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十年代,“名望”这个东西忽然变成了易碎品。我们最初从歌坛发现这种现象。当代再没有郭兰英那样一红数十年的歌星。李谷一曾经被誉为流行歌曲的开山者,倾倒千百万歌迷.然而随之而来的谢丽斯、王洁实、成方圆、朱晓琳,潮水般地涌上舞台,无情地把他们的“开山祖”挤向幕后.郑绪兰一曲《太阳岛》,唱得天下陶醉,但人们不久就发现,这位年轻的歌星实际上已经“老”了. 文坛也是如此。十多年来,有那么多的作家崭露头角,但从未有人成为公认的泰斗.即使风靡九州的《伤痕》和《高山下的花环》,也不过“各领风骚三五年”。有人因此作出决断:在当代中国,谁也不可能独霸文坛两年以上.  相似文献   

2.
我们地区有位相当级别、且“后台”很硬的干部,占了两套住房.群众议论纷纷,但又怕他.怎么办?我说就碰他!稿子在孝感报刊出后,他又拍桌子又流泪,四处告状.报纸搞新闻舆论监督,碰到这类问题,“头皮”就要硬.在新闻舆论监督之下,必然有人笑、有人叫、有人恼、有人跳、有人深思、有人开窍.有些批评报道刊出后,报社所面临的,往往有找岔者、说情者、告状者.他告状,我不理;他说情,我说理.当然,最终还是得道多助.就报社自身而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 (MarshallMcLuhan ,1 91 1 -1 980 )曾在西方掀起了一股“麦克卢汉热”。他的姓名被造成一个法文字“mcluhanisme” ,其含义为“麦克卢汉主义” ,“麦克卢汉风格”。但是 ,对麦克卢汉及他的学说在西方尤其在美国 ,却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可以说是毁誉参半。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在一篇文章中宣称 ,麦克卢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有人说他的新思想是“一派胡言” ;有人讽刺他“出尽风头 ,赶时髦 ,追风潮 ,迎合新潮” ;还有人说他的文字“刻意反逻辑 ,巡回论…  相似文献   

4.
邹凡扬传奇     
一身三任的神秘人物这是解放前的事了。地点,上海。他在当时的新闻界一身三任,既是国民党市党部控制的《新夜报》的首席记者、三青团办的大光社的采访部主任,又是中统办的《中联社》的总编辑。于是,有人对他刮目相看,有人对他嗤之以鼻,有人讲他是“特务”,有人骂他是“黄牛党”。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却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5.
10月18日,著名导演谢晋在故乡上虞魂归故土。尽管此前十多年他已经淡出了媒体的视野,但他的遽然谢世,媒体的“内存”也随之突然被激活,一轮又一轮的报道、评说,让他备尽哀荣;而曾经伴随着谢晋电影走过青涩岁月的现今的中年人,记忆中的复活则是被他的电影连缀而成的。《红色娘子军》《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秋瑾》《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鸦片战争》等等。这些承接着一个时代记忆的电影,也使谢晋成为人们心中的“蒙太奇”。  相似文献   

6.
谢六逸曾经总结出编辑的三字口诀:忍、狠、等。他幽默地说,这是中国赌徒的三字诀,但也是编辑应当学会的本领。他解释说,所谓“忍”,就是拉稿不要怕碰钉子,暂时得自称为“百忍堂主”;所谓“狠”,就是在稿费上给以高报酬,算稿费时,不能小家子气;所谓“等”,有时编辑、记者索稿要到作家家中坐等,甚至住  相似文献   

7.
近来,一些违法开办的小煤矿接二连三地出安全事故。其中,尤以山西为甚,称得上“接二连三”了。如今兴讲“透明度”,政府尊重百姓的知情权,媒体遇突发事件也都派出记者及时采访。可是,对于这类“报忧”的采访,总有人怕得要死,恨得要命。 有报道说,山西沁水县湘峪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14人死亡,有关方面隐瞒不报。当记者闻讯赶来采访时,竟有人暗中要出4万元让记者离开现场。  相似文献   

8.
争议者卢广     
他或许是中国摄影圈中最充满争议的一个,也是获国外摄影奖最多的摄影师之一。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靠揭家丑”获得国外摄影大奖。在圈子内,大家因其“拍摄动机不纯”,给照片“做手脚”对他避而远之,却少有同行在面对《西部淘金》《矿工》《非典》《中缅交界处的吸毒者》《青藏铁路》《沙漠化问题》《艾滋病村》《中国的污染》这一系列专题图片时,因自己的无为而汗颜。  相似文献   

9.
在湖北省新闻界,提起吴东林,有人说他是一个“外功”打入新闻圈儿的“怪才”。也有人说他是一个通晓新闻“十八般武艺”的“杂家”。探寻这位“杂家”的“怪招儿”,的确令人回味。 新的美术才是新闻美术 在筹建老河口日报社时,他是作为美术编辑加盟的。有人说搞新闻美术很难出艺术成果,方寸之中,黑白之间,美术才华很难施展。但他却认为,只  相似文献   

