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认知情境引入到知识管理系统内形成连贯的知识系统,能激发个体和群体转移知识意识。认知与心理行为、情境在知识转移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具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它们之间能产生双向互动作用。当前隐性知识转移工作的根本困境在于缺乏认知情境对心理行为的激发而显得迟钝,有效的隐性知识转移方式是因认知情境而权变的。在寻找对隐性知识转移研究的同时促使我们要运用认知的观点对隐性知识转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出版业跨地域、跨行业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出版社的资源有效配置和信息共享愈发重要,因此需要建立出版社有序的知识管理系统。本文对出版社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的意义、实现方式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加强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关联数据作为语义网的一种实现方式,通过发布和链接网上的结构化数据使得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相互关联,从而促进网上知识资源的序化与控制。文章简要介绍了知识序化和关联数据的概念和研究趋势,以及关联数据下的知识组织方式,最后从知识提供、知识创新、知识多视角评价和知识注释四个方面论述了其实现优势,提升了知识序化和控制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国际学术界在Folksonomy用户行为知识发现相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Folksonomy用户行为知识发现模型。该模型共包括问题定义、数据获取、数据准备、数据组织、数据挖掘、知识生成和评估反馈7个功能模块,其核心思路是在基于"FU:=(U,T×R,YU)"形式背景的数据组织基础上,采用外延映射法和回溯法分别实现基于概念格的Folksonomy用户行为共性知识和个性知识的可视化数据挖掘,并分别用Folksonomy用户群层次结构和Folksonomy单用户标记行为链分别作为知识生成方式。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平台和社交平台的繁荣和移动支付渠道的便捷,促使互联网市场衍生出付费型知识分享业务,知识需求者付费获取知识供给者在某领域的经验或见解成为知识付费平台的主要趋势。对于涌现出的众多付费型知识分享平台,按照内容呈现形式和内容提供者来源将其划分为6类,并对其平台定位、运营模式、市场行为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情报学的知识化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情报学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及知识管理理论的渗透,情报学受到较大的冲击。情报学研究呈现了知识化趋势,本文从知识,知识组织等概念入手,分析了情报学在知识经济学中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媒体传播作用方式的改变,使得知识的产生、存在及传播扩散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知识的构建方式由以往的权威主导,发展为在社会传播的知识网络中的生态性演变;对知识的社会构建特征的辨识,需要以用户的行为、信息或知识内容的关系性结构为新视角来达成.知识节点、知识构建与再构、噪音、用户行为、知识图景、媒体接触与路径等概念构成了新媒体环境下知识构建的辨识框架.  相似文献   

8.
利用Cite Space V软件绘制信息搜寻行为相关文献的机构、作者、关键词知识图谱,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信息搜寻行为相关研究近年来呈平稳上升的趋势,研究领域多为图书情报学科,研究信息搜寻行为的主要机构是武汉大学,邓胜利教授和曹锦丹教授在该领域的研究中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情境知识转移行为关系研究,发现知识转移行为具有社会性动机、关心组织动机以及近景与远景动机。对隐性知识转移的内涵结构归纳得出:情境下知识转移存在着角色泛化与狭窄、强调知识转移中人际关系和个人积极主动性的特点;对隐性知识转移前因与后果变量有关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并从个体和群体层面指出了研究知识转移行为的异同点,为中国情景下隐性知识转移行为实证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隐性知识与转化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5  
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大脑的非编码化知识 ,往往通过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它包括个人隐性知识和集体隐性知识两部分 ,在组织知识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 ,要重视隐性知识的管理 ,并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  相似文献   

11.
杨娟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1):39-42
〔摘要〕 针对不同学派对知识管理理解的局限性及当前知识管理研究中概念混乱和混淆的现象,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重新理解企业知识问题。提出知识战略的框架模型,认为知识战略是用知识的观点重新解释和观察企业结构和行为而形成的战略思想,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战略中的一个具体运用。核心知识是知识资源管理应当重点规划的内容,核心知识、企业知识力和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馆员知识转移为研究对象,通过与馆员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知识转移的态度和相应行为及其所产 生的不同结果。由于馆员的利益与行为模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对知识转移质量与读者需求的匹配度有负面影 响。本文证实了布迪厄“知识转移体现理解知识或经验的价值”的观点,并对布莱克勒知识的5种分类类型在知识转移 实践应用中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研究证明,5种类型知识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知识边界的模糊和 重叠。  相似文献   

