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曾侯乙的身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证,认为曾侯乙就是师乙,曾国与随国是一个国家的假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曾侯乙墓编钟在中国古代艺术与科技的成就的阐述,从曾侯乙墓编钟与各方面的辉煌成就是铜录山古铜矿在我国先秦青铜文化发展中的贡献的具体表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音乐考古学是音乐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是我国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1978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让世人领略到中国先秦音乐的魅力,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音乐考古学逐渐得到大批音乐史学家的重视。1986年贾湖骨笛的出土,证实中国先民早在八九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的概念。本文以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为例,概述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音乐考古学为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特别重视音乐的发展,认为优美的音乐是繁荣的象征。曾侯乙墓的出土,使我们了解了先秦音乐的发展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尤其是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又成为先秦音乐辉煌的见证。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在这其中包括民族文化传统的坚守和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双色铜剑     
朱品睿 《初中生》2013,(Z5):67-69
假期里的一天,我在网上偶然浏览到这样一则"过时"的报道:"据星辰在线-长沙晚报5月22日报道:人物御龙帛画、越王勾践铜剑、虎座凤鸟架鼓、错金鄂君启铜节、曾侯乙夫人的编钟、曾侯乙铜冰鉴、王子午铜鼎……展现在眼前的千年古物以凤飞龙游的高华气度令人震撼,而与之相携的那些数千年来口耳相传的故事更是令人思接千载,浮想翩翩……"  相似文献   

6.
《教师博览》2006,(8):F0004-F0004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琴距今有2400余年,唐宋以业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以《曾侯乙传奇》为例,分析二胡滑音技巧的运用。乐曲的发展以湖北民间音乐《龙船调》为动机,在滑音技巧上体现浓郁的湖北民间特色。二胡本身是一件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这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在现代民族乐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时间不到百年,但是它却有着惊人的发展速度,在演奏技巧上,滑音对于乐曲的诠释尤为重要,它是抒发演奏者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乐曲《曾侯乙传奇》中的滑音技巧很具有代表性,既有直滑音,又有回滑音,本论文通过对二胡滑音的阐述,分析滑音技巧如何在二胡演奏中起到重要作用,推动二胡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青铜幽梦     
从那烈烈如火的奴隶社会至古风飘逸的春秋战国,我们的先祖始终裸露着青铜的身躯。司母戊大方鼎上通体的饕餮纹,曾侯乙编钟击发出的金石之声,以及众多青铜艺术品上的钟鼎文都向我们宣告着那个时代的煊赫璀璨。  相似文献   

9.
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代表性墓群,其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等器物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其在造型、纹饰和艺术风格上明显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表现为象征性、情感性和多元性的审美特征,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最早的乐器是鼓《礼记·明堂位》说:“士鼓苇荃,伊耆氏之乐也”,意思是说鼓是用泥土,鼓面可能是用蝉、糜皮制作而成。现存出土最完整的古乐器1970年8月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国君主曾侯乙的一座大墓里发现的8种124件乐器。这里出土的乐器有编钟64件、编磬32件,还有楚惠王赐给曾侯乙的博钟一件。这是中国乐器史上最珍贵的文物。最早的竹簧片乐器实物1978年在湖北曾时已墓中发现的两件排箫,以及两件横吹的闭管乐器和五件笙。在这些乐器中,有一件排萧在没有脱水的情况下,居然多数箫管还可以吹奏发音,箫管还按音  相似文献   

11.
阎敬铭因湖北巡抚胡林翼、严树森多次向清廷大力推荐,始得越级升任山东巡抚。在山东巡抚任上,他因在军事方面缺乏经验,经济方面有些吝啬,政治方面过于偏激,受到严苛的弹劾,两江总督曾国藩又多次为他辩护。在山西赈灾期间,直隶总督李鸿章、山西巡抚曾国荃又对他称颂不已,这都对他后来出任军机大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曾孝序以荫补入仕,重视吏干,求真务实,既有文才,又有武略。善于断案,长于治郡;不畏强权,且可以英勇抗敌,在两宋之交的动乱时代,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相似文献   

13.
搜集并梳理了几十年来各家对曾姬无卸壶铭文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按照铭文顺序排列,为研究者提供更方便的资料索引。曾姬无卸壶于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中.共两件,两壶壁均铸铭文五行,《集成》著录为9710、9711号。两壶自出土以来,因铭文的史料价值而备受学者的关注,对这件铜器及其铭文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对其铭文的考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解读这件铜器提供了更准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宋代晋江曾氏家族中,曾孝宽亦为著名人物。自身为政务实,是王安石在变法后期之主要助手之一。虽以荫补入仕,但积极进取,终能进入“二府”。积极交游,与众多文人均有诗作往来,提升自己的声誉。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曾纪泽同为清政府高官,在近代中国历史上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他们虽是父子,但他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却有着根本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如对办洋务的认识和对待外国侵略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爱国观并不完全相同。曾纪泽在中华民族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面前,坚决主张抵抗外来侵略、坚持国家主权独立的对外思想与曾国藩的卖国投降主义路线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曾纪泽更应该得到后人的肯定和推崇。  相似文献   

16.
宗室赠官起源于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至唐朝时,宗室赠官逐渐完善并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其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赠官程序方面都更加表现出系统化与体制化的特点,给宋及以后历朝的宗室赠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发生了一系列教案,天津教案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曾国藩因为处理天津教案,被人们扣上了“卖国贼”的帽子。但事实并非如此,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的过程中与洋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纵观天津教案的处理过程,曾国藩有许多言行不一的地方,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他不得不做出的妥协。曾国藩在处理完天津教案后,痛定思痛,提出了国家应该“徐图自强”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