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共生",从教育之存在形态看,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活",实现教育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教育之终极关怀看,可以理解为"相互依存、互助互利";从教育之策略看,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成".  相似文献   

2.
小说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对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郑振铎先生的《猫》被收录于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之中,本单元着重于增进学生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对于如何实现大单元目标,"共生教学"将给予我们思考和方向。通过"共生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和人物形象共生;通过"共生教学",激发学生心灵,和小说主题共生;通过"共生教学",注重言语表达,和小说语言共生。  相似文献   

3.
当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往往只留停在对"正式课程"里所显示的原有知识与技能传授的探讨上。语文教学应探究对"人"发生有效影响的途径,因此需要基于"正式课程"进行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学理的要求、哲学的探索,都说明资源拓展是语文教学的应然状态。当下语文课堂对生活的忽视、语文评价对训练的重视、语文生活对生命的漠视等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需要拓展学生对于知识形成的"经历"、学生对知识使用的"探究"以及学生们"有生命的"语文生活等方面的资源。具体到语文教学,则需要:课堂上侧重"人"的"交往",实现"场域融合";评价上侧重"言"的"表现",实现"智慧碰撞";生活上侧重"意"的"累积",实现"内涵生命"。  相似文献   

4.
所谓“共生”,从教育之存在形态看,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活”,实现教育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教育之终极关怀看,可以理解为“相互依存、互助互利”;从教育之策略看,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成”。  相似文献   

5.
李宝山 《语文天地》2010,(12):58-59
语文是充满人文气息的学科.人文的本质也就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执著阐述,对生命状态的记录。这使得语文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充满了生命哲学的韵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语文教育已经超出了“知识教育”的范  相似文献   

6.
马晓莉 《中国教师》2013,(12):69-69
<正>语文学科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怀,语文教学是证明生命存在的独特方式。聋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追寻具有独特性,因此教师可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引领聋生感悟生命价值,体验生命意义。一、注重阅读积累,打好"生命之基"生命之基"是为聋生打底的基本语文素养,包含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能力及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聋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生活来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互相交融,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对话,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只有将语文课与生活"链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一、真生活,真发现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必须让生命和生活在场。多年来,我的语文教学就是围绕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与生命和生活的关系进行探索的。基于此,我提出“两生”语文教学,所谓“两生”,就是指学生的个体生命和生活,生命与生活紧密相连,生命的成长离不开生活的舞台;“两生”语文教学,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作文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必须有生命的气息和生活的气息,把生活与生命个性嫁接起来。也就是说,要以生活为源,以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本,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生活,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在不断充实情感,历练思维,提高言说能力中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的,“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以及人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语文教育理论观照语文教学的实践现象,提出:教师有效备课的前提条件是要建构一个明确的、体系化的、与学段相对应的语言与语用知识体系;阅读教学应该着眼于意义建构,引导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领悟、积累言语形式:语文教学应该从儿童的生命意义出发,实现由科学视界向生活视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从中可以挖掘生命是追寻、是担当、是坚信、是守护、是共生等很多主题,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自身对生命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提到生命的高度来理解,更应该从生命视角去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语文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与教师的生命在情感交融中相遇;让学生与学生的生命在言语交流中相遇;让学生与文本的生命在视界交互中相遇,从而让师生享受语文生活的快乐,也享受生命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生命化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启蒙和奠基意义,能够贯穿人的一生。我对生命化教育的基本含义及其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并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探讨如何进行生命化教育,对生命化教育的实际应用做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可见,教育之"育",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研究对"生命"和"生命教育"严重缺失,语文教育由于应试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鲜活感和生命感.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策略:唤醒生命意识,构建回归生活的语文课程生态观;唤醒课堂情绪,构建自主建构的语文课程学习观;倡导"生命关怀"告别"宏大叙事",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观.在语文的阅读、写作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命关怀,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言语特点决定了言语教学的目的、路径与价值追求.为发展言语能力、丰富言语生命,教学需以言语为核心,平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以可操作的言语形式知识的开发为抓手,注重其生活、生命规定性;以结构化的言语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立场、文本依据和思维训练;以对话为指导思想,以意义共生为价值追求,强调呈现新信息,敞开生命空间.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要关涉美好生活,就应该从关注当下的生活开始,并在现实生活中思考美好生活的意义,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因此,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关照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生命气息和生活意味的教学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寻找价值的各种可能性都可以得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生活状态下,教师和学生共同踏上寻找和发现价值的旅途。  相似文献   

16.
跨界教学,要回归学生生命本身。作为教师,可以采用学科融通、链接生活、在线学习等方式,让数学教学从"单一"走向"综合",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被动"走向"主动"。跨界教学重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新样态,形成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整体性关照。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超语文化现象”的理解是关涉到如何评价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成就的关键问题,也是牵涉到语文教育许多根本性问题。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魏书生的教学改革突破了语文教学即语文教材教学的本体内容观,实现了语文教学向学生生活世界的转向;革新了分析、训练的语文教学方法观,实现了向言语实践教学方法观的转变。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暗合了当代哲学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向的大势,也符合当代课程改革的大势。  相似文献   

18.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是的,教育的"育"应该用生命影响生命。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在实践中发现,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地位,生命教育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和谐。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能性。1.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贯彻生命化教学理念,可以促使学生感知生命的珍贵,体验生命的力量,继而激发生命潜能,促进生命成长。从生命化教学视角看,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生命意识匮乏、主体选择不足与生命体验缺失等弊端。为培养富有生命意识、能够敬畏生命与欣赏生命、充分彰显生命之个性和创造性的人,小学语文教学应推动学生在思索中品味生命的价值,在自主中推动个性化成长,在评价变革中开启生命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并使他们的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呢?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泥土气息?笔者从自己和身边的一些老师成功的经验出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一、联系生活,体验作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