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我院体育课选课制度的分析与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他大学体育选课制已经采用多年,但我院的体育课现仍未完全实行选课制,大部分还处于传统的人工分班式选课阶段,无法实现学生自由选课。因此,对我院目前体育教学管理体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建立和完善体育课选课制度,对于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能动性,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积极推行学分制,大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深化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学分制的基本原理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选课制最早始于德国。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倡“学习自由”。在其影响下,柏林大学率先推行了选课制。选课制的完善和发展却在美国。1869年,哈佛大学实施选课制。随着选课制的理  相似文献   

3.
选课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培养学生个性、选择能力和兴趣的前提,而这些个人品质正是创新的基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应加大开设选修课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举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全面推行学分制为了将“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到实处 ,我校在总结1985年以来实施学年学分制经验的基础上 ,自02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 ,让学生自由或部分自由地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年限和学习方式 ,并重点建立健全了以下几方面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1.选课制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精髓 ,学校实行网上选课 ,学生参照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 ,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自身学习能力、时间和兴趣 ,通过校园网跨专业选择修读课程。为了保证选修课程的数量和质量 ,学校还加大了选修课程特别是跨学科选修课程、前沿…  相似文献   

5.
一、美国选课制的发展及意义 (一)选课制的引进和确立.德国是最早提出了“选课自由”的思想,而选课制的发展和完善是在美国.早在1779年,美国总统华盛顿就提出,大学要实行选课制,要进行课程改革.他主张改变传统的以古典文学为核心的、全部必修的课程结构,增加一些供学生自由选课的实用课程.1825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开始试行选修制,1851年,密执安大学的校长塔蓬在大学中开设工科选修课.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宣布实行选修制,即允许学生选计划外的课程,打破了统一的计划教学模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6.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操作性核心,学分制的实质是学习自由。学会学习是学分制的基本假设,完善学分制必须与推进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自由学习意识,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Internet的选课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自由选课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及主要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8.
选修制又称选课制,在理论上是指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选择课程.选修是相对必修而言的.选修制实施的目的是在学习自由的思想基础上,克服传统教学设置的单一性和封闭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Internet的选课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自由选课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及主要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推行学分制是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根本性变革。学分制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自己选择学习课程,其核心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注重目标管理,实行自由选课制和弹性学制。打破了以往课程学习的专业和年级界限,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高校建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构建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应当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来展开,注重实现课程类型与高职特色的有机统一,注重实现随机抽测与整体评估的有机统一,注重实现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评测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立系统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素质,是改善职业教育服装专业现状的基础。确定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是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选择性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权利,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选择性课程改革要拨开认识误区,其改革的不仅是课程本身,还包括招生制度、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方式、教育保障等方面的变革,由此满足职业教育选择性课程改革的多元职业性、开放互动性、跨界合作性和自由民主性。当前,职业教育选择性课程改革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参与选择的自由度不高、选择的选项不够以及学生选择课程的能力不足三个方面。从应对策略来讲,应赋予学生"专业+课程+生涯发展"的多元选择权利、为学生提供"目标+过程+环境"的自主选择空间和培育"责任+心智+方法"的学生核心素养,以打造适应学生的最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合适的课程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通过分析多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内涵和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压力及培养目标,提出了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完善课程结构建设和"综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用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应用型高职人才;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专业知识学习与工程实践的结合点上。  相似文献   

15.
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内涵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其中,学生培养模式是影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但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培养模式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繁难偏旧、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落后、学生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离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学生培养模式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多重利益主体,其中教师、学校和政府是影响学生培养模式转变的最重要的责任主体,因此,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必须从教师、学校和政府三个层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自由     
自由与控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学生的发展需要自由也需要控制,无论是自由还是控制,其合理性的标准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幸福。教育自由的实现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教育者自身要具有自由,培养学生自由能力,提高自律水平,通过建立公正的制度保障自由。  相似文献   

17.
课程教学大纲可以有效保障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而课程则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和核心,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很有必要。文章以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儿童文学课程大纲为例,通过对其儿童文学课程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论述,以期对我国高校教师树立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有所借鉴,从而对我国儿童文学课程设置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启示,并能够灵活借鉴美国相关课程设置的优点,使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化。  相似文献   

18.
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是当下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质疑式学习包括认知性质疑、迁移性质疑、创造性质疑.质疑式3维空间学习模式搭建了数学核心素养框架与课堂衔接的"立交桥";"634"质疑式学习发展空间模式,实现了数学学习过程的"提档增速".利用AHP软件及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的质疑式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的高效学习及核心素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超强教学化"是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实施过程中无限制强化教学的功能,夸大它的价值,提高它的强度的趋向和现象。它将危害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每个公民的福祉。其有效对策是:将"超强教学化"的消解,提升到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的高度;以国家法律、法规的方式科学规定学生学习、生活、休息时间,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削减课程知识量,降低课程难度;重视自主、探究、对话、批判式学习;改革评价、招生考试和用人制度。  相似文献   

20.
Schools may be places of learning, but a great deal of learning occurs outside of school. 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es how school field trips allow rural students to make real-life connections with their school curriculum.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at area of research by describing how students from five middle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ponded to a travelling museum exhibition hosted at a non-museum site.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exhibition on students from poor, rural backgrounds, discussing how it helped them to engage with themes such as freedom of expression, democracy, citizenship and Holocaust edu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by connecting curricular content with real-life situations, field trips such as this have the potential to change not only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iculum, but also their teachers’ estimation of their abi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