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在形式、意义及风格上的最切近的对等。翻译也是一种转换。转换是实现翻译对等目的的主要手段。没有对等,就不是翻译。没有转换,就很难实现对等。对等理论是转换翻译法的理论依据,而转换翻译法是动态对等理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奈达的翻译思想及理论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奈达倡导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翻译理论的构建。借鉴经典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的核心句及转换等概念,奈达提出了“逆转换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观奈达的翻译思想,不难发现,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卡特福德在1965年的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首次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他将翻译转换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本文以翻译转换理论为视角,对英剧《南方与北方》的字幕翻译进行深入分析,以探讨翻译转换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语言信息转换形式,在翻译过程中,既是一种目标语转换形式,也涉及较多的文化思维及习俗信息,使翻译更为贴合语用。针对医学英语翻译的特性,将翻译转换及语用翻译理论运用到其中,促进医学英语翻译的有效性实践,使医学英语翻译译文彰显原真性。对此,依据医学英语翻译面临的挑战,分析翻译转换及语用翻译理论内涵,并提出翻译转换及语用翻译理论在医学英语中的具体应用及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和翻译有着很好的兼容性,前者能够从语言意义层面上解释后者这一复杂的语码转换现象。交际的语境和最佳关联性使得译者对原语的理解成为可能。关联理论能够有效的指导翻译,使译者进行合理的语言转换。本文着重探讨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即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其对翻译的解释,以及在处理翻译问题过程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美国人奈达提出的对等翻译理论目前是现代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20世纪末,随着文化研究大潮的冲击,翻译理论及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对于翻译对等理论及其文化转向,包括这一转向在我国传统的翻译教学与现今的翻译教学中起到的转换作用,以及对这一转换的辩证思考及其意义,笔者在文中进行了论述及探讨。  相似文献   

7.
翻译转换理论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首次提出。此理论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卡式的转换理论从微观层面上细致地描述了翻译的转换过程,促进了机器翻译的发展,是机器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从莫言《红高粱》英译本中撷取典型译例,分述这两大类转换的各个层面,探讨翻译转换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翻译目的、文本偏向、指导理论、影响因素等的不同,学院翻译与商业翻译中的译者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学院翻译中译者主要承担翻译活动的绝对主体、文本的纯转述者和文字校对员三种角色,而在商业翻译中译者则转换为发起人/委托人的遵从者、基于受众的创造者和文本内外的协调员。译者如果能尽快了解商业翻译并及早适应这些角色转换,就有助于其成为优秀的专职商业译者。  相似文献   

9.
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有看重要的指寻作用。往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儿童文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特色.使译文更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要求。从功能翻译理论在保持儿童文学语体及文化转换上的应用来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对阐释翻译理论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从阐释学的四个基本步骤:信任、入侵、吸收和补偿。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论述,深入研究了给予阐释学理论在翻译实践的具体操作过程。之后重点从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的转换、表达方式的转换、意境的重构等方面给出了阐释学的翻译应用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为宝贵的珍藏,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于古诗词的英译,已是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借鉴其他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理论。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古诗英译,不但可以使译品更富有诗意,而且也会丰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解析《聊斋志异》中对不等值词的翻译来探讨如何才能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等值词翻译地既准确又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一些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应如何翻译,该采取何种翻译方法,为翻译者在翻译不等值词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儒林外史》英译本的研究亦日益成为学界的兴趣。本文就《儒林外史》中"茶文化"的英译进行探讨,再现杨氏夫妇在译介时所具备的高度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对象等问题所持观点不一而足,有必要从翻译研究本体论角度出发加以探讨,梳理中国翻译史上“直译”与“意译”旷日持久的纷争,并指明应在语旨、语义及语形的层面实现“意”译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客栈》译文的辩证评析,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及译文的行文特色。本文认为,在灵活采用翻译方法以忠实再现原作内容和风姿的同时,应当尽量传达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卖炭翁》的三个法文译本,探讨了其中的时态翻译问题。译文中对于现在时的大量使用,未能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时间意义,对于法语读者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重视翻译中的时态问题,理应成为翻译界的关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字幕翻译在翻译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影片《功夫熊猫》中的经典字幕翻译进行分析,指出应注重体现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注意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的有机结合。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处理好源语和译语的关系,减少文化差距,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教学翻译是语言习得的一种手段,翻译教学是培养职业翻译人员的途径,两者的教学目的不同,因此在高职翻译教学中应有所侧重。从翻译教学的职业培训理论出发,教师在高职翻译教学中应重点训练学生的"信息"理解和表达能力,理解过程中的分析能力,表达过程中的优化能力以及资料查找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胡庚申(2004)提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基础上,从"三元"关系、诸"者"关系、译者功能三个角度对"译者为中心"这一翻译观加以论证和阐述,以期有利于国内翻译学科的理论建设和译者更好地发挥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