词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主要是由于忽视了简牍材料本身语言、内容的丰富性,简单比附传世文献所致。  相似文献   

2.
文献典籍对汉代官吏的任职制度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汉简文书则有许多任职的具体事例。本文拟利用汉简所记载的相关任职制度方面的资料,并结合传世典籍对汉代官吏兼任这种任职状况作一分析,试对两汉时期的职官任职制度做一论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简文的梳理、论证,认为“茭”是西北屯戍边地用以饲养马牛的各种干草的统称;同时探讨了茭的管理、价格及其在西北屯戍防御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敦煌汉简的"民间性"问题向来是一个颇具争论的话题,以往人们在从汉代教育、官吏选拔制度等因素讨论此问题时,忽略了汉代的书法理论.然而,当我们直面历史,回到当初的文化语境时,汉代书论告诉我们:对于书法的各种定性似乎是不存在的,所谓官方书法、文人书法、民间书法之间的界限也是比较模糊的.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肩水金关、敦煌悬泉汉简、地湾汉简陆续公布,汉简中的"牛"资料也越来越多面世,通过对官牛、畜牛、车夫和车长、车一辆牛二、牛病和治牛官等五个问题的具体分析,以期对原有汉简牛资料研究做一个补充,相信西北汉简全部简文公布后该问题的研究会持续。  相似文献   

6.
"方而不割"四句在汉简本《老子》中不但因其章段归属不妥,造成义理不明,而且因其缺乏承上连词及表示动作或状态的主体,造成语句难通。"方而不割,廉而不刖,直而不肆,光而不燿"四句不应划归汉简本《老子》第二十二章(相当于王弼本第五十九章),而应划归汉简本《老子》第二十一章(相当于王弼本第五十八章),并且在该四句之前应据传世本补上"是以圣人"数字。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出土秦汉历表类简册的整体特点,从简牍材质形制、书法风格及抄本特点等方面的一致性入手,对《悬泉汉简(壹)》中13枚残简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细致考证,局部复原5件年代可考的册书.并初步指出"历日"主要用于查看日期和时日禁忌,与近世流行的"宪书""皇历"并无太大区别;而"质日"则兼具"历日"与"记事簿"的双重功能,与今日流行的台历较为接近.二者之别,主要在是否记事或预备记事.  相似文献   

8.
自商鞅变法以来,厚赏峻刑使人们勇于告罪,随之而来的许多“告不审”、“诬告”等情况,增加了司法的难度和社会的混乱。因此对于它们的量刑和定罪便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层面。本文拟就张家山汉简中出现的“告不审”罪进行研究,或许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参"在传世文献中用作度量衡单位时多为重量单位,而秦汉简帛文献中则非如此,亦非指酒器"觯",而是用作容量单位,为"小斗"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汉代辞赋的内容可分为抒情言志和体物两类。大赋可作为体物赋的最典型性代表,但与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类型的作品———室内小物赋。它使汉赋作者的视角由京都园林延及至自身环境,为作者进而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可能。托物言志赋也在此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12.
两汉音乐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赋为“一代之文学”,是汉代儒士文人承《诗经》、《楚辞》创作的一种文体。其中,音乐赋十四篇,留存音乐内容之赋三十篇。其内容承载着丰富的乐舞形象,阐释着汉代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汉音乐赋研究已涉及源流、题材、艺术手法、思想等范围,但缺少对具体的乐舞内容的系统论述。我们应利用汉代美术作品和出土文物交验互证,挖掘其丰厚内涵,以呈现汉代经典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3.
孔臧其人及其作品,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其事迹及作品今存于《孔丛子》中,其中的四赋二书当是可靠的。他的《鹗赋》是纯粹的四言诗体赋,确为西汉早期的作品。而四言诗体赋产生也较早。非起于扬雄。从西汉初年到扬雄、刘歆,四言诗体赋呈现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赋曾是占据两汉文坛主导地位的文学样式,发展到魏晋,赋体文章脱离了以体物、叙事为主的倾向,逐渐向言志抒情靠拢,出现了灵活多变的抒情小赋,它摆脱了汉大赋堆砌奇字的习气,以其短小、抒情性强,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其文学价值已远远超过汉大赋。  相似文献   

15.
汉代集市贸易繁荣,有马市、书市、酒市等专业性的市场。这些集市多自发形成,城市集市则多经人为规划建设。城市集市都是方形,市列纵横。这反映了汉代集市贸易的繁荣和汉代"重农抑商"理念对贸易的阻碍。  相似文献   

16.
由汉赋而明文学思潮,又转而观汉赋,可对汉世文人在规范与异化中的沉浮与挣扎,及由汉而明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文化人格与精神追求的心灵历程有更深刻的体味与感悟。书名"书写策略",切中了汉赋自觉为文的本质,可见汉人的创作心态。而"集体汉赋"之说也堪为赋学研究史上的创见。  相似文献   

17.
张衡通过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赋作<归田赋>,表现了汉代隐逸文化至此而有的一个新境界,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隐逸",到此才真正放下对所谓"道"或"志"的承当,以及成为那种"不遇"情怀的释放之所的沉重一面,而第一次显示出了其完全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代器物赋是汉赋长河中的一个支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大量散佚。本文在统计汉代器物赋留存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器物赋的内容,进而探讨这些作品与汉代民俗、汉代人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汉代器物赋的修辞手法及其在赋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两汉经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经典也成为一切言说的标准。受其影响与规范,两汉赋论也显现出鲜明的经学色彩。由于各赋论家在对经学的接受程度、对大赋的创作以及对屈骚的评价等方面存有差异,各人的赋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部分赋论家论赋关注到赋作的语言艺术,并给予肯定,具有早期朦胧的文体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