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体与散体之争往往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了解不够,尤其是对于翻译古诗的难度认识不足。英汉两种诗歌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两种诗体形式风马牛不相及。古诗的形式与音韵不可译,古诗的“三美”更不可能再现。英译中国古诗是“在不可能的范围里找出个可能来”。首要问题不是用诗体还是用散体翻译的问题,而是要准确传达内容。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诗歌英译,在翻译中要算一个特别项目,它除须具备一般散文的翻译技巧外,还因古代诗歌的特殊性而应有表现其特色的技能。譬如:古代诗歌的平仄和押韵,英诗的节奏和韵脚,这是诗歌所独有的突出音乐效果的手段,我国古代诗歌有律诗、绝句、古诗等不同,英诗也分无韵、有韵和自由体诗;他如我国古代诗歌有四言,五言,七言,英诗分音步诗行,等等,这些都是在英汉两种文字的诗歌中相似而不相等的因素。在译诗时,译者都须要给予适当的照顾。如何把它们照顾得面面俱到,是翻译的  相似文献   

3.
将我国古诗译为英文是宣传中华文化、促进文艺交流的重要方式。许渊冲先生在大量诗词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翻译应注重"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翻译理论。这对诗歌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汉语古体诗英译中"不译而无不译"艺术模型的提出,提倡针对汉语古体诗进行选择性地或创造性地翻译,不刻意计较诗歌翻译绝对意义上的得与失。汉语古体诗翻译应当着重于整体艺术效果,力求在译文中再吟汉诗的音韵、重现汉诗的形式、回归汉诗的意境,使译文具备中华经典诗歌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和大美无言之审美特色。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实现中华文化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5.
诗词教学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一问题,已成为时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探讨的一个焦点。以柳永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为例,试从写作缘由、赏析意境和把握诗歌主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诗歌教学方式由"译"向"悟"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两元论是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用三组两元对立关系,即诗人与译者、语言与意义、翻译与创作,分析郭沫若的诗歌翻译思想"风韵译",探讨其深刻内涵,并借助《英诗译稿》中的译诗,看"风韵译"在翻译实践中注重原诗人与译者的统一、注重诗歌内在的语势神韵、注重翻译与创造并举等在诗歌翻译中所表现出来的整合艺术审美观。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试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许教授《长恨歌》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许教授如何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意、形和音完美结合的艺术整体。通过分析诗歌中语言形式和内涵表达的互动作用,强调在古诗英译中诗歌形式传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形式对等"绝不是对原诗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移植。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历来都有争论。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形式会发生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弗罗斯特认为"诗歌就是翻译过程中丢失的东西。"尽管有诸多中国古典诗歌被译成了英语,但都不是完美的再现,造成这种缺憾根本原因是中西文化差异。文章从意境、意象隐喻、修辞手法、文学典故、音韵等从五个因素出发论证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0.
明末著名学者许学夷的<诗源辩体>是一部辨析和追溯诗歌体制、风格源流的著作,是明末诗学复古思想的代表作.他用"天成"和"作用"分析魏晋诗歌,用才力分析初唐诗歌,用兴趣分析盛唐诗歌.针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的概念,充分说明了许学夷注意到了诗歌体制和体貌批评中的方法与对象的适用性和历史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为宝贵的珍藏,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于古诗词的英译,已是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借鉴其他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理论。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古诗英译,不但可以使译品更富有诗意,而且也会丰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客栈》译文的辩证评析,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及译文的行文特色。本文认为,在灵活采用翻译方法以忠实再现原作内容和风姿的同时,应当尽量传达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解析《聊斋志异》中对不等值词的翻译来探讨如何才能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等值词翻译地既准确又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一些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应如何翻译,该采取何种翻译方法,为翻译者在翻译不等值词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儒林外史》英译本的研究亦日益成为学界的兴趣。本文就《儒林外史》中"茶文化"的英译进行探讨,再现杨氏夫妇在译介时所具备的高度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5.
Ethnophaulism因其意义对指称对象具有侮辱性而视为语言污垢和禁忌.目前国内基本采用术语racial slurs,还没有研究者使用Ethnophaulism.文章厘清Ethnophaulism在国外研究的缘起,分析了国内研究者对其的使用和翻译,认为译名可暂定为种族贬语.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对象等问题所持观点不一而足,有必要从翻译研究本体论角度出发加以探讨,梳理中国翻译史上“直译”与“意译”旷日持久的纷争,并指明应在语旨、语义及语形的层面实现“意”译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教学翻译是语言习得的一种手段,翻译教学是培养职业翻译人员的途径,两者的教学目的不同,因此在高职翻译教学中应有所侧重。从翻译教学的职业培训理论出发,教师在高职翻译教学中应重点训练学生的"信息"理解和表达能力,理解过程中的分析能力,表达过程中的优化能力以及资料查找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教学观、学习观、师生观三个维度分析了翻转课堂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并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运用于英语翻译实际教学中,通过实验发现,微课辅助下的翻转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依据文本特点合理运用翻译策略的能力,促进学生翻译综合能力的提升。实验还发现,翻转课堂的顺利实施与微课制作质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影视作品在全球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字幕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出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