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新学期,大陆各地共有近30所中学的高中生用上了由中华书局引进的台湾高中必选课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这是台湾国学教材首次进入大陆课堂,自然引起各方关注,也带来一些现实的困惑。从1954年开始,台湾地区高中课程中一直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属于必修科目。此次引进版与原教材内容、体例基本一致,共计选入《论语》168章、《孟子》50章、《大学》4章、《中庸》4章。之所以引进,据说是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在中小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传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思想博大精深。孩子们从经典中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从而接受到实实在在的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学经典诵读成为教育界一大热门话题,许多学校正通过晨读或开设专门课程等形式加以不断推进。事实上,国学经典蕴含着无尽的德育资源,一方面,《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易读、易懂、易记,有着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其中不乏深刻道理,但容易使大家接受。另一方面,《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和小学品德教学目标有很多相通之处,不少教材的学习内容都可以用“经典”中的文句概括提炼。如《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教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  相似文献   

4.
按《辞海》的解释,国学又称国故学,指一国固有之学问,即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国学教育就是通过设置国学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传承的一种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5.
王明志 《学子》2015,(6):4-6
一个学习研究国学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正是国学的魅力所在,生命力所在,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走进了中国,而改革开放越是向前发展,吸纳外来的东西越多,就越是需要得到国学的滋养和支撑。因此,如何使具有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国学,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使之既得到弘扬发展,又不至于食古不化,则是摆在国学教育面前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要完成好这个任务,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6.
《云南教育》2014,(3):27-27
1月2日,安徽省合肥市安居苑小学开展“拥抱2014经典诵读”活动,几百名学生齐声诵读《三字经》等经典著作,场面蔚为大观。学校希望通过引导孩子们诵读经典著作,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无独有偶,去年也有媒体报道称,武汉市教育局要求小学生每天坚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10~20分钟。  相似文献   

7.
所谓特色学校,是指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从本校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内化成以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办学体系,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办学成果的学校。就其涉及的因素来看,校长、教师、学生和环境四个因素在特色学校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校长是灵魂,教师是中坚,学生是  相似文献   

8.
《教育》2013,(11):16-17
晓文在2013年10月25日《北京日报》撰文指出:削减英语分值,提升语文分值,突出母语学习的重要位置,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北京版中高考改革厅案近日公开征集意见,  相似文献   

9.
《国学》是一套由北京师范大学和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共同开发出版的收录《论语》《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教材,它是我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从学校层面到班级活动,我们积极开展阅读《国学》的活动。这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又能让他们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精神的影响,这一行为悄然改变着学生的气质,形成了我班特有的班级文化。一、巧用国学,激活其德育价值国学启蒙教育旨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广大少年儿童的道德文化修养,弘扬民族精神。我巧  相似文献   

10.
张晓震 《教育》2009,(10):28-29
于丹、易中天等名人因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而大红大紫;“开心学国学”也因其娱乐化的形式使目学走向市井大众;受此影响,一些家长利用假期,拉着孩子奔赴各种崮学培训班。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说,杭州紫阳小学在入学仪式上让学生穿着清朝官服大声诵读“入学三字经”,一时间引起舆论大哗……国学营养不足,如何进补?的确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孙娟 《语文知识》2016,(4):84-8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当前,国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举国上下几乎每所小学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展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丁自于 《小学生》2013,(10):110-110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品行的经典读物,对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群体中民族文化的缺失,文明礼仪的弱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整合传统养蒙教材——《弟子规》来引领现代文明礼仪的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通过有效的诵读、研习、践行,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孩子?一、创设氛围,让经典随境和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可见,熟读乃至背诵《弟子规》确实是引领学生品行养成的有效途径。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读千遍,其义自见。为了让  相似文献   

13.
<正>成都市文翁实验学校又称文翁书院,座落于锦官西出、文翁传人世居之乡——文家场。2005年夏季,政府投资2100万元,2008年再次投入2000万元,将学校打造成了一所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园林式学校。改造后的学校以"文翁书院"命名,以国学启蒙教育为办学特色。在这处2000多年从未变过的地址上,文翁的教化从未歇止,时至今日,这里又一次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圣地,成为播撒中华传统文化神韵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陈海明 《甘肃教育》2014,(16):10-11
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则国雄于地球……随着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的诵读,泾川县高平镇中心小学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拉开帷幕。近年来,泾川县以读好书、塑美德、立良行为宗旨,以创建书香校园、滋养师生精神、塑造校园文化为目标,掀起了书香校园创建的热潮,取得了丰硕成果。图书建设筑牢书香校园创建根基图书是书香校园创建的根本。泾川县各级各类学校坚持量力而行、逐步添置的原则,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采取购买、发动师生捐献、争取社会各界捐助等形式,努力充实与时代相称的青少年书籍、报刊杂志及各类影像光盘等,鼓励中小学生踊跃订阅学  相似文献   

15.
刘艳 《现代语文》2011,(1):18-20
董桥先生在《给后花园点灯》一文中流露出来的文化忧思让人感伤,其文字让人心动:"经济、科技的大堂固然是中国人必须努力建造的圣殿,可是,在这座大堂的后面,还应该经营出一处后花同:让台静农先生抽烟、喝酒、写字、著述和聊天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艺术综合课程,把戏曲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中,从小学到初中都安排了有关戏曲艺术的学习。那么,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中学习戏曲?教材中又是怎样加以体现的呢?笔者试对此进行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7.
李强华 《文教资料》2011,(33):85-87
中国哲学经典一直以来是高等院校中哲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经典教育法在《中国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哲学经典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吸纳经典中的人生哲理,从而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启迪人生智慧。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经典教育法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阅读准备、注重分组讨论和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例。教师对经典的诠释要以启迪学生的人生智慧为目的。  相似文献   

18.
宋亮  涂皓  陈健  张秀红 《教育》2015,(1):21
关键词解读"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时所说的这段话,指出了新时代国学的新含义:应该既包括民族的传统特色,也包括当下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论语》对于我们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处世待人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所执教的预初年级也踊跃参与到了诵读《论语》的活动中来。通过这样的活动,文言文教学变得气韵生动起来。学生们面向文化经典之大海,欣赏到春暖花开之景象,正一步步地开阔眼界、提升着他们的思想境界。以下是课堂的几个精彩片断。  相似文献   

20.
国学,是指我国古代的传统学术和文化经典,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考古等领域.对小学生实行国学教育,旨在提倡中国文化和教育方法,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