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坛大师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一文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中又包括春夏秋冬、晨午昏夜、阴晴雨雪、风云雷电、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多种多样的景物。把这些景物适当、巧妙地运用到作品中去,是构思文章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景物在文章中的作用之所以要将景物写进文章之中,是因为它有着诸  相似文献   

2.
背景,按《辞海》定义,是指对事态达到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现实环境或历史事件,其中包括政治、社会、时代背景等。一般认为,背景一词源于绘画艺术,原指作品中衬托主体的背后景物,它构成作品的基调。  相似文献   

3.
现场现场短新闻中的现场,指新闻事件变动、发生时所处的环境。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自然环境,包括阴晴雨雪、风云雷电等自然气候现象;春夏秋冬、晨午昏夜等时序节令;山川花木、鸟兽虫鱼等动植物。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城乡建筑、住所陈设、风土人情等。现场因素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诸内容,在未形成文字、录音、录像前采集的环境素材。场面新闻事件变动、发生在一定环境中构成的总的活动场景。场面由人、事、景构成。它要求写  相似文献   

4.
社会是由个体这一细胞组成,而人物活动则构成了事件,二者的叠加就是时代和历史。基于这一点,有人说你不用费神去解释时代,解释历史,任何一个有理性的读者,都会在记者的人物通讯中品味出一个时代的味道。人物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的事迹或经历的一种新闻文体。写好人物通讯,不仅可以展现一个典型人物甚至一个群体的时代风貌,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因此,各种媒体都很重视人物通讯这种体裁。在日常采访中,怎样才能写好人物通讯,让人物跃然纸上呢?结合个人的采写经历,笔者以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刘智 《记者摇篮》2006,(5):70-70
通讯被称作报纸、杂志的“重型炸弹”,在宣传、教育读者方面有着其它新闻文体作品不可比拟的作用和效果。这主要取决于它总是通过事实和情节的描写为读者塑造了真实可信的动人形象。因此,要写好通讯,特别是要写好人物通讯,就应该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功夫。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去写,重视从矛盾冲突中深挖其内心,从而表现出他(她)有异于一般人的特征,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的作品有起有伏,不像一潭死水,不是“一张面孔”令人读起来不仅感到贴近生活,真实可信,而且鲜明生动,回味无穷。恩格斯指出:“依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  相似文献   

6.
避实击虚     
在写作中,为了表现好一个人物,或者说清楚一个事件,需要直接地正面地去描写它,这是实写。有时候,作者不从人物、事件的直接描写入手,而是描写他人他物,间接地表现作者所要表现的对象,这是虚写。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虚写比实写有更好的艺术效果。因为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要写一个人物或事件,就有不同的角度、层面,各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繁复的情节、细节,如果都用实写,必然烦琐拖沓,即使精选题材,也容易造成太死太实的毛病。如果适当运用虚写,情况就不同了。请看下面的例子,这是韩愈写的《送温处士赴河阳军  相似文献   

7.
从三家报纸扩版得失看发展谢静几年来,面对来势凶猛的扩版潮,有人惊,有人喜,有人赞,也有人骂,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然而,扩版到底扩了些什么?扩版后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在目前的情势下,报纸究竟怎样生存与发展?笔者以广州日报、天津日报、文汇报等3家报纸...  相似文献   

8.
一部及时的好作品──评《孤儿泪》田红《孤儿泪》这部作品,有人把它归于应时文学文类。有人说张平这两年的运气不错,当反腐败的力度加强时,他正好写了《天网》和《法撼汾西》;而如今西方一些反华势力借人权问题在中国的孤残儿童身上大做文章时,他正好又写了一部《孤...  相似文献   

9.
一篇人物通讯,通过报道特定人物的先进事迹,宣扬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讴歌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念?推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或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它的主题思想。 主题是人物通讯的灵魂。一篇人物通讯的主题,像一根红线,把各种素材串连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的主题,是记者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经过反复酝酿,逐步形成的。写人物通讯,提炼好主题,是写作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把人物通讯写好,那就要在提炼主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把握好视点     
所谓“视点”,就是以什么人称,用什么眼光去观察、叙述、体验、解释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以及一切涉及到的内容。视点取得恰当,就等于小小说有了一个好的突破口,有了一个好角度,有利于作品的展开,人物的刻划;视点前后一致,作品展开的情节就能更好地为读者理解。如果不知道运用视点,或者视点混乱,作品必然枝蔓纷杂,拉长篇幅,人物个性不突出,对人物品评失去一致标准。可以说,把握好视点,也是小小说创作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了。参评作品近500篇(件),入选的只有150余篇(件),其中反映出的问题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启示之一,就是题材在新闻中的重要地位必须肯定。因为题材决定价值,有什么样的题材就有什么样的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抓不到好的题材就会全盘皆空,把题材、价值、效果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是写好新闻的关键。新闻价值的高低,社会效果的好坏,主要决定  相似文献   

