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统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转型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逐步认可,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选择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方式实施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然而,这种以法学专业为基础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却并不能消除现阶段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双轨制过程中的隔阂。因此,地方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在传统的跨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各专业的具体理论与实践,以专业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实现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渗透,把学生培养为适应时代需求、"通""专"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
通识课程是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但近年来的实践并未改变通识课程"不通"的现状,其症结在于以专业教育为本,通识课程只起点缀、装饰作用。事实上,大学培养的首先是本科生,是以人和公民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然后才是专业人才。以人和公民的发展为目标的本科生教育是由通识课程支撑的通识教育来完成的;进而再以"通识"的素养去判断、选择、追求自己的专业教育。  相似文献   

3.
在高职院校中科学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对于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必须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实际状况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从遵循高职院校的类型特征和职业教育规律切入,将通识教育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机结合,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使课程建设与环境优化相互渗透,综合体现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高效而科学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优势专业、品牌专业,师范专业需根据教育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以培植、提升。应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指导思想,打造“通识课程模块+学科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模块化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以形成提升师范生为师素质的“宽口径、厚基础、重学科、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将信息素养教育真正融入大学的课程体系,罗德岛大学图书馆主动承担教师角色,以入学前至研究生阶段的所有层次学生为教育对象,超越传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将信息素养教育结合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从教育目标设定、潜在课程挖掘与课程体系构建三方面入手,开发并实施"递增式"信息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制史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学界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有很多研究,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将中国法制史由一门专业课程改造为一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这种做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更有助于法学专业学生克服简单的"法条主义"思维。  相似文献   

7.
在教师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但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师资水平不高、教学方法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选课存在功利倾向等问题。解决教师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问题可从提高认识、调整课程结构、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多种方式解决师资队伍问题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对经管大类专业提取影响专业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知识单元,进行单一课程教育,它是通识教育在具体专业领域的表现。本文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选修经管类专业通识课程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开展此次实验。前后共有约1000人参与该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专业通识课程具有明确的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效果,而且专业通识课程的授课模式也利于各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  相似文献   

9.
对于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期间除了要学好专业课之外,通识教育课同样是将来当好一名教师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本文参照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实施意见,结合我校教师教育专业特色,对我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选修通识教育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师范专业认证是衡量高校师范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指导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师范认证的核心理念,结合宁波大学地理科学(师范)的专业现状,提出“1234”新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教育平台的建设和改革进行了探讨:以区域综合为特点,打造通识课程平台;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搭造专业课程平台;以师范性为中心,打造教师教育课程中心;以实践教学资源为依托,搭建综合实践课程平台。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与持续改进体系,以期为师范认证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孙峰 《教育教学论坛》2020,(10):334-335
"双院制"育人模式即"书院+院系"协同育人模式,是基于我国高校教育现状与现代社区教育理念,实现全人教育与全程育人的新型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同向发展。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双院制"育人模式仍然存在师生认知浅层化、导师制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及协同育人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业导师制及健全共同育人机制等方式,进一步推行及深化"双院制"育人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效率低、实训安全隐患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弱、自主学习积极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筑平台、建资源、融创新、促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构建了"平台引领、双景融合、四层进阶、三维对接"的立体化育人体系;结合课程平台、资源平台和"全程化项目导师制",推行了"理、虚、实、创"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改革解决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提升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机电类专业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入手,引入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利用校内、校外导师的紧密分工合作,实施并行培养方式。从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项目的开发实施到课程的考核评价,都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过程化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人"和"公民"。实施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工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中的鉴别性特征。强化通识教育办学思想、把握胜任力科学内涵、做好通识教育顶层设计、加强课程改革与管理、重视师资培训是实施通识教育,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俄罗斯普通高中教育领域最显著的改革举措之一是政府颁布了旨在扩大学生社会化可能性,保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衔接性的《普通教育高级阶段侧重专业式教学构想》,而这种构想在俄罗斯联邦2004年颁布的最新《普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联邦部分》中被确认。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重视知识系统性的掌握、培养个体关键性能力的形成、提升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的目标,成为当今俄罗斯国家普通高中侧重专业式教学标准的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通识精神的彰显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甄别与选择,对多种知识的通融以及开放灵活的思维精神与方式"为要旨的通识精神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现实中,"专门化"的通识教育已将这种精神遮蔽。唯有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的处置、整体教学过程的改革中彰显通识精神,注重提高教师的通识底蕴,并以通识精神指导学生的发展评价,才是通识教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与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在目标内涵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价值耦合与精神相契,但与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相比,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还刚刚起步,存在理念、制度、课程、教学等方面障碍。开展合乎新时代高职特色的通识教育应理念践行,体制破题,名校协同,加快通识教育"进度";通过课程推进,名师塑课,"三教"改革,提升通识课堂"效度";通过通识转型,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深化通识育人"精度";通过环境优置,价值引领,浓郁文化,保持通识育人"温度"。  相似文献   

18.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分析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产、学、创"与教师"产、教、研"的现状与原因,也对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专业技能进行了分析,发现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专业职业技能点,并通过多年来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证明,以专业工程实践技能为对接点,以产业驱动为对接模式,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企业化、课程标准化、学习内容项目化、企业实习常态化以及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过程化等途径,可有效地满足软件工程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产、学、创"与教师"产、教、研"能力对接。  相似文献   

19.
学校和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肱骨之力,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施动方",而作为"受动方"的学生群体则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唯一着力点。以学生为本,引导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敦促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设置合理新颖的专业与课程等都是我们在明确了这一着力点后的应有之策。  相似文献   

20.
杨会  严海霞 《职教通讯》2019,(15):41-45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以大思政的理念系统建构通识课、思政课、专业课等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确立建立全人育人的教学改革机制、建构以生为本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培育契合岗位的立体化职业素养等理念。具体行动路径为:政学统一、理实一体,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显隐结合、逐层推进,塑造学生的政治信仰;课堂参与、课外体悟,改变学生的职业认知;专兼结合、内外联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