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邓放芝 《教师》2008,(13):6-7
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项重要责任,因为孩子将来一生的幸福,都是靠他自己的劳动去创造。“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天下每个父母都有的心愿,但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高分低能的人,要摆正劳动的“位”,使劳动成为孩子的习惯,使劳动成为孩子生存的能力,让孩子品到劳动的“味”。  相似文献   

2.
时金林 《师道》2002,(11):13-13
一次我到朋友家作客。不经意间,看见朋友的爱女胸前挂着一张显眼的封塑的小牌。近前一瞧,原来是一块类似“二道杠”的标志,上面写着“好孩子”三个字。孩子说,这是他们的班主任发的。两个星期评一次,根据平时的表现评比得来的。孩子说这话时脸上写满了得意与喜悦。我的这位老友也喋喋不休地告诉我,孩子为了评上这个称号,连续十多天上课、作业、答问等方面做得都很出色,这一次总算评上“好孩子”称号了,这也给我们争了光,谁不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呢?不过,上次评比时,孩子没能评上,一回家就挺不高兴。为这个小标志,她…  相似文献   

3.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经常要面对“无”与“有”的问题。“无”真的就是“没有”吗?事实说明,不尽然。“无用之用”更有用。本期“焦点”探讨的是让孩子学习国学的问题。不管您对孩子学习国学持什么态度,本刊记者对于徐勇教授的采访《国学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一文值得一读。如果您也想问“让孩子学习国学有什么用”,可以重点读读徐勇教授的这段话。  相似文献   

4.
劳云 《家教指南》2005,(12):6-6
时下,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凰”,无以数计的家长们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领着、载着、催着,甚至打着、骂着,让孩子去读“特长”上“补习”.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  相似文献   

5.
俗语“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有时亦作“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而“打破沙锅问到底”有时亦作“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按字面意思来理解,“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着)狼”的意思是为了要打到狼,有时不得不舍弃孩子。仔细想想这句话,颇有点让人不能接受。为了打到一只狼而不惜去冒让一个孩子丢掉性命的危险,这种做法也未免太残忍了,代价...  相似文献   

6.
时下,在部分成年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官”念,已逐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萌发。有不少孩子产生了“官欲”,甚至染上了“官病”。“官瘾”发作的低龄化趋势令人担忧,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小升初”硝烟的弥漫中,许多孩子正在经受天气的升温和升学的煎熬。家长给他们准备了好多个“证书”,印制了精美的简历,正领着他们“过五关斩六将”——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接受“面试”的甄别和“测试”的遴选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表达了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愿望,但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溺爱之意.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砺其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俞国娣 《家庭教育》2008,(11):14-15
“穷养儿,富养女”,这个传统的育儿经今天拿来讨论。很有现实意义。 男孩和女孩是不一样的,具有不一样的性格特征,无论“养”还是“教”,都不能一概而论。其实,教养孩子不仅仅在于性别差异,他们成长的环境和遗传等都各不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我们养育自己的孩子还必须有自己的主心骨,千万不能太信一种论调、依照旁人的方法“依样画葫芦”。  相似文献   

10.
周慰 《上海教育》2008,(22):30-35
从“帮助成功”到“尝试成功” “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这“三个相信”是刘京海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11.
孩子们说,“六一”是我们的“苦”日。不少孩子“六一”后的腿是青的,手是肿的,“笑”是成人教出来的。老师们说,“六一”是我们的“难”日。不少老师“六一”后的嗓子是哑的,眼睛是红的,身心是疲惫的。  相似文献   

12.
毛荣富 《上海教育》2008,(17):57-57
“无我”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大公无私,或是沉醉、痴迷于某件事情以致忘我。其实,“有我”也是一种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也非易事。 在那个“极左”的年代,报上登了一名教师的事迹,说是孩子得了急病,她却因忙于班务而无暇顾及,结果致使孩子双耳失聪,终身残疾。报上说她“心中装着全体学生,唯独没有自己”。看了这则报道,我心中顿感悲凉,  相似文献   

13.
小长假与朋友出门踏青,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朋友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冰雪聪明,妙语连珠,自然成了说笑的中心。七八岁的孩子自是最顽皮的,在车上疯闹了一阵后,不知道朋友的哪句话冒犯了她,小家伙横眉竖眼,对着妈妈大声吼叫:我诅咒你,诅咒你,诅咒你!我一愣,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得了,这么小竟然就懂得“诅咒”一词,不知她可否懂得“诅咒”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4.
仲玲 《生活教育》2012,(15):4-7
炎热的暑假到了,与天气一同变热的还有林林总总且收费昂贵的海外游学。记者调查发现,五花八门的游学线路价格都在万元以上,有的线路竟然火到“报不上名”,在孩子们互相攀比越来越盛的情况下,家长们只能咬牙掏钱。按主办者的说法,所谓海外游学,是送孩子到国外参观世界名校,与国外孩子共处,既游也学,很有意义。不可否认,孩子到国外游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特别是对准备将来出国学习的孩子而言,是对未来留学生活的一次探路,对国外生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了解。但现在的问题是,一哄而上的海外游学,不论是心态上的“跟风”、“攀比”情结,还是实际效果上的“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往往偏离了初衷,“热”得不正常。本期深度报道,我们就聚焦这一问题,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这些年海外游学“热”背后的那些事……  相似文献   

15.
宗尧 《家教指南》2005,(10):17-17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该不该管?应该怎样管?对此,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一句久传不衰的话:树大自然直。或说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无论哪种说法,其实质相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不管,应该听其自然.即使孩子小时候不听话,不懂事、甚至成了“问题孩子”,但长大了,懂事了,一切都会变好了。“歪树”自然而然就“直”了。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位英国妇女,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教育为好,便去请教伟大的学者达尔文。“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请问,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最好呢?”达尔文问:“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她还小着呢,现在才两岁半。”达尔文叹了口气道:“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每一个父母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古今中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不知酿成了多少千古佳话,也不知又有多少悲剧因此而发生。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几乎每一个孩子在刚…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带着“渴望学习”的特征来到这个世界的。爱提问题是孩子的天性,正是由于不断萌生的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孩子才会在“问”与“答”中寻找到解开成长秘密的钥匙,并且这种问题意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卢桂清 《广西教育》2008,(16):27-27
在我们许多家长、老师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吗?好孩子就必须是听话的孩子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虽然孩子“听话”的习惯,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家长如果对孩子一味进行“听话教育”,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2006,(1):1-1
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一位阿姨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交在孩子手中。男人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快乐钥匙被塞在老板手里。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气炸了!”一个孩子说:“我每天很不快乐,爸妈总是逼着我写作业,从来不让我好好玩一玩。”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  相似文献   

20.
马超 《家庭教育》2009,(7):32-33
星期天,儿子又在楼下与一群小伙伴玩。儿子是这群孩子中的“头头”。儿子之所以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把手”,可不是因为走了后门,靠了关系,而是靠了自己的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