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报告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自发来天河体育中心从事武术项目内容锻炼的500人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天河体育中心已具备把武术项目作为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来开展所有外在条件,群众学练武术是个普通现象,项目集中在太极拳、木兰拳两类,但运动水平有待大幅度提高,群众练武时间集中在晨红,可场地不足,并且缺乏规划化管理和统筹安排;用于自身开展武术活动的消费能力较低,但群众练武兴越,热情和消费现已基本确定,  相似文献   

2.
<正>一、结果与分析(一)研究结果我校高一学生体育选项内容男生基本集中在篮球、足球、乒乓球和武术等项目,女生基本集中在健美操、乒乓球和篮球等项目,其中乒乓球项目选择人数最多(见表1)。  相似文献   

3.
武术运动的内容丰富多样,技法繁多,对学习者的要求较高。青少年在自学自练武术时,只有遵循正确的训练原则,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文章首先介绍了武术的主要特点,然后介绍了青少年自学自练武术的原则和方法,旨在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并促进武术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史悦 《武魂》2013,(5):36-36
传统意义中武术练习方法有三种:文练武练与横练。无论是从意义上讲还是从内容方面说三种习武练习法都是不尽相同的。中华武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却也十分混乱复杂。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力求以客观的便于理解的思维方法去阐述武术中的“三练”,以便于指导大众正确选择运用武术达到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武术事业。  相似文献   

5.
我们练武之人都尝到过练武的甜头。凡习武受益之人都有一种体会,即在强身健体、治病养生方面,武术锻炼(其中包括气功锻炼)的作用非其它体育项目可比。但仔细想想,看看,听听,在中国十二亿人口中多少人知道、了解武术?提起武术,人们的反应是一打,提到气功,人家就会问你有无力劈华山、隔墙  相似文献   

6.
吴志泉 《武当》2008,(4):28-30
研究中国传统武术,首先要认识传统武术的处境。中国武术在封建社会曾有“练武、比武、打擂”等称谓。在旧社会近四十年民国时期,被称为国粹称“国术”。建国后改称现名“武术”。所以练武、比武、打擂、国术、武术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武术,除有流派特性外,从来没有分类名称。  相似文献   

7.
浙东南拳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东南拳是我国南方拳术中的一个流派。它主要流行于绍兴、台州、温州等地区的广大农村和城镇。在旧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为了防身自卫,祖祖辈辈练武。统治阶级也把武术作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工具。在旧社会,人们练武的目的是狭隆的,有些方法是不科学的,故我们不能全盘照搬旧的一套。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有益的、科学的东西,去掉有害的、不科学的东西。这是我们在整理研究工作中着重要注意的问题。为了使这些地区的拳种不失传,发动本地区的中、老年武术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术》2008,(2):61
抱病的谢霆锋1月14日出席“全民健身迎奥运”记者会。此次谢霆锋受邀担任“全民健身”武术代表也并非毫无缘故,因为早在2006年的时候,谢霆锋就在电影《龙虎门》和电视剧《咏春》中小试了一把牛刀。谢霆锋说:“我不是一个练武出身的人,我只不过是一个武术爱好者,希望这一次我们能够迎接奥运,也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的武术出现在奥运会的项目中。”  相似文献   

9.
彭程 《武当》2003,(4):30-30
民间医学界、武术界,自古以来就有“武医结合”的传统,认为不学武术,难通中医,而不学中医,也难达武术上乘境界。在四川有谚语曰:“练武不炼药,到老病托托;学药不练武,十年白辛苦”。那意思就是说,练习武术而不学习医药,到老难免伤病一身,而学习医药不练习武术,到后来也难免白忙一场,仍然难以健康长寿。余自幼即随当代名老中医、著名武术家彭明述、赵子虬、袁志明等,学习少林、武  相似文献   

10.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项目。武术训练同其它体育运动项目一样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里就中小学业余武术训练谈几点看法。一、狠抓基本功突出重点拳谚云“练武不练功,当老一场空”“功”指功夫,其中包括基本功。加强基本功训练是提高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通过肩、臂、腰、腿、平衡、跳跃以及动作组合练习;通过手法步法、手型步型等基本技术的练习;有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为以后  相似文献   

11.
地域武术文化是指通常由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中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和痕迹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既包括人民主体在武术实践活动的对象性结果,也包括人民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武术实践活动过程本身.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近几年来学者们对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分析进行全面的梳理与综述,得出人在武术发展中的重要性,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民间武术的兴衰荣败与统治阶层或支持或限制的态度休戚相关。统治阶层为了维持安定就以禁武政策为主,防止民间“以武犯禁”;遇有战事就利用民间武术,提倡武事,“御贼备战”。民间武术发展就是在“禁”、“放”夹缝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解析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透过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感悟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成人"的学问。该文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的方法,以哲学为理论支撑,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出发,剖析中国武术如何使人"成人"的过程。得出:"乃文乃武"是中国武术的"成人"圣图,"武以文养"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策略,"武以成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道路,"武以达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结果,通过习练武术的过程,使习武者从生理上的"人"达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研究最后指出:中国武术是一门"成人"的深厚学问,习武者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不断修习,能够逐渐达到由感知到内省、由身体到品行,内化为内在人格的养成,人生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解析中国武术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透过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感悟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成人"的学问。该文在文献资料法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法的方法,以哲学为理论支撑,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出发,剖析中国武术如何使人"成人"的过程。得出:"乃文乃武"是中国武术的"成人"圣图,"武以文养"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策略,"武以成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道路,"武以达人"是中国武术的"成人"结果,通过习练武术的过程,使习武者从生理上的"人"达到具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人。研究最后指出:中国武术是一门"成人"的深厚学问,习武者通过对中国武术的不断修习,能够逐渐达到由感知到内省、由身体到品行,内化为内在人格的养成,人生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有关武术运动生理功效文献的综述,以使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武术运动对人体的位觉、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身体素质的作用,从而达到宣传和推广武术运动,让人们更加自觉地从事这项运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武术这一中国国粹不仅被我国广大人民所青睐,而且也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和喜爱。中国传统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之一,它在现代军事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与军事武术的时代变迁等方面研究,探究中国传统武术在军事训练、实战演练等形式中演练特点和技击特征等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不仅充分展现了军事武术的强大力量,也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武术的紧密联系与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武术教育理论中武德是其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道德规范、武术行为和方法;把道德观念视为习武者的基本准则,武德以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仁爱谦和为基本内容。高校习武者是武术爱好者中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武术运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武德教育对于习武者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其优秀的品质。尽管武术发展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但是在中小学教学中武术并没有比一般体育项目更具有传播力和吸引力。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综合分析法,就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基于健康促进新视野来阐述武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几点发展建议,以供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民众以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代武术的价值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奇葩。武术能够历经几千年中国历史车轮的碾压而不被湮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显现出它特殊的文化魅力,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些都在于武术特有的魅力价值。文章试图通过对武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分析,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武术、了解武术,进而喜爱武术,并且愿意为武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扬出去。  相似文献   

20.
传统武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在中国古代哲学、古典美学、传统伦理学和医学等多种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校武术文化传播工作的效果影响着武术事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分析,对武术教学过程中如何传授武术所拥有的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以此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