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疑义相与析     
本文对一些滇版书籍,如《云南史料丛刊》、《云南辞典》、《永昌府文征校注》、《滇志》、《鸡足山志》、《云南历代诗词选》等所存在的注释、校勘、断句等问题,提出了商榷性意见,有助于对古籍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2.
疑义相与析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古汉语教学界影响最大的一部教材,该教材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但是由于此书是集多人力量而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又加之成书较早,许多新的学术成果不能一一补入.虽经修订,仍有许多可商之处,对教学产生了一些影响,笔者不揣冒昧,把在教学使用中发现的一点问题及个人的看法提出来,以就教于同行,为古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一、《郑伯克段干鄢》中“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注[15]□□(y(?)y(?)),和融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快乐的样子.按:此处“□□”应为“泄泄”.据《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案□□当作泄泄,《考文提要》作泄泄,唐石经避太宗讳改,宋以后本,皆仍唐刻”.古人有避君长名讳的习惯,因“泄泄”二字中有“世”旁,就换字避讳.  相似文献   

3.
疑义相与析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由郭锡良、李玲璞主编,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针对性强、体例合理、内容集中,编写质量也比较高,在自考教材建设上是个里程碑,确有很多优点。但篇幅浩大,又成于众手,难免有见仁见智的不同。依笔者私见,其中尚有可商之处,不敢  相似文献   

4.
疑义相与析     
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五文言文过程中,笔者发现课本或教学参考书中有多处注解值得商榷,现列举分析如下,希望能和各位行家切磋。  相似文献   

5.
疑义相与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了徐新杰同志的《〈陶渊明诗文选注〉商榷》(以下简称《商榷》),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拙作《陶渊明诗文选注》(以下简称《选注》)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这是一件值得欢迎的事,对我不无启发和帮助。一本书出版之后,或者一篇文章发表之后,能得到读者的商榷意见,总是有益处的。通过商榷,互相斟酌,互相启发,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必将有利于著作和文章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术的进步和繁荣。因此,我愿意把自己读过《商榷》之后的一些看法,坦率地提出来商榷。《商榷》共二十一则,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有四则是关于陶渊明的故居和评价问题,有五则是对陶渊明几句诗的理解问题,其余十二则是对陶渊明诗文中一些字、词、句的解释问题。下面,我按照这三方面的次序,一则一则地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6.
疑义相与析     
对“王必欲降武”的理解杜树艺高中语文第三册《苏武》一文,当李陵受命至北海上劝降苏武时,最后苏武义正词严地说;“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这正表示了苏武坚贞不屈,严厉地拒绝了国贼的可耻诱降。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备课中有了争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上,“王”指为单于,我以为在文中是指的李陵。当时李陵已投降匈奴,做了“右校王”,苏武面对无耻的国贼,紧接着李陵“壹听陵言”这句话,发出了愤慨之言,再不承认李陵是汉人,是朋友,而把他称为匈奴所封之“王”了。再从史实上看,在汉时,匈奴称君  相似文献   

7.
疑义相与析     
近几年的作文阅卷越来越重视材料的新鲜度,并重拳出击,打击贴标签作文和伪文化散文。在教学实践中把问题作文和优秀作文同时展现出来进行辨析,真正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既可以指导学生写出优秀作文,又能有效的避免问题作文的出现。笔者以命题作文《眼光》为例,提出一个可以操作的模板,抛砖以引玉,筑巢而引凤。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第七册共有32篇,其中讲读课文18篇,阅读课文8篇(兼6篇习作例文),独立阅读课文6篇。另外,还有8个基础训练。本册教材体现了以句、段训练为重点向五年级以篇的训练为重点的过渡和开始。全书安排了四个训练重点: 1.第一组和第五组是训练学生怎样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和怎样抓事情的重点。例如,第一组教材看图学文两篇。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各一篇。《珍贵的教科书》是这组教材中的重点篇目,课文通过盼书→取书→护书→激奋前进的思路,叙事真切深刻,情节感人。要求训练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  相似文献   

9.
人能感受创造幸福的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逐步提升的,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提升他们感受幸福的水平与创造幸福的能力的过程。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善学乐学的重要表现,质疑解疑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幸福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使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善思,学生才能主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感受幸福。  相似文献   