13.
试析知识管理在美国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姜瑞其 《图书情报知识》2005,(4):102-104,108
本文详细介绍了知识管理在美国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中的应用,包括专家系统、知识库、网络新闻组、数据仓库等。在此基础上,文中提出了五点建议,即把知识看作一种财产、增加对馆员的了解、重视对隐性知识的获取、重视工作过程及把知识管理活动与策略和行为相联系。  相似文献   

14.
知识网格技术在越来越提倡个性化和数字化的进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行为——心理又是对知识用户行为研究的基础,知识获取是知识利用的关键步骤。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对知识获取的方式和方法起积极作用。本文从知识阅格环境和知识用户的行为——心理基础出发,讨论了知识网格技术环境下,对于知识用户行为——心理研究的必要性,并构建了一个用户知识获取模式,以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陈列展示活动不是一种纯知识现象和认知行为,它的传播必然会引起知识现象之外广泛深刻的社会化效应,博物馆陈列展示在传播知识和观赏性服务的同时,也把一定的价值观念、化形态、生活方式传递给了社会大众。[编按]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知识吸收行为现状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一次全国性问卷调查为基础,从“现在接触最多的知识吸收方式”、“各种知识吸收方式的有效性”和“传统的两大知识吸收方式的效果”等角度,揭示当代大学生知识吸收行为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对高校知识传播方式的反馈信息,最后从课程内容、实践教育、阅读习惯、馆藏资源利用率、职业规划、师生交流、讲座和培训等方面提出几点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网络创新社区中用户的知识共享行为与其影响因素关系到网络创新社区的创新效率和效果。文章从系统论角度出发,研究网络创新社区知识共享过程,利用系统动力学分析各种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构建知识共享过程模型,并运用Vensim PLE进行系统仿真探讨其影响机理。网络创新社区用户的知识共享行为受到动机、个人特性、认知、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的假设得以验证,通过加大社区对用户的激励机制,减少对用户区别对待等行为方式,能够更好促进用户参与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18.
基于超网络的知识传播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知识传播趋势能够了解掌握该知识的人员个数的变化趋势,进而分辨出热点、新兴、消亡等知识.针对目前只根据专家经验定性判断知识传播趋势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利用超网络模型分析知识传播趋势的定量方法.研究中首先通过知识挖掘获取蕴含在知识载体中的知识元,然后按照数据种类的不同分别构建知识网络、人员网络和物质载体网络,利用不同网络之间存在的关系建立超网络模型.在构建的超网络中,根据知识和人员之间的关系,定量计算用来衡量知识传播广度与知识传播深度的指标,利用这两个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知识传播趋势.最后给出一个实例对模型和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管理革命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构建自己的知识资源体系。组织的知识资源包括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存贮在员工大脑中的知识。显性知识是指易于用语言文字表达,记录于纸质、磁盘、照片、影片等载体上的知识。显性知识分为内源显性知识和外源显性知识。内源显性知识主要来源于组织在自身各项职能活动中直接形成(包括制作和收到)的文件、档案;外源显性知识主要来源于组织通过采集、购买等方式从外部获取的书籍、报纸、期刊、资料、数据库等,即图书、情报。  相似文献   

20.
宋振超 《图书馆》2017,(12):78-82
在虚拟社交平台中,知识共享是由网民个体发起并在群体中交互的过程,是受多种因素驱动和制约的网络行为。网络原住民的知识共享行为,既有个体内在驱动,也有外在动力的推动,还受到知识交互过程中形成的情感纽带的影响。文章通过描述性分析和信度分析,对网络原住民知识共享行为的驱动因素提出研究假设,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数据分析和验证,并探讨如何利用驱动因素提高社交平台的影响力和导向性,创新网络空间治理方式,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交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