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落实市《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根据二期课改"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我对五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中《享受心安理得》一课进行了课文资源的挖掘,大胆尝试了"挖掘课文资源,有效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旨在让学生了解感谢别人不但能使别人快乐,也会让自己快乐;并教会学生排解忧愁的几种方法,让学生有快乐的心态面对生活。同时让他们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2.
星海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品牌强校、特色亮校的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双语与国际理解教育、科技创新教育特色。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行实践研究》子课题《区域推进特色品牌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的个案学校,学校提出了《以学生"科研院所"为平台,构建  相似文献   

3.
正《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家庭"的最后一课,是在进行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教育、家庭亲情教育、分担家务教育、家庭历史与传统教育之后设置的以"合理消费"为主题的教育话题。本课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性的、综合性的教育,以家庭为背景和依托,围绕消费问题展开,力求实现多方的、综合的教育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的必要开支。学习合理  相似文献   

4.
一线教师,必须研究教育教学、学生心理时代变化,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只有不断研究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生存、发展,特别是在这个时代。2006年,我的课题《构建初中语文学科素质教育课堂的途径与策略研究》由青岛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是青岛市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特级教师重点课题。我带领老师们一起参与其中。我们确立了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动素质教育为宗旨  相似文献   

5.
《人民教育》2012年3-4期隆重推出《"生本教育"实践专辑》,我得以走近"生本"理论。郭思乐教授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郭教授认为,真正的教育:"教不  相似文献   

6.
"十五"期间,我校在对现代社会发展、教育自身发展及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理性认识与判断的基础上,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育实践层面上对我校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对现代教育思想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与研究,确立了《小学个性教育研究》这一科研课题。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69):9-10
本校于2014年10月立项省级重点课题《全人教育视野下学生自主发展的校本化行动研究》,在主课题的引领下,此时提出班级管理体制的改革具备一定的条件。以市级立项课题《"阳光教育小组":全人教育视野下班级管理改革的行动研究》为抓手,将遇到的困惑进行串联,以寻求突破,边思边行。本校的班教工作在"全员教育"意识的培养、"阳光教育小组"组织策略的研究、"阳光教育小组"运行机制的研究、家长资源有效利用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其中"特色文化月""家长资源进课堂"等特色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走在春光里     
2008年12月1日,《江苏教育研究》副主编金连平先生在我校参加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开题时向我透露,《江苏教育研究》将于2009年1月推出专题版,首期关注的是"新晋特级教师",并约我写几句教育箴言。作为新晋特级教师的一员,也作为《江苏教育研究》的  相似文献   

9.
祝贺与祈望     
正《教育研究》创刊于35年前"文革"结束不久,拨乱反正之际,改革开放之初,《教育革命通讯》停刊之时。教育界盼望教育理论指导,推进改革发展,作为不同于《人民教育》的学术理论刊物,《教育研究》应运而生。35年来,《教育研究》成就辉煌,也经历了相当艰难的历程。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和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下,《教育研究》所走的道路是比较正确、稳妥的。我同历任主编都有或多或少的交往。通过对《教育研究》35年来发展的考察,我认为一份教育理论刊物应当正确处理如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读者心声     
《教育科学论坛》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了,我认真研读了《教育科学论坛》2020年第10期"高阶思维专题"的四篇文章之后,收获颇丰:选题不错。训练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品质,是学生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必由之路。选题抓住了新课改的关键点和核心;非常务实,助力一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实实在在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1.
正说起来,我与"主体教育",与人民大道小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和特殊的感情。1981年,我提出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一命题(见《江苏教育》1981年第10期),并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1991年,我又写了一篇文章《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2期),明确提出了"把儿童看作是教育的主体就是一种教育观  相似文献   

12.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幼儿教育的先驱。我在学生时代就读过他的书如《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现在虽然已经记不清数的具体内容了,但他的"活教育"思想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提倡"活教育"是非常先进的,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传统的压抑人才的旧教育并未消灭,许多引进的国外教育理论又没有被国人消化。陈鹤琴  相似文献   

13.
正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副市长。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因其《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创新教育论》《享受教育》等著作的相继问世和"新教育实验"突飞猛进式的发展,被人视作当今中国教育上的一匹黑马。近期,我拜读了朱永新教授《改变,从阅读开始》的文章,文章主要包括:阅读  相似文献   

14.
教育研究中明确地关注"人",准确地说,始于1989年。198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教育研究》编辑部及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以"教育与人"为主题召开学术研讨会。1989年《教育研究》把"教育与人"作为第一个选题,集中发表了20篇文章,揭开了教育关注"人"的序幕。就是这一年的《教育研究》第8期发表了叶澜先生的《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该文批判政府的教育决策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及促进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一个双边过程,是最被关注的问题,也是永恒的研究主题。特别是在当下,"学生主体"、"育人为主"成为首要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对学习问题研究的一些成果散见于《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学》等著作中,但是,从学生立场透视教学问题,对中小学生学习问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不多见。研究教学或学习问题,有多个不同角度和立场,较为常见的是教师立场或研究者立场。从教师立场  相似文献   

16.
一、当下教育研究的"地表现象"《江苏教育》有"大家意识",关注真正的"大家",全力将"大家"介绍给大家,影响深远。《江苏教育》更有"平民情结",以极大的热情扶持一线的普通教师,乡村教师尤其受到眷顾。《江苏教育》在推动苏派教学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也是《江苏教育》的忠实读者。在阅读中我发现,教  相似文献   

17.
学校创办仅一年,德育工作以"阳光教育"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目标,在精细上做文章、在落实上下工夫。开展"家长学校"、"家长义工"、"《弟子规》亲子践行"等活动,加大家庭教育的培训力度,提高家校共建水平,调动家长关注教育、关心教育、服务教育的热情。各种教师工作小组,体现"我的学校我做主"的办学思想,鼓励教师多元发展。从细节入手,有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开展"我爱我的新学校""我上  相似文献   

18.
《教师博览》2013,(9):63
<正>《教师博览》(原创版)2013年第9期要目【博览人语】别拿学生荣誉做交易陈松信【叙事】学生阿勇鲁小宁兄弟,抱一抱梅洪建我的小小孩沈清越有生如此杨晓斌爱的蝴蝶许淑娥校长,你真帅叶书权一封学生来信王梁【人物志】我的教育人生里的正能量武宏伟【征文】从"将军"到"士兵"周智雄教育写作的三次转身齐加全特殊"作业"车美丽悠然转身,做一个明媚的女教师赵春燕我的"麻辣转身"徐华【关注】教育思考:回归课堂的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读罢马海玲老师的《我的"输"与"赢"》这篇文章,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看到了马老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真教育的坚守。但是转念一想,难道我们对真教育的坚守和学生的发展,就非得以教师的"输"为代价吗?这两者的关系就非得是"水火难容"的对立关系吗?现代社会无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文化领域,都在积极追求一种"共赢"或者"双赢"目标。难道教育这个特殊领域就特殊到不能实现"双赢"吗?我觉得,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实现学生发展与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双维目标。我们教师有能力培养出得到社会认可的学生,也就一定有能力把自己发展成为有一定社会  相似文献   

20.
正刘卫平是厦门市教育界中我所仰慕的为数不多的名师及名校长之一。每当我在自己的课堂上谈到刘老师的说法和做法的时候,班级的学生总以为我与他较为熟络,实际是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但这并不妨碍我"高攀"成为他忠实的"粉丝"。从最早的《教育中的细节》到后来的《和师生一起成长》,到最近《福建教育》刊发的"校长写给新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