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谜语引入   [CAI显示动画并配录音: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按时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师:现在是8时20分,每个孩子都坐在教室里上课.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样安排时间的,请同学们说出小明什么时候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2.
一、谜语引入 [CAI显示动画并配录音: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按时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师:现在是 8时20分,每个孩子都坐在教室里上课。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样安排时间的,请同学们说出小明什么时候在干什么。 [CAI显示出教材第20页的三幅图。]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小明的时间安排得很好成们也要合理安排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钟面。 〔CAI显示出钟面。〕 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1.钟面上有哪几个数?(根据…  相似文献   

3.
一、谈话导入师:今天我的心情很激动,早上6:00就醒了,你们呢?(学生自由回答)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时刻的?(学生自由回答)对,钟表是我们用来记时的工具,哪些同学会看钟表上的时刻?(收集反馈信息)多媒体演示:屏幕出现钟面图。学生尝试认识钟面时刻。(1:00、4:00、10:15、4:45)师:这些时刻你是怎么看的?(学生自由介绍认识时刻的方法)谁能把钟面上的时刻分类,并说说你分类的依据。学生尝试进行分类。多媒体演示:根据学生回答,屏幕出现学生分类后的情况。二、自主探究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看时间的方法,那我们到底…  相似文献   

4.
一、谜语引入 [CAI显示动画并配录音: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按时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师:现在是8时20分,每个孩子都坐在教室里上课.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样安排时间的,请同学们说出小明什么时候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5.
一、填空1.一个数的千位上是6,百位上是8,十位和个位上是5,这个数是(),读作()。2.写出7996后面连续5个数7996、、、、、;写出984前面连续5个数、、、、、984。3.6705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4.10个十是(),()个一千是一万。5.3905=() () ()6.一个苹果重120(),小红的体重是26()  相似文献   

6.
张瑾 《甘肃教育》2005,(7):78-78
一、明确内容,说教材。1.《时、分的认识》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2.教学重点和难点: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时、分的进率。  相似文献   

7.
一、明确内容,说教材1.《时、分的认识》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2.教学重点和难点: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时、分的进率。3.教学的关键: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主动地探索出1时=60分。二、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②使学生认识钟面,掌握看表的方法,正确地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操作、主动探索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教育学生养…  相似文献   

8.
时、分的认识执教柳铁四小肖玲评析柳铁局教科所龙庆珠教学内容:九义教材第四册P70—71。数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小时、分的时间观念。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及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一)认识和记忆1.认识时间单位一小时、分、秒,记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2.指出钟面上时针、分针、秒针和各种指针的作用,钟面上数字与格子表示的意思。(二)理解1.初步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2.联系实际懂得1分钟、1秒钟有多长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一、填空1.8的2倍是(),8是()的2倍。2.在5与1的和、差、积、商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3.9 9 9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45÷5=9可以表示45是()的()倍。5.7的3倍是(),算式是()。6.2时=()分2分=()秒180分=()时120秒=()分7.在○里填上“>”“、<”或“=”。4时○300分1时40分○1  相似文献   

11.
【课例简析】“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知识的开始,因此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重点。本节课教学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中两种分法的第一种——平均分。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知识基础,可采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感知”的方式进行导学。  相似文献   

12.
【课例简析】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的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等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并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是这一节课教学的难点。本课的教学,可采取“加强操作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图形特征的探究”方式进行导学设计。  相似文献   

13.
(3)9分-乏分=()分 (4)7角一3角=()角 (5)8分+7分=()角()r (6)二角2分一7分=()分 (7)1角4分+2角=()角()分 (8)2角8分-8分。()角 -- 填空(12分)(9)6角+4角r()角一()兀 且人民币的单位有()、()(10)l元一 5角自(IN。。 .、-》此幽If由_t )8女.(四、在U里俱上”H·.\一 )乡 这些早怔甲,人 * 人’”一’一’一 一 _。(6分) )最小。 2一张 1角的纸市可以换()个 1(二)20分U 2 i 4y!=:zz.可以换()个2分币,可以换《2)9分UIN ”二。_,、_(3)39分U 4角 )个5分币”~’———~ 3、()个 5分币可以换一张二角的(4)5角O 4角 8分 _J”(5)61分Q6角 4…  相似文献   

14.
【课例简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学时可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直观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本节课的导学,要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感知上。【导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新课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把一些物品分成多少份的问题。现在我们就采研究关于分东西的学问。二、讲授新课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让学生上台演示:把6支铅笔分给两个孩子,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种不同的分法进行概括,让他们明白可概括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一样,另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不一样。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的结果每份一样的情况。同时告诉学生,分的结果每份“一样多”在数学上称为“同样多”。2.教学例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教师出示例1:把8个方块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分分看。(1)引导学生思考:要分的方块有多少个?要分成几份?分的要求是什么?待学生一一回答完后,再引导他们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课例简析】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教学这部分内容,可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6.
17.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与记忆 1.记住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l厘米二10毫米;l千克二1000克。 2‘认识用米尺量物体长度和用秤称物体重量的一般方法。 (二)理解 1.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和千克、克相邻两个计量单位间进率的规定。 2.理解只要是物体,再微小都是有长度和重量的. (三)掌握 1.掌握用米尺度量长度的一般方法和用天平、案秤称物体重量的一般方法。 2.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和千克、克间的进率和化、聚方法。 (四)熟练 1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同类计量单位的简单计算。 2能用米尺量短距离的长度。 (五)智能目标 通过操…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人民币的几种面币和元、角、分的简单计算。与原通用教材相比,本教材的编排结构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既体现了教法,又突出了学法。教材在编排上从实物图引入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以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及百以内数的组成为基础,通过“换”、“数”、“摆”人民币实物(或学具)等动手操作活动,介绍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最后通过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及简单的加减计算,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熟悉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写在“中考倒计时”前面的话在所有的考试中,作文考试可以说是最难准备的了,因为它考的是一个我们可能猜不到的题目,但有句古话叫“万变不离其宗”,具体到作文考试这个“宗”,就是从无限广阔的生活中选取作文素材的能力、认识与思维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根本的作文能力。这些能力提高了,随他考什么题目,我们自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开设“中考倒计时”这个小栏目,提高大家根本的作文能力,传递2003年最新的中考信息,希望能成为你备战中考的得力助手。本册作文知识点开列如下:第一单元恰当安排说明的顺序第…  相似文献   

20.
“连续退位减”的特点是被减数连续有几位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由于其计算的思维过程比较复杂,它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对教材上例5的导学,教师可利用计数器的直观演示,揭示“连续退位减”的思维过程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例6的导学,则可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强化“连续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