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以概念场为参照背景的"概念要素分析法",对上古汉语中"食"类动词进行分类分析。随后,通过上古汉语"食"类动词与现代汉语"食"类动词的对比,总结上古汉语中"食"类动词词化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孔子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并不是说君子只"谋道"而不"谋食",而是说君子毕竟不是生活世界的平凡人,应该有较"谋食"更高的"谋道"的追求。也就是说,孔子教人在"谋食"的物质生活满足的基础上,要争当君子,由凡及圣,实现"谋道"的精神超越。孔子这种"谋食"与"谋道"兼顾、以"谋道"升华"谋食"的生活价值观,在价值虚无、功利至上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值得珍视和阐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口"、"食"、"言"词群为例,在原型理论视角下探讨不同词群语义范畴存在的交叉现象并探讨其形成原因。"口"作为一个词群,围绕其原型产生了一系列的语义范畴,该词群与"言"词群、"食"词群之间,在语义上有彼此独立的范畴,强调的内容各不相同,同时又存在彼此无法分割的范畴,不可避免地出现语义范畴的交叉,而这些词群连续体的交叉部分在词群向心力的作用下会分别向不同词群的原型靠拢。  相似文献   

4.
莫言小说中的"肉"意象鲜明而独到,在"肉"意象的世界里,既有莫言"独特强调"的言说,也有莫言"为老百姓写作"的创作立场,还有莫言独具的文本特色和人性情怀。试从"食""色"两个方面阐释莫言笔下"肉"意象的文化蕴藉。  相似文献   

5.
8小时以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不单单是会不好好吃饭,对很多事情的标准都会有所改变,吃饭、装扮甚至道德感都会有变化,所以自古就有"慎独"一词。你为什么会更注重"食"呢?蔡雅妮:吃什么是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而且每天有三次……这是非常大的困扰。做《一人食》是为那些一个人吃饭但不知道可以吃什么的人提供建议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唐冬梅 《湖南教育》2010,(11):42-43
例会似乎成为了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鸡肋",大家对此褒贬不一,食之无味,弃之却可惜。怎样才能让例会成为我们日常管理工作中营养丰富的"鸡羹"呢?  相似文献   

7.
由于古汉语没有标点断句,加上语言的演进变化,有些汉字,古今意义会有较大差别。比如《礼记·檀弓》"嗟来,食"中的"来"字,由于对"来"字意义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误解。我们通过训诂,结合原文,找到"来"的原意。  相似文献   

8.
自从程应镠先生首先提起"干"这一特殊人群的研究之后,相关的讨论一直不断。三十多年来关于魏晋南北朝"干"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由于史料的局限,关于"干"的身份,统治者对"干"的剥削方式,以及北齐食干制的内容和性质等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9.
一、数:Cù?shuò?通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把"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中的"数"注为"cù"。而《汉语大字典》(第二卷P1474)在"shuò"音第四个义项"细;密"条下举的例子也恰恰是这一句。到底读什么?  相似文献   

10.
在唐代官方视野中,会食是指官员在一起共进"工作餐",同时可以商议政事。唐代官员会食有固定场所与礼节,而且有一定量的食本作为公厨运营的经费,以供官员会食所需。唐代公厨并不能直接等同于食堂,两者是发挥不同作用的独立空间。另外,唐代官员会食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官员会食制度也可以算作盛唐政治制度的外延。  相似文献   

11.
读“红楼”话家教张连平贾府那样的"钟呜鼎食"人家,照理说是"最教育有方的",可为什么"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呢?论理,贾政算得上贾府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了,他正正经经地为人,兢兢业业地做官,堪称正人君子;他对贾宝玉的管教也是尽了"父道"的,但他的这个...  相似文献   

12.
谢建龙 《教师》2011,(2):117-117
大家知道新鲜水果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果中西施"的苹果,它的营养价值早在我国唐代《千金食治》中已有记述,认为苹果有"益气"之功。《隋急居饮食谱》谓之苹果曰:"润肺悦心,生津开胃醒酒。”欧州民谚有“日食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相似文献   

13.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观赏文章的人,最留意的是开头落笔处,故有"笔落惊风雨"之说。雕饰好"凤头",开笔先声夺人是写文章的较高要求。我曾用"元代大学者许衡不食路边梨的故事"作材料,以"我心有主"为话题,进行过一次写作训练,就以此为例,介绍以下几种议论文开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翁海丰 《文教资料》2011,(26):129-130
本文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德育实践经验,探讨构建生活教育特色的德育机制问题,重点阐述如何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着手营造校园主题文化和优化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5.
如果教师授生以"鱼",把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就犹如给他们吃"鸡肋",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在素质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理念的今天,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自学或同伴互助,在自学、互助中思考,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独立见解等。教师退居课堂"二线",授生以"渔",作为"专家"引领学生自学和点拨思维。构建"忆、学、练、导"4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到历史学习的"成功感"。  相似文献   

16.
胡适与鲁迅     
过去近百年中,胡适与鲁迅都曾被尊为"现代孔子",也被骂为"封建余孽"或"帝国主义的走狗";特别在他们之间的关系上,大多被说成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实际上,胡适与鲁迅是人不是神,都是食人间烟火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一生既是朋友,也是同事,既有交情,也有分歧。他们在思想和学术上多有成就,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不同的知识分子代表。  相似文献   

17.
说“打砖”     
"打砖"一词系明清俗语,今人对其意义的理解,存在失误。其义并非指打制砖瓦之类的建筑材料,而是乞丐行乞的一种手段。乞丐一边手持砖块在前胸后背敲打,一边哀告求食或唱曲儿,以博得路人的怜悯,从而求取食物。"打砖"的现象从近代至今天,一直没有绝迹。  相似文献   

18.
曹文轩 《高中生》2014,(10):6-7
"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记叙文情节设计"接地气",就是要按照百姓知、情、意、行的规律来设计情节,既食人间烟火,不将人物"神"化,又尊重客观规律,不违反生活的事理逻辑。反观当下一些学生写记叙文,他们在情节设计时接的不是"地气",而是"仙气",穿越、超级链接、脑筋急转弯等手段轮番使用,  相似文献   

19.
《水浒》中之山寨林林总总,但归结起来可分四类:一是"避祸型"山寨,此类山寨意之所在唯一,就是避祸;二是"欲成大业型"的山寨,此类山寨是想干番大事业的山寨;三是"主动招安型"山寨,此类山寨因不得已而据山寨,其归宿仍是主流社会,一心招安投降是他们所努力以求的;四是"打家劫舍以谋食型"的山寨,此类山寨将据山寨作为一种谋生之手段。  相似文献   

20.
《太平广记》是北宋官修的四大书之一,广泛采择汉至五代的小说家言,保存了大量古代小说资料。本文主要以《太平广记》中有关龙的资料为主,对其中所涉及到的"龙珠"、"龙食"惟胡人识之,龙的颜色多五色俱备等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拓展古代文化、民俗文学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