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不离句,句不离词。词语是组成句子的最基本的要素,阅读文章只能从理解词语开始。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准确地理解词语,才能透彻地了解句意,进而全面地理解文章。由于汉语词汇丰富而复杂,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会碰到很多生疏的词语。怎样准确地理解这些陌生的词语呢?除了查检工具书外,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言环境推断词义,求得悟解。其方法是:  相似文献   

2.
袁允娟 《广西教育》2011,(19):51-51
目前,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存在"就词解词"的现象,导致了词语教学的低效。"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性化地理解词语的意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中的老大难问题,如果把作文教好了,那将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教师近几年来都在着手这一方面的课题研究与探索。下面谈谈我对"点、线、面"作文教学法的初步探索。一、注重"点"的训练"点"的训练即词语的训练。大家都知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并会正确运用,才能在写作中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加强词语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理解、表达的能力有十分重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阅读考查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或作用,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含义和作用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呢?这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五结合”。  相似文献   

5.
随文识字,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重将生字的识记书写、词语的理解运用、课文的感悟体验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6.
[招数指津]阅读文章。理解字词的意义和作用,第一讲究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就是说。要认识词,必须对它的上下环境作出适当的了解,决不能望文生义,单纯地以词解词。否则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南辕北辙。那么.怎样才能从文章中找到爆破点。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或是习惯了遵从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范式的缘故,每次在学生汇报字词预学的环节时,我都是只对词语的是否“读正确”做检查,而涉及词语的理解和朗读品味。便全是放在了课文的理解中顺势而行。想想。  相似文献   

8.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说明了词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和思想教育,或过于仔细地分析句子与句子、层次与层次、段落与  相似文献   

9.
翻开小学语文试卷,你便会轻易地找到“解释词语”这一项考题,总会发现“解释词语”这四个字前,出现“联系上下文”。这是在启发学生,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这一方法来解释词语,给学生指出了答题方法。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理解词语,就是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10.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阅读文言文,首先要扫除实词理解方面的障碍。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古人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为什么“不离句”?这是因为词有概括义和具体义之分。概括义是从许多具体义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词典中对词语的解释一般是概括义;而具体义是一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我们常见的课文注释多用具体义。这是说的根据上下文解释常见的文言实词也就是要准确地理解词的具体义。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常说这样一句行话:“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句行话,主要强调一点,即教师讲解文章的字、词、句,必须紧密结合语言环境。但是,单就讲解词语而言,有的教师不是辩证地而是机械片面地领会“词不离句。”请看《五人墓碑记》的一个教学片断实录。教师:“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阅读考查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或作用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我们知道 ,同样的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含义和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甚至是相反的。那么 ,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呢 ?这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 ,就是“五结合”。一、结合上下文理解 :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要取决于上下文 ,如果只从词语本身来分析 ,是难以准确回答的 ,要准确回答 ,就要联系上下文的关系来理解。例 :( 1 994年 全国高考题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期而能保持 ,没有根本的变化 ,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 ,不…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要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而有效的词语教学对整篇课文的教学来说,能起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如何使词语教学行之有效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见解。一、理解词语,从"乐"中"说"来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弗不 《读写月报》2022,(14):28-31
<正>如今的中考,有一道题考查率比较高,这就是考查关键(重要)词语的含义。如何解释句子中的关键(重要)词的含义呢?我通过反复试验、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一:联系文章语境解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任何词语的意思,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生成的,什么样的语境产生什么样的词义。揣摩语境,是解词的一个好方法。譬如:  相似文献   

15.
贵刊1995年第二期有一篇文章是《“词不离句”也有弊端》,文中罗列了“词不离句”教学词语的五大弊端。我认为其中某些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作者在论述“词不离句”教学词语的所谓弊端时,缺乏严密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已经走进危言耸听、片面偏激这个议论的误区。“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指一个词语具体的语境义。"文中"是指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含义的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意的词语理解,二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理解。一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临时的意义。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一、结合语境,理解词义。这里讲的"语境"即上下文,结合语境即做题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  相似文献   

17.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自己不熟悉的词语的含义,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过注意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揣摩上下文的意思而求得悟解的。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并能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收到实效。我们的做法是: 一、词不离句,准确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词语教学,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特别要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的含义。这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学生在字典上查到的概念是死的,而文章中字词所表现的情境及思想感情是活的,因而教学中就要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了解词语在课文具体语言环境里的含义上。我们发现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往往机械地抄  相似文献   

19.
能够根据语境辩析词语的音义,能正确使用词语 【考点说明】该考点讲的是理解和运用词语。理解要根据语境,就是说要根据词语所在的句子以及上下文所形成的语言环境对词语作动态的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考点对考生的具体要求是: 1.辨析词语中汉字的读音。不少汉字是多音字,(如“行”、“长”、“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读音是唯一的。 2.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词语除了一词多义之外,还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之别,有时还有特定的修辞义,只有通过具体的语境,才能准确解释。 3.选用词语要准确。主要是注意词义的细微差別,如语义的轻重、语气的强弱,准确地传情达意。 4.要准确地把握词语适用范围的大小。 5.要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做到褒贬、庄  相似文献   

20.
专题三 词语     
词语(包括成语)的积累也反映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课标”对词语是这样要求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告诉我们学习掌握词语的方法.就是“词不离句”,即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