10.
人选教材的课文都是极好极美的文章,但事实上学生对选入课本的文章并不是很喜欢,如果他们在杂志上看到这些文章会高兴地摘抄下来,但作为教材他们便生出了些许反感。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思想政治学科高考和选考中的经典题型,每年的哲理漫画题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一道好的哲理漫画试题,除了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题干(选材)新颖、设问精准和题肢(答案)科学之外,还应充分考虑如何使三者之间在逻辑上能够形成一种稳定、严谨、无歧义的关联。以此审视2020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政治选考试卷第29题,笔者有一些疑义,故撰此文与各位同仁和命题专家商榷。一、选考试题呈现1.浙江省2020年1月政治选考试卷第29题漫画《"劳逸结合"》(作者:陈定远)启示我们:改革和创新应该()  相似文献   

12.
拙文《<诗经全译>质疑》(见《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4期,以下简称《质疑》)、《评<诗经全译>》(见《云南师大学报》1986年5期,以下简称《评文》)发表后,《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1、2期先后刊出了唐莫尧《读<诗经全译质疑>后》(以下简称《读后》)、龙光沛《焉能以己所取非人所取》(以下简称龙文)、袁愈荌《答<诗经全译质疑>》(以下简张袁文)三篇文章,《云南师大学报》1987年6期又发表了唐莫尧《读<评诗经全译>后》一文(以下简称《读后》),对拙文提出异议。读后颇受启发,但不能令人  相似文献   

13.
甲:韩愈的《早春》,我钻研了好几遍,可是还有些问题搞不清楚。比如说,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按照常理应该是距离越近看得越清楚,怎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乙:请注意这儿说的是“草色”。“近却无”不是看不到草芽儿,而是看不到草芽儿泛出的青绿色。在春寒料峭的时节,人们还看不到春天到来的迹象。但经过一场滋润的小雨,野草便从地里钻出了嫩芽儿。你站在远处,可以看到一片淡淡的、似有若无的  相似文献   

14.
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本册中共有5个单元,前3个单元均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内容,而且这三个单元是本册的重点。具体包括: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亿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乘、除法的知识三个单元的内容。它为进一步学习整数的概括性知识和小数打好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精神,六年制中学高中三年级的读写训练要求,同五年制中学高中二年级基本一致,只适当扩大知识面。主要要求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掌握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主要是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读写能力;继续巩固和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按照上述要求,高中语文第五册共编入课文三十课,其中白话记叙文  相似文献   

17.
王永春 《湖南教育》2002,(15):47-49
一、第五册教科书变动情况1.删去有关四位数乘法的例题和习题。根据大纲的规定,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中的另一个因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删除了原教科书第7页的例3及相应的习题,减轻了学生计算方面的负担。2.调整了应用题的一些教学内容。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为了降低应用题教学的难度,本册对应用题的安排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主要有两点:(1)根据大纲的规定,用算术方法解反叙应用题只作为思考题。根据这一要求,删去原教科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用算术方法解答的反…  相似文献   

18.
19.
语文第七册的教学要以段的训练为重点,体现由以句、段训练为重点向以篇的训练为重点的过渡。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表达、思维等能力。 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重点”。《“绿色的办公室”》、《三味书屋》是两篇看图学文,着重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进行观察的能力。讲读课文《珍贵的教科书》和阅读课文《我们就从这里出发》着重训练学生抓重点理解课文的能力。 《“绿色的办公室”》是一篇看图学文,应着重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进行观察的能力,指导看图时,要抓住“‘绿色的办公室’是什么样的”和“列宁是怎样工作的”这两个重点。1.要求从整体上观察,使学生对全图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如:图上画了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什么事。2.按由远及近、由景到  相似文献   

20.
六册语文教学的重点主要是词和句的训练,连句成段、概括段意的训练;七册在此基础上,以句、段的训练为重点向以篇的训练为重点过渡。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还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抓好“段”的教学 第七册语文教学除应完成相应的识字任务(163个)外,重点应放在“段”的教学上,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写作能力。 1.关于字、词、句的训练。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会了使用工具书,因此,在进行字、词教学时,应以自学为主,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字典,词典并联系课文理解字义词义的能力。 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是阅读的一项基本功,四年级的学生还应作为重点。如《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首先让学生了解“当铺”的含义,然后通过引导使学生了解:当时鲁迅家境困难,没有钱给父亲买药治病,所以每天上学之前,他母亲总是找点家里的东西,要他拿到当铺去典当,换了钱到药铺去买药,然后到书塾去读书,天天如此,这也是他迟到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