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刊中报     
规矩不知始于哪年哪月,报道组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无论谁收到稿费,都要意思意思。新来的小张似乎还不懂规矩,稿费收得最多,却从没表示过。尽管大家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别别扭扭的。星期三上午,小张收到两张汇款单,共35元。这次大家不再沉默了,叫着嚷着让小张请客,小张笑笑就出门了。“是心疼他的钱吧!”大家想。两天后,小张又收到稿费,大家一商量决定主动替他“办”了。当拉开抽屉,映入眼帘的是一摞来自大别山区的信件:张叔叔您好,寄来的钱收到了,我已交上学费,又背起了书包,坐进了教室……大家沉默了,心里像钻…  相似文献   

2.
春节前夕,记者赴辽宁阜新市采访。在市记协,听到一串让人笑出眼泪的故事。 “狐狸请客” 离开阜新时,市记协的有关领导为我饯行。做东的是市广电局的李局长。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万勤讲了一个段子。她说,今天能吃上李局长的一顿便饭,是借了王记者的光。李局长也请我吃过饭,那是我和一位同志参加李副主席(李局长是市记协副主席)搞的活动。散会时,我问到哪儿吃饭,他说去广电局食堂吧。到了食堂,人家实行早晨预订,中午按人头供应的制度,根本没有我俩的份儿。他说,让司机自己想办法。咱们仨吃我和司机的那份饭。李局长人高马大…  相似文献   

3.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4.
今年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恰逢周六。一大早,老公赶着问:“今天怎么庆祝?我请吃饭怎么样?”我说:“好啊,咱俩上哪去?”他听了顿了顿,说:“只有咱俩吗?还是带着孩子一起去吧!”我瞟了他一眼:“庆祝结婚纪念日带孩子好吗?这日子,不都是两个人去浪漫一下吗?”他嘻皮笑脸地回答:“既然是庆祝,当然要带着成果了,没有成果怎么叫庆祝呢!”于是,我们就带着三个“成果”一起去吃饭了。  相似文献   

5.
漫画与幽默     
《档案管理》2006,(4):88-88
音乐家和马车夫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雇了一辆马车赴剧院演出,眼看就要迟到了,他非常着急,便请车夫快点赶路。“我要付给你多少钱?”帕格尼尼问道。“10法郎。”车夫回答。“你这是开玩笑吧?”“我想不是,今天人们去听你用一根琴弦拉琴(指帕格尼尼演奏他创作的一些G弦上的技巧高深的乐曲),你可是每人收10法郎呢!”“那好吧,”帕格尼尼说“,我付你10法郎,不过,你得用一个轮子把我载到剧院。”提琴不喝茶一位贵妇邀请一位音乐家第二天到她家去喝茶。他接受了邀请。贵妇很高兴,告别时,笑着对音乐家补充说:“亲爱的艺术家,请您千万不要忘了,明…  相似文献   

6.
小时趣忆     
儿时的事,有些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有些还模模糊糊有点印象,但那个夜晚的一件趣事却使我难以忘怀。 那是在我7岁时的一个夜晚。当时 我常听人说用手指一下月亮, 就会被割掉耳朵,现在想起来当然可笑、但那时就不同了,因为,我还没有跨进知识的宝库,所以,对此总是半信半疑的。我也曾听到一些人在草地上谈着嫦娥奔月的故事,他们边谈边指着月亮那时,我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可是,他们的耳朵为什么没掉呢? 我解不开这个谜,便去问爸爸。爸爸说:“去试试。”我一听“试试”两个字,心里不由得害怕起来:耳朵掉了可不是闹着玩的。我就去…  相似文献   

7.
10月25日中午,惊闻人民日报社社长许中田同志不幸于24日晚8点40分心脏病突发逝世,实感意外,十分惋惜。我记得,10月14日那天,他还参加记者部老记者和记者站站长重阳欢聚,发表了热情的讲话。分手时他和大家一一握手,诚挚地说:“天气冷起来了,大家多多保重身体。有事请打电话给我。”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许中田同志对老同志一贯关心、尊重,他到人民日报工作后,对做好老干部工作有很大推动。不料,他竟突然离我们而去。他今年才62岁呀!英年遽逝,令人不胜痛惜。我对许中田同志了解不多,但有过一点接触,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8.
2004年4月的一天上午。上海电视台的编导宋继昌率领《那个年代——去大后方》专题系列片摄制组,到武汉图书馆找我。当我在看他递过来的名片时,他开门见山就说:“我们想请你谈谈,1938年武汉地区的人口疏散和工厂、学校、政府机关的内迁情况。”由于他们事先没有联系,我毫无准备。于是我婉言解释。请他们第二天上午再来。  相似文献   