12.
一篇新闻作品能不能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语写得好坏。初学新闻写作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写好一条导语并不比写好一篇文章更省力。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奈迈·莫林,曾十一次撕毁一篇特写的导语,直到他相信自己写好了方肯罢手。新闻导语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有人按表现手法把它分为五种,即叙述式导语、提问式导语、结论式导语、评论式导语和描写式导语。实际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范越 《图书馆建设》2002,(2):101-101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以"激流三部曲"最为代表,而在其中,又以《家》的影响最大。 小说写的是一个溃败的封建大家庭悲欢离合的历史,它以真实而虚构的艺术组合,展现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纷繁事态和人际关系,它所显示的只是社会一角,但却构成了"五四"时代形象的家族历史缩影。因此,它就不单单代表着一个家族,而成为整个旧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认识、剖析这个家就是在认识、剖析这个社会。《家》主要是通过对地主家庭的内部关系的剖析来深刻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愤怒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和残酷,展示…  相似文献   

14.
科技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门类,应该说有其特殊的写作规律。通俗化是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综观科技新闻通俗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仔细分析科技新闻佳作的成功经验、不成功作品的教训以及笔者自身的写作实践,窃以为,以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巧用背景材料,是使科技新闻通俗易懂的有效途径之一。广大群众关心科技新闻,主要是从中了解它的用途,功能,社会、经济效益、理论价值以及在国防、政治上的意义。紧紧围绕这一目的,运用通俗的语言,通过背景材料的穿插和解释,把科技新闻写得明白如话。  相似文献   

15.
环境问题非常复杂,我们可以从其概念中略窥一斑。环境的概念非常广泛,涉及到众多方面,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以外的一切物质,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它是人类获取财富的对象,同时也是容纳人类废弃物的"垃圾场",其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社会环境是人工创建的环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指的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以声音、画面直接把信息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同其他媒体相比,视听双通道传播是它的传播优势。在实际工作中,电视新闻的细节表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细节,《辞海》中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电视作为一门艺术,在它的画面语言中,细节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表现手段。抓住稍纵即逝的现场画面、同期声等细节,是提高电视新闻可视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评论是对客观事实的分析和评议。评论,在报纸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有人说,不会写评论的编辑不能算是好编辑,不会写评论的记者不能算是好记者。这话不无道理。同样,不善于编发评论的报纸不能算是好报纸! 那么,地市报应如何开展评论工作,它的评论应有什么样的风格和特色?邢台晨报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该报从1985年创刊起,就把加强和改进评论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业务的基本建设来抓,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向土、短、快、新、活方面发展,收到了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不少现场短新闻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常写到一些源自现场的细节。精彩的细节,往往使现场短新闻增彩添色,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什么是细节?《辞海》中的解释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现场短新闻当然不是文艺作品,但它在报道现场的真人真事及真实的环境景  相似文献   

19.
怎样写好社会新闻在明确社会新闻的报道范围之后,我们就可以深入探讨如何搞好这方面的报道了。根据中、外新闻工作者的实践,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优秀的社会新闻作品应当是有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它不应当仅仅是对事实的报道,而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全貌,使读者从一滴水反射的光芒中看到太阳。通过对某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凡人小事的报道反映整个社会面貌,这正是社会新闻的主要特长。  相似文献   

20.
述评《拜金主义要不得》和《再谈拜金主义要不得》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听众反响强烈。许多人还不约而同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怎么想到写这个题目?写它的时候有什么想法没有?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想,似乎可以这样梳理一下:一是,社会责任感驱使。当记者就要了解上头精神,就要关注社会问题,新闻界有句老话,叫“吃透两头”,就是说的这。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哪一个中国人都看得明明白白,不说国民经济整体上的发展,单是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