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著名的小说家闻名世界,<鼻子>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题是围绕着"鼻子"的长短变化淋漓尽致地剖析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和主人公的虚伪本质,从中可以窥视出芥川龙之介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2.
武凤娟 《快乐阅读》2011,(26):181-18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本文对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经历进行了浅析,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鼻子》为例,尝试分析人性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3.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一般不重描绘而意在挖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运用幽默、夸张、讽刺等手法将其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表现在平凡而简单的日常生活琐事之中,让读者在嬉笑声中品味出苦涩.<鼻>这篇小说作者将犀利的笔锋直接刺向人类普遍存在的深层心理,探讨人类自我意识的定位,揭示人性中的虚伪和自私.本文即通过探讨"鼻子"在作品中的深层内涵,分析<鼻>中主人公和看客的心理来解读芥川对人性"恶"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4.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之作。在小说《鼻子》中,不正常的鼻子为主人公带来了数十年的心理苦痛,正常的鼻子虽然为主人公带来了一时的内心欢乐,却增添了他长久的烦恼与愁苦。而再次恢复怪异模样的鼻子又一次使主人公现出欣喜之情。通过对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分析,深刻揭示主人公微妙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阐述主人公自卑的心理、试图改变的积极态度以及过于敏感脆弱的自尊心。同时也批判了他人的自私冷漠、利己主义人性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芥川龙之介的几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在表达人性的深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划分,指出芥川对人性边界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三阶段的上升过程,即从剥离人性的面具、显示面具对人性边界的顽强的遮蔽性,到对人的自我感觉的“本心”加以怀疑、不惜让自己陷入疑惑和痛苦,再上升到揭示人性在自我超越中提升自己,直到展示人性本身的悲剧性冲突这一最高境界,并对每个阶段的人性结构进行了一种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6.
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鼻子》构思巧妙,寓意深刻,透过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及心理分析,把人性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以犀利的文笔揭示了主人公内供逃避自卑的心理、补偿的心理、积极的心态以及脆弱的自尊心的可悲,同时展现了城中百姓、寺内弟子、武士等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的可恶。  相似文献   

7.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与森欧外、夏目漱石并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大巨匠。在短短的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为世人留下了140多篇小说,有“鬼才”之美誉。他的小说故事新奇、技巧高超、寓意深刻,尤其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智分析为人称道,对人性利已主义的揭露则是芥川文学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8.
《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充分的揭示了人类在利己主义思维下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本文将《罗生门》小说与其取材的原著《今昔物语集》中故事进行了比较,并对文中表现出的利己主义思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分析了小说人物在两难选择、利己主义驱使下善恶转化的人性转变的复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鼻子》是芥川龙之介的初期作品,它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今昔物语》.作品对其中的一个简单故事加以艺术加工,并注入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描述了现代人试图寻求拯救的心理体验.当时的日本社会背景下,芥川龙之介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其创作《鼻子》的动机,都与他这部成名作有密切关联.作者通过剖析人性中的自卑懦弱和自私利己的特点,寻求放下烦恼和苦闷,多份生活的智慧和坦然的生活境界.  相似文献   

10.
《罗生门》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的审丑艺术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环境和人性之丑的大胆揭露,作家个人痛苦的成长经历、对所处日本大正时代社会的不满及西方文学的影响则是形成作家审丑艺术的重要原因。芥川在《罗生门》中以审丑的方式深刻地批判了现实社会,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人性由善变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刻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