9.
邓拓写《燕山夜话》的题外话邓拓同志离开报社到北京市委工作以后,报社编委会决定,理论部的工作还请他代管一个时期,负责审阅理论版的文章,所以我还经常到他家去,送交稿件,汇报情况,请求指示;又加我们长期相处,建立了友谊,常常想念他,我总是找机会同他去谈心。有一次他问我:“我在北京晚报上写的《燕山夜话》你看了吗?有什么意见,听到什么反映?”当时我正想请他为本报多写点理论文章,所以就借这个题目闲谈起来。老实说,他当时已发表的《燕山夜话》,我是看了些,但是兴趣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我当时对  相似文献   

10.
去年6月7日,听说吕岩松奉命从贝尔格莱德回到北京,报社立刻决定派我采访吕岩松。 6月8日上午9点。人民日报社大礼堂,我终于见到了吕岩松。他既没有东北人的高大威猛,也没有一般英雄人物的矜持。他的外表确实很平凡,就像邻家的一个腼腆的男孩。我记得当许中田总编辑请吕岩松向大家讲话时,他实实在在地说:“我来报社10年了,今天是第一次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话。”大家笑了,邵华泽社长请他坐下慢慢讲。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记者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太  相似文献   

11.
莫把“公差”变“私差”函授学员 刘焜鹏笔者在某连采访时,听不少连队干部反映:现在的公差真难派。以前出公差,战士们都积极踊跃,惟恐派不到自己,而现在却恰恰相反,在连队干部的催促下,战士们还流露出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有的即便去了,也常常是“凑凑人数,出工不出力”。上等兵小李直截了当地说:“现在的所谓出‘公差’,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出‘私差’,公差变味了,大伙的积极性当然也提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50年代我就读北大时的马寅初校长,在我眼里,是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物。我入学那年(1955)岁暮的一个晚上,大约是纪念一二·九,学校在大饭厅召开纪念会,李富春副总理来校讲话。他讲话时马老并不在场,直到讲完话被秘书接走后马老才走上台。只见马老满脸酒气,双手抱拳拱几拱,用一口绍兴土话说:“高教部请客,兄弟吃了一眼(吴语:“一点儿”的意思———编者)老酒,来迟了。现在我们欢迎……”他已醉酒。后来得知李副总理走后,就径自趁醉说开去。当时可能国家要紧缩基建,马老把大拇指一翘说:“北大顶顶好……,周总…  相似文献   

13.
“彭市长.你别往正门走,有一群上访的人正堵在那里。”“那我从哪儿走?”“后门”“后门要是也堵了呢?”工作人员被武安市市长彭学增问得哑口无言。他来到上访群众中,提高嗓门喊道:“我是彭学增,大家要反映什么问题,请说吧!如果时间短.我就地答复;如果时间长,请大家回去,留下几个代表到我办公室来。”上访群众听了市长这番话语,憋在心里的气消了一半,尔后大家心平气和地酝酿代表人选。  相似文献   

14.
躲在云后面     
在大楼门口遇见一对母子,小男孩看来只有四五岁,一边走一边喊:“我要去动物园嘛。”妈妈劝他:“讲好了出太阳才能去,今天没出太阳,还可能下雨,不能去。”  相似文献   

15.
探寻陈晓卿的纪实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其实在拍我的心当笔者问及陈晓卿,《远在北京的家》和《龙脊》之所以能在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连续“赡宫折桂”,他作为主创编导,在纪实创作上有什么诀窍时,陈晓卿说出了一句令人意想不到的话:“与其说我想拍别人,倒不如说我想拍自己,想拍我的心。”不待我发问,他又忙补充道:“电视纪录片当然是客观记录,可是,客观现象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滋润,用自己的情感去认同,心灵没有受到触动,情感不曾掀起波澜的题材,拍出来就很难有生气。”陈晓卿的纪实“诀窍”,应该说,涉及了当前电视纪实的一个重要理论话题──纪实主体在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世界》2005,(6):64-64
你和男朋友吵架之后,很久没有去他家里了。现在他终于向你认错,你也原谅了他.他的父母非常开心.亲自打电话来请你去吃饭,还问你想吃什么。你想也不想地说:“随便!”后来.男朋友告诉你。因为你的一句“随便”.未来的公婆紧张了好半天!  相似文献   

17.
品味长沙     
两个讲着长沙话的青年哥哥在路上走,他们的前面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叫花子胳肢窝里挟着一个讨饭的碗。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赌一碗面,去要那个叫花子自己把那只碗打烂。我当时觉得这赌注像纸变钱一样难。谁知另一个长沙的听了问:“真的赌一碗面?”先前那个长沙的说:“千真万确!”担心赌注不真实的那个说了句“看我的”便小跑上前,到了叫花子身边,右手朝乞丐肩上一搭,他乡遇故知的话语热腾腾地出来:“叫花子哥哥吨,你还有赶回家去呀,你屋里娘老子病得脑壳