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认为历史学家与历史认识主体是不同学科的不同概念,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历史学家是历史认识主体构成中的特殊成份。澄清二者之关系,可促进我们的历史研究,可开阔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主体是做为哲学上常见的观念,本文通过图书馆这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对主体的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通过主体的特征,引出图书馆的主体特征。从更深的层次讨论了图书馆主体核心的、本质的、特征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历史认识是历史学家通过运用历史认识工具、历史认知图式和史料、历史遗存物去实现客观历史实在的重构,是史学主体通过史料中介对史学客体的能动反映.探讨史学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批判地汲取实证主义、主观主义等传统史学的精华,对史学认识过程中坚持唯物史观,并在唯物史观指导之下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考察了实证主义、主观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论,阐明了唯物史观科学地处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真正做到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能动统一.  相似文献   

4.
无论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从道德认识主体的内在道德结构看,还是从道德认识与其它认识形式的区别看,道德认识主体都有其质的规定性,以此,可以对其心理结构作出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搞清认识主体和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本文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认识主体认识主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可以对它作以下几方面的考察。首先淡谈认识主体的概念及其产生。我们知道,认识主体属于主体,但主体不一定就是认识主体,只有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才是认识主体。当  相似文献   

6.
男女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差异,针对男女性别差异的所有研究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男女两性在语言使用上的诸多差异,是男女性别差异的一种表现,这种差异早在1913年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语言中性别差异的研  相似文献   

7.
女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差异,针对男女性别差异的所有研究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男女两性在语言使用上的诸多差异,是男女性别差异的一种表现,这种差异早在1913年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语言中性别差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两性语言的研究、社会文化的研究,而且有助于预测语言的发展趋势和了解文化习俗,对构建平等、和谐的语言交际环境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言和思维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问题。说它古老,那是因为长期以来,它始终是语言学理论的一个热门科题;说它年轻,是指它至今还没有被人们所完全认识,随着信息科学的冲击,语言和思维的问题面临着新的认识。人脑思维活动不是单纯的、机械的物理过程,而是整个神经网络系统的整体效应——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过程。人的思维有静态方面,也有动态过程。静态思维就是一般的形式逻  相似文献   

9.
一、主体认识图式及其整体性近年来,人的主观意识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逐步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知识、意志、情感、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对认识过程的影响,已分别得到了研究。这种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应该看到,人的各种意识因素并没有这么纯净和简单,人脑中从来不存在什么独立形态的知识、意志、情感。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意识状态是一  相似文献   

10.
语言教育是幼儿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在幼儿园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笔者将在本文中探讨如何从多个角度对幼儿园进行语言教育。  相似文献   

11.
思维方式是人们对感性材料,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控制的动态过程.即思维主体对输入的感性材料进行分解、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社会性的精神和观念。思维方式是通过人们的交往、语言、习俗、情感、文化和传统实际体现出来的,语言文化既是思维的产物.同时又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语言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历来就受到语言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日常事务交往中,我们都曾感受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即“语言文化诧异”现象。这种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 ,贯穿其间 ,渗透其中的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 ,确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点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建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当前 ,我国语文教育界对“学生主体”的探索 ,总的看是实践先行、理论滞后。许多著名特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上世纪五十年代 ,斯霞、霍懋征、袁、…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创设一切条件 ,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只有让学生主体参与 ,才是完美的教学 ;只有让学生主体参与 ,才能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 ;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不断发现自我 ,发展自我。一、参与观察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它往往掩盖着其来源于客观现实的物质性。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揭示它的物质本性 ,就会使学生陷于迷惘之中 ,从而导致学生死学、厌学 ,但如果能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观察 ,可使学生对事物获得清晰准确的认识。因此 ,让学生…  相似文献   

14.
15.
语言观是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语言现的三大关系即语文课程的三大关系:一是人(主体)与世界(客体)构成的基本关系,二足主体模式与人的本质构成的价值关系,三是主体意识与主体语言构成的现实关系。是否承认这三大关系,能否唯物的、历史的、辩证的处理这三大关系,是衡量语文课程的准则。所以,对语言观的再认——重构,是启动新语文课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正> 现代社会改革的实践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呼唤着主体意识空前觉醒,也把人的认识本质等问题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认识的本质需要重新理解和研究,这在学术界似乎已成公论。但是,如何理解和研究,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探讨主体认识超越机制问题是深化对认识本质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主观对客观或主观自身的超越关系中实现的。所以,理解或研究认识的本质决不能忽视主体认识活动的超越作用。只有把认识放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去研究,才能全面地把握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而这样一来,反思主体认识超越作用,就必须要进一步研究主体认识的超越机制。  相似文献   

17.
刘立新 《教育探索》2000,(12):72-73
德育主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因德育过程和环节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德育复杂的过程中,主体不仅表现为人的因素,也广泛地体现在其他的因素中,这种认为,有利于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并实施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提高德育的效果与改善德育工作的现状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思维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自然教学的首要任务。自然学科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主要渗透在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过程中。谁去认识?学生。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思维是主体的思维。所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亲自去经历,即强调实践活动对思维能力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生作文中语言正逐渐向一般化、群体性转移,大量带有个体面容、个体体温、个体肌肤气息的语言逐渐退隐,随之而来的是语言的公共状态的出现。结构人类学家列维&;#183;斯特劳斯在他的《野性的思维》一书中曾断言:“野蛮人的语言更符合人性。”“更符合人性”就是少伪饰,少矫情,少规范的约束,多直抒胸臆,多意象性,多通达条畅。鲁枢元认为“人类语言现象实际并不像那些正统语言学家或那些经常以文学样板自居的创作权威们认定的那么有理、有序、严谨,单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做着“纯洁语言”的努力。在我们的努力下,学生语言的丰富个性、机智多彩不见了.而四平八稳、怎么看都没有错误的标准化语言出炉了。  相似文献   

20.
<正>一、高效课堂的质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学工作的关键。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而高效课堂的质点在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保证学生主体的不失重,就能够把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让学生"生命狂欢"。什么是主体性呢?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