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一部经典作品,这部作品在英国文坛上享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方言的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作为叙事学研究领域的新方向,叙事视角备受广大专家、研究者的关注.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打破了传统小说叙事视角的局限性,形象地塑造了人物性格,促进了故事情节发展,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从全知视角、人物有限视角、多重式人物视角等三个叙事视角类型,揭示叙事视角在人物塑造、主题渲染、情感表达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希望能够为叙事视角研究工作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由BBC出品的英剧《德伯家的苔丝》,分析了哈代的自然观、女性观,并从时间、季节以及生活场地的变化剖析了该影视剧作品所体现的苔丝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揭示了其对男权社会的控诉以及对女性和自然关注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对男主人公安玑·克莱的描写既有现实主义冷静的批判,又散发出浓烈的现代主义气息。这一气息就是异化。通过文本细读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安玑·克莱与传统宗教思想的异化,以及由此造成他与女主人公苔丝的异化和与自我之间的异化,从而深刻展现了《德伯家的苔丝》的现代主义主题——西方工业文明对人造成的异化。  相似文献   

5.
《德伯家的苔丝》作为英国文学家托马斯的代表作,有着较高的艺术参考价值,多年来被多次翻译成中文,在中国文学市场广受欢迎。基于此,本文以泰特勒翻译三原则视角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泰特勒翻译方法实施前、中、后三个部分的要点进行把握,以达到合理运用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实现外国文学作品内在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得到表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拼凑历史的碎片,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进行再加工,哈代在其代表作《徳伯家的苔丝》中重构了维多利亚时期英格兰西南部的历史。以新历史主义理论作为基础,从两个核心概念出发,将历史的现实性与小说的虚构性进行巧妙结合,从而揭露当时诸多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的最优秀的。哈代写作时善于把主题与语言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这篇论文将以《苔丝》为例,从耐人寻味的典故、得体的人物话语及丰富多彩的叙述词汇这三方面,阐述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及其在小说中所产生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8.
以许地山的<缀网劳蛛>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为例,探讨两位作家作品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追求与社会现实的邪恶、圣女与"贞女"以及世俗化的人生观照与宗教化的人生归宿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匡超人遇马二先生非“江湖邂逅”之巧遇,文本内在逻辑的合理梳理表明,马二先生之“予”与匡超人所“取”,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一出戏。匡超人言说孝道,表落魄的真正动机是希望得到马二先生的指点和同情。他流落江湖,难以找到谋生出路。回家后的“用心在孝悌”是为获得功名富贵而进行的人性作秀的表演。他的流窜江湖的恶迹是人性做秀被无望的现实剥离后“存在意义失落”的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10.
《我和我的家乡》是2020年国庆节期间推出的主旋律影片,同时也是《我和我的祖国》的姊妹篇,借助5个单元5个故事,将观众的目光引领到医疗、交通、教育、环保、扶贫等领域.电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展现出现实生活中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使观众在150分钟内经历感情的起伏跌宕,感知社会的群体形象和时代发展的脚步.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之神仙道家思想以合道成"真人"信仰为终极追求,以道家的"道"为本体与本源范畴,以道论为纲领统领神仙、阴阳、方技、儒、墨、法等各家学说,形成了自己的融神学与人学、理性与非理性、入世与出世为一体的宗教性的自我内在超越的神仙修炼理论与实践的特色思想体系。这一独具特色的神仙道家思想对当代道教的建设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被释放的姜戈》于2012年由美国温斯坦影业、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制作出品,影片在美国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重现了黑奴解放运动的历史主题,被释放的姜戈爆发出来的惊人能量诠释了通过血与火战争抗争捍卫的"人人生而平等"社会基石的伟大意义及正确性,更标榜了黑奴解放运动对于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洁在《无字》之后推出的《知在》和《灵魂是用来流浪的》两部新作中,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思考。与她之前的创作截然不同的是,她开始在作品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展示女性的生存状态,并且提出了关于两性和谐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亚雷是《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塑造的一个反面人物形象,一个肉欲主义者,花花公子。对于这个人物,作者从他与苔丝的关系和反复交往中读出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在他后来的“弃恶从善”和“再次堕落”中,又渗透出了某种人性的东西——良知、真爱。  相似文献   

15.
16.
《"水仙号"的黑水手》是康拉德的"海洋小说"之一,这部作品树立了康拉德对艺术创作的信心。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探讨了作家对于人性的思考及其对命运的态度。人性是具有双面性的,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但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人具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相似文献   

17.
《吉祥如意》是新世纪诗化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优美隽永的笔调描述乡村的优美隽永,净化着我们日益浮躁不安的心灵"而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作家用诗意唯美的文字细腻书写端午节的风俗人情,诗情而生动的娓娓讲述更强化着传统节日的文化蕴涵,也是对文化传统的诗意守护。同时,作家还借助儿童语言和心理动态来透视人性本真的善良和爱心,主人公们淡定的生活态度和朴素的生存哲学,既深触人性的仁善之端,也在呼唤着人性的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8.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擅长剖析人物内心,他的小说被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在其著名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体现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了霍桑对人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局外人》自1942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批评学者和文学界的关注,主人公默尔索的性格倾向以及文本对其"局外人"身份的定位也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重点。其实社会人群对默尔索的身份之所以定位为"局外人",这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孩童般的纯真与自我,坦诚无欺、善良宽和的人格品质都使得默尔索与其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荒诞世界里,默尔索终将成为社会人眼中的另类,一个游走于社会边缘的局外人。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注重对人类现实和精神生活的探究,其作品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第五个孩子》(1988)以及续集《浮世畸零人》(2000)讲述了骆维特家第五个孩子班出生后给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的巨大冲击,由于班的"生物返祖"、异质等特点,遭到家人的歧视与排挤,班被迫离家出走,流浪在外,而最终坠入悬崖丧生的悲剧性结局。本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这两部作品中主要人物所体现的人性,为读者理解莱辛及其作品提供新角度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