10.
"有个旅行者,他周游列国,足迹遍天下。有人问他:什么是人类的通病?他答曰:好安逸、怕远游。"此话出自尼采《不合时宜的思考》。此前两年,尼采发表《悲剧的诞生》(1872)。但此书颇受冷遇,令他郁闷伤心:人到中年的他,将向何处去?又该怎样做人?人在此关头,一般会表现出"听天由命式的谦逊"。尼采自问:倘若人人迎合舆论,谁才能有真正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凡从事文字工作人,怕谁也不敢小觑标点符号这“小玩艺儿吧”。有人称之为“笔端的舌头”、“无声的文字”,一点也不夸张。绝大部分标点是无声的(隐讳号“×”、空缺号“□”除外),却往往是“无声胜有声”。别的姑且不说,仅就一个句子中表示停顿时间最短的顿号而言,即可导演出令人哭笑不得的悲喜剧来。  相似文献   

12.
卡普兰的书被布什列为“必读”之首。有人说,冷战结束后是出预言家的时代,而美国是出预言家的国家。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属乐观主义派,而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被划归悲观派。这两位都是著名学者。美国新闻界也出了一位预言家,他就是前老牌温和保守派杂志《大西洋月  相似文献   

13.
果然 《新闻前哨》2000,(3):22-23
提起吴东林,有人说他是一个“外功”打入新闻圈儿的“怪才”,也有人说他是一个通晓新闻“十八般武艺”的“杂家”。探寻这位“杂家”的“怪招儿”,的确令人回味。 “新的美术才是新闻美术” 在筹建老河口日报社时,他是作为美术编辑加盟的。有人说搞新闻美术很难出艺术成果,方寸之中,黑白之间,美术才华很难施展。但他却认为,只要构思巧妙,方寸之中能有广阔天地;只要匠心独运,黑白之间更具审美情趣。因此,他一直持这种观点:新的美术才是新闻美术。 在他的头脑中似乎总是闪动着创新的灵动。入道不久,他便感到原有报纸美术只是在…  相似文献   

14.
在此之前,我已从《星星》、《诗刊》等刊物上读过老枭的诗,并且把他的笔名“萧瑶”与“逍遥”二字联系在了一起,以为他是那种“逍遥派”人物。但是,当我读到阿红先生的信、老枭的诗和一些评介文章之后,我发现他不是那样的人物,而是一个执著于艺术与事业的富有开拓精神的人;他写诗,为的是心灵的纯净;他办公司,为的是适应变革中的时代。老枭是浙江人,出生在浙江西南的九龙山下,他有一股“狂劲”,也有一种不媚俗的独创精神。因为不满于僵化的教学方式,他竟然敢于放弃原有工作而  相似文献   

15.
戈尔巴乔夫的新著《难以决断的年月》序言和结论,同他去年对俄《共青团真理报》记者的谈话相互呼应,以巧言雄辩之才倾吐冤屈。他在去年8月的那次谈话中说:有人指责他是苏联“帝国”的卫道士,也有人说他摧毁了  相似文献   

16.
我们团报道员写稿有一怕:怕政治处主任牛永奇审稿。他那“打破沙锅问到底”式的“问”,常把你“问”到难堪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他象个苦行僧“机智”、“敏捷”、“果断”、“刚毅”、“深刻”、“冷静”、“稳健”……用这些词形容林彪都不过分。但千万不能说“幽默的林彪”——尽管人们经常把“机智”和“幽默”联在一起。除了一位老人,别人都说从未听林彪讲过笑话。这位老人怕也只经历过一次。是秀水河子战斗后,到抚顺参加东北局会议,在饭馆吃过饭,不知兴从何来,林彪讲了一个笑  相似文献   

18.
采得百花始见蜜──读《情诗》、《情词》断想颜廷奎从王尔烈的故乡,辽南的望儿山下走出来的青年陈耳东如今已步入“知天命”之年。那天,他将他积半生心血编注的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书《情诗》、《情词》送给我,那喜不自胜的神情,不由让我想起蜜蜂遍采百花酿以...  相似文献   

19.
最近外出采访,连吃“闭门羹”。几个被采访的对象,都是在当前改革中做出了成绩的先进人物。但他们对记者的采访,似乎都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忧虑,都表示不愿当“新闻人物”。他们怕什么呢?据了解,一些科研人员怕“树大招风”,怕惹社会上的闲言碎语,打扰了自己安静的工作、学习环境,影响出成果。个体户、专业户怕“乱蜂采花”,怕“露富”后引  相似文献   

20.
如果有人在大街上给路人散发某人的不雅艳照,许多人可能不敢伸手,因为他怕耶照片日后引来一堆不该有的麻烦,比如,被配偶抓“小辫子”,或被人密报单位领导——拿了那东西铁证如山啊……然而,如果是在互联网上,大家就没有什么顾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