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的发展之下,各类企业对于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为广大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着自我意识强、习惯较差等特征,为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加强德育管理工作尤为重要,而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典型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文主要分析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小学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性环节,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进程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可以引导小学学生在进行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良好地感受这一学科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进而实现小学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正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法制教育、哲学与人生教育、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经过多次改进与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注重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尽管如此,不少教师还是反映职业学校德育课难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有学生厌学或者逆反心理等因素所致,更有教师授课缺乏说服力、课堂缺乏活力等因素造成。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在于德育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手段引导启迪学生,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4.
5.
陈翠云 《成才之路》2012,(13):16-17
正案例一词来源于英语"CASE",原意为情况、事实、实例等。翻译成中文,一般是指对某种事物的实际情况所作出的客观描述。案例教学法就是将这些客观描述施于教学之中,运用有关常识与逻辑进行分析和探讨,从中取得经验或教训,其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理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它是职业学校德育课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其重要意义有三:(1)案例  相似文献   

6.
学科育人是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立足课堂,推进学科德育项目研究与实践,推动由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教研转型和课程转型,有助于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学科德育,要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导;要创设真实情境,在情境中发挥学科育人功能;要通过挑战性任务实现德育价值;要建设支持性学习环...  相似文献   

7.
2013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仅全文多达723个字,而且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中,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的一次关于教育的表述,对立德树人、推进教育公平,对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从改革的方向到改革的重点、突破口等,阐述得非常清晰.蓝图已经描绘,方向已经明晰,号令已经下达.在2014年,中国教育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那么,新的一年里,我们可以期待和关注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舒心的微笑,一个得体的举止……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什么,却在内心洋溢起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礼仪的魅力。"在学校,师生礼仪不但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承载着是丰富的文化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相似文献   

9.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仍处于旧模式之下,存在考纲束缚大、生活化教学死板,以及教学评价不合理等不足.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的发布明确指出要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在此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紧扣课程标准、巧妙运用情境化教学方式和完善教学评价等途径来应对取消考纲对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培养具有中华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广东省深圳中学始终坚持把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顶层设计中,逐渐开发和完善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核心素养教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学校在德育实践中优先价值引领,重视德育的思政性;构建丰富课程,保证德育的开放性;促进主动发展,尊重德育的主体性;搭建多元平台,实现德育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之所以被摆在首要位置,就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品德都是安身立命、事业成功的基础。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确立立德树人的观念。立德树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做日常的教育工作。首先,切实抓好课堂教育主渠道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相衔接的研究。学校各门课程都要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要不断改进教学形式、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与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渠道。其次,加强中小学德育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课程育人,活动育人。为了实现课程育人,我们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为了实现活动育人,我们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德育课、实践活动课等课程形式——我们试图通过课程、通过活动完成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些理念成为近年来新乡市第一中学的办学思想。一、课程育人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研究与评论》开设"课堂观察"专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应从课堂观察的价值、意义和方式的探讨,去开启"课堂观察"。一、课堂,开满鲜花的窗台对课堂,对教室,有不少比喻,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读着课堂、教室的深刻含义。比如,课堂是课程的透镜。它折射出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彰显着课程改革的意义以及未来的走向。"课堂观察"要擦亮这一透镜。比如,课堂是学习生活的基地。课堂里的学习方式,影响着未来的生活方式;课堂里  相似文献   

14.
组织竞赛活动是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在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育教学结构、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近几年来.在全市教研活动中我曾多次组织竞赛活动,就此谈谈我的心得。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目前,小学品德课堂中不少教师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使学生接受一个又一个的结论,强调结构严谨、语言精炼、进度和时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实现职业学校德育课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引导学生实际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实施途径等方面如何实现转变和创新?自2008年我国开启第三轮德育课程改革以来,德育课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模式建构、资源重组、课程开发、课堂重构、课题研究等竞相亮相,拓展德育教学视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涌现出一批实践典型案例。"任务驱动—案例引导—活动探究"模式契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职校生实际,将德育课程改革聚焦在课堂,落实在人才培养上,凸显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进发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国之大计,随着教育改革全面深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历史课堂,不能只教授知识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也不能只满足于进行方法和能力的训练以应对各类考试,要更多地关注如何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他们面对未来学习、生活与工作所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德育工作要有高成效,第一要务是厘清立德树人的思维逻辑:立什么德?如何高效立德?重庆市第一中学校经过反复探索和论证,确定了“树人先立德,立德以激发自觉为着力点”的实施路径,达成全校师生的共识,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成效。  相似文献   

19.
教师考核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是一项令人"头疼"的工作。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难以将工作完全进行量化,但又不能完全不量化,既不能不具体,又不能过于琐细。北京一所名校校长不主张考核教师,他认为,教师本身工作够紧张了,为什么还要给教师增添负担?不考核,全凭大家自觉干事创业,这固然是理想的境界。但现实是,在实行绩效工资后,很多学校都需要考核,只不过内容和方式各异罢了。李希贵在高密一中任校长时,因为考核出现问题进行过  相似文献   

20.
姜宇  辛涛 《中国德育》2016,(1):26-28
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不仅要考虑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业成绩和就业后的职业能力,还要综合考虑如何促成学生发展为更为健全的个体,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