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程性评价的组织策略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实践的基本要求.如何有效实施过程性评价,评价组织至关重要.本文以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中的"评价组织"这一关键环节为研究出发点,分别对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种基本评价形式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三种评价形式各自在过程性评价中承载的作用,着重强调了学生自评中的"反省"作用、同学互评中的"借鉴"作用和教师评价中的"诊断"作用;其次,结合过程性评价实施组织中的评价案例,分别就有效组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提出了基本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到:"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觉、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不应只局限在科学课本上有限的内容里,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农村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好身边有利的自然资  相似文献   

3.
高师科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主要阵地,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这些"准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决定着将来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本文旨在分析高师普通物理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薄弱的不良现状,并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笔者曾参加了本市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期间,对全市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学生评价相关问题的抽样调查,科学课评价实施的现状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学校科学课程评价的主体仍然是以教师为绝对评判者,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自评和互评的条件和机会,学生也很少具有自评和互评的意识和欲望。这种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主体模式,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仍然是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反馈、认同,更不利于评价的改进和发展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以高职计算机共同课课程为例,在深入分析该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和评价中的实际问题,构建并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教师对“教”、“学”的评价促使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都在探索怎样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长期发展这个问题。本文对小学英语评价主体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变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把多方面的评价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课程实施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目前,在实验课程学业质量评价中,许多一线科学教师受传统评价方式或其他学科评价方式影响,评价侧重于纸笔测试,对学生真正的科学素养形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我们进行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学业质量评价方案设计的实践,该研究为一线实验教师提供了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提升了科学实验教学学业质量的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可见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评价来改进。如今,小学科学的评价更关注学生在科学实践中的一系列行为和表现,因此,科学课堂就需要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方式,来真正反映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我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合小学科学课堂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以"学生成长档案袋"为评价载体,以"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生生评价、教师评价"为评价手段,通过三个评价层  相似文献   

9.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把小学科学课的目标定位于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但目前的科学课中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低。不同版本的科学教材、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都认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实际上科学素养的评价标准都是模糊的甚至是随意的,这样评价出来的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低怎么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呢?  相似文献   

11.
一、小学是学生创新性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科学课程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学习改造自然的知识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科学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创造必要的条件,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诱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目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教师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启蒙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科学精神的培养者,其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为了了解柳州市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制定下一步教师培训计划,2006年8月,我们对柳州市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4.
张继伟 《天津教育》2022,(27):162-164
<正>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教育日益重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课程得到了很大重视,实验教学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要求上的作用显著,因此地位也更加突出,在农村小学亦是如此。面对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必须采取创新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作用。本文立足农村小学实际,分析了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验教学及管理的特点,从教师基本情况、教学相关硬件、  相似文献   

15.
韦荣劲 《广西教育》2011,(16):28-28
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一种激励。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笔者通常采用个体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及家长参评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巧妙地设计问题,再结合实验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逐渐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7.
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教师要多方面地收集评价信息,以便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方式由对学生成绩的单一评价改变为关注学生情感、关注学生进步的学生自评互评的多种评价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应从关注个性,放大"优点";保护自尊,鼓励进步;发展能力,自评互评;增进师生感情,学生评价教师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进入素质教育阶段,国内教育一直在进行调整和优化。为给素质教育指明方向,基础教育阶段制定了新课标,以此作为教学要求。小学科学课程"脱胎"于自然学科,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小学科学课程应强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此作为重点。立足于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对小学科学课程应该如何展开教学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史春燕 《考试周刊》2012,(31):175-175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人的一种素质,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教育要求我们通过学习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另一层含义则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单元教研——基于科学教材大单元呈现方式的思考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自从实行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的小学科学教师和教研员为之努力,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教学研讨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并且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产生了一批名师。但有一现象却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参加全国各地的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中看到的都是"单课教研"模式,很少有地方尝试"单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