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萨里哈与萨曼》、《巴合提亚尔的四十枝系》等作品为代表的叙事长诗的繁荣,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哈萨克叙事长诗所表现出高超的叙事技巧、浓郁的抒情特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表明哈萨克民间诗人在诗歌艺术表现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哈萨克民间叙事长诗是哈萨克文学中最具光彩、成就辉煌的部分,也承载着哈萨克民族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情感心理。哈萨克民间叙事长诗中常见的审美意象有:草原意象、马意象、鹰意象、猫头鹰意象、狐狸意象、狼意象等。这些审美意象充分传达出哈萨克民族深刻的心理感受、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及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间叙事长诗作为反映民族生活与民族心理的重要文学种类,黎族民间叙事长诗的发生与传承机制与其他壮侗语族民间叙事长诗发生与传承机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的地域特色。通过各自特色的比较,找出他们相似之处,同时也指出他们所包含的各自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4.
闻捷在新疆生活数年,钟情于哈萨克民族文化,并从哈萨克民歌中吸取了丰富的诗的养料,以一个久别归来的哈萨克人的身份,充满激荡之情地写下了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诗中随处可见诗人向哈萨克民歌借鉴的痕迹,并集中地表现为对哈萨克民歌的题材、修辞手法和歌唱形式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对早期哈萨克族民间信息传播方式论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述这种传播方式在当代的变迁,从而反映出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对早期哈萨克族民间信息传播方式论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述这种传播方式在当代的变迁,从而反映出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东乡族民间叙事长诗《米拉尕黑》以其别开生面的传承方式,独特的民族和宗教情结,唯美动人的故事内容,成为东乡族本土文化的代表作品,同时它也是见证了东乡族历史变迁的民族史诗,具有不可估量的审美价值和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8.
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保护传承和达斯坦民间艺人的传承息息相关,通过对他们生活现状的分析,讨论了在对哈萨克民间达斯坦的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彝族是支系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彝族歌谣颇具特色,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是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从歌谣语言的各个层面可以窥见各种文化特质。本文选取了云南禄劝、武定境内广为流传的彝族纳苏支系的民间歌谣为语言文化的研究对象,试从彝族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特质等方面来探析彝族歌谣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族民间装饰图案的母题与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哈萨克族民间装饰艺术肇始于青铜时代,源远而流长。在中西文明交融过程中,哈萨克族民间装饰图案形成了动物纹饰、几何纹饰、植物纹饰等母题。在这些母题形成过程中,哈萨克人民从人类艺术宝藏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而对于这些母题的分离、拓展和再造,使其与大自然和草原游牧生活再次取得有机联系,重获在反自然化观念中日益丢失的生机和力量。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