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太极柔力球是一项简单易学,具有观赏性、竞技性、健身娱乐的运动,它具有我国的民族特色,是将太极融入其中的新兴运动项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期刊,研究太极柔力球的起源,运动特征,以及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心血管与呼吸系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心境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有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新兴运动项目,本文在查阅大量有关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对太极柔力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拟为太极柔力球运动继续向前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推进太极运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开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推进太极柔力球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开展为研究对象,对太极柔力球运动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优势、作用及其开展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太极柔力球运动形式多样,趣味性强,适合不同年龄、体质、阶层的人进行锻炼,是一项融快乐于体育锻炼之中的一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它具有健身、娱乐、观赏、教育等作用;同时提出加强太极柔力球运动在学校的推广与传播,加强太极柔力球的师资培训,加强对太极柔力球运动重视,以活动促竞赛等措施来促进太极柔力球运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开展。  相似文献   

4.
张忠 《体育世界》2011,(8):62-63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探讨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自身特点及其对中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影响,旨在更好地在中老年人群中推广和普及太极柔力球运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太极柔力球在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练习者人数达近百万,但都以中老年群体居多,高校学生涉足该项目的极少。本文在总结了太极柔力球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分析了高校开设该项目的实际可行性,以此提出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太极柔力球的发展对策,为该项目在高校学生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梁小莉 《精武》2013,(19):102-102,104
太极柔力球是一项蕴含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该项运动深受老年朋友的喜欢,但高职院校开展此项运动的则较少。从事柔力球教学多年,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积极效应,给出了高职院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策略,认为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开展柔力球运动。  相似文献   

7.
太极柔力球运动健身效果调查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对从事太极柔力球运动项目的练习者进行生理指标的测量及问卷调查.结论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适合不同年龄人群练习的运动项目,它与太极拳、太极剑相比更是一项融竞技与健身为一体、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全新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法探讨太极柔力球运动及竞赛规则的演进过程,旨在为太极柔力球运动和竞赛规则改进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新兴民族体育项目太极柔力球运动在15年的推广普及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其竞赛规则还处于缓慢、无序的发展阶段,训练学及竞赛规则等方面的专项理论研究水平亟待提高。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太极柔力球运动推广普及的力度,通过竞赛规则的完善促进其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尽早成立中国太极柔力球运动协会。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研究柔力球运动的概念流变,揭示文化涵养了柔力球运动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研究显示:柔力球项目研发于1991年,初名"太极娱乐球";1992年正式推向社会,取名"太极柔力球";2004年正名为"柔力球",下位概念为"柔力球竞技"和"柔力球套路";2016年柔力球下位概念分别更名为"网式柔力球"和"花式柔力球"。研究认为:柔力球取名于民族文化建构、正名于中西文化交融、更名于中西文化合璧的历史,演绎了柔力球项目创建于民族文化之根基、初建于中西文化交流、兴起于中西文化融合的规律,由此形成了其概念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湖北体育科技》2018,(9):834-836
太极柔力球是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习练太极柔力球,可对身心发展提供很好的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由于课业压力与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体质健康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将太极柔力球引入大学校园,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还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同时对这一过程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竞技太极拳自选套路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进行分析。针对太极拳运动特点、竞技太极拳技术动作发展趋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而使音乐内涵融合于太极拳中,旨在提高竞技太极拳运动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传统美学的审美角度,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太极拳的美学特征。其具有身法之美、姿态之美、意境之美、和谐之美、神韵之美、虚实之美、劲力之美等。通过研究揭示了传统审美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个性特征,可以促进太极拳传统美学的发展,弘扬太极拳的文化优势,加强太极拳的交流,从而更好的发扬太极拳。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体育文化遗产。它所具有的益气养神、固肾健脾、通经和血、养精骨、利关节、防治疾病和强身健体之功效早已被证实,被人们所接受。但“太极拳有无真功夫”一直是存于许多人头脑中的疑问。文章就有关太极拳真功夫的机理问题进行研究,以求消除人们的疑虑,使太极拳更加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推手的社会化推广策略和模式进行了分析。太极推手的推广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传播科学健身理念;组织各种层次的交流展示,提供太极推手交流平台;结合太极拳的发展,形成练用结合的锻炼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太极推手竞赛模式;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认证工作;根据习练者的练习目的积极地创新太极推手的开展形式。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取名于古典哲学中的"太极",表达了太极拳研习者对宇宙的认知以及对外部事物自身规律的把握。由于缺乏构成哲学的基本要素,太极拳不能被称之为一门哲学。但是,在老庄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太极拳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趣,并形成为一种道家修养身心的养生之术,而演练太极拳则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探索和追求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各派太极拳技术的演变进行梳理,并与专家学者以及民间拳师进行交流和商榷,结合自身多年对太极拳的体悟,对太极拳技术特点进行分析。由此得出:阴阳是太极拳技术的理法,圆是太极拳运行的核心,螺旋是太极拳的技法。正所谓太极拳运动,不离方圆,阴阳互变,旨在螺旋。  相似文献   

17.
陈威 《体育学刊》2012,(4):116-120
通过与《论太极推手的技术和文化特性——兼论传统太极推手竞技化不可行》作者商榷,对该文作者提出太极推手仅适用于"对练运动形式"提出质疑。认为现代太极推手运动源于传统习练太极拳之"用"的练习,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传统的太极推手练习不乏对抗性,太极推手竞技化可行,传统与现代并重并不矛盾,并对竞技太极推手的继续开展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19.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太极拳的研究不能遗忘对太极推手的研究。也因此,对太极推手的文化技术研究显得弥足珍贵。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研读太极拳古籍文本的基础上,运用哲学思辩的理论和方法,对太极推手技术理论进行归纳分析。研究认为,太极推手技理的哲学意义表现为:沾粘连随求得机得势;引化拿发达以柔克刚;刚柔并济显以巧斗力;舍己从人示和谐向善。文章最后指出,在太极推手技法体系中,各个环节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沾粘连随是基础,引化拿发是表现,刚柔并济是手段,舍己从人是目标。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所蕴含的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攻防技术受道家文化影响很大,可以说道家的太极学说构成其理论基础。文章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道家文化在太极拳演进过程中的深层次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阴阳学说构成其结构基础“气论”理念构成其行功养气的理论基础,对太极拳与道家思想的深入有助于对太极拳的发展,有利于将太极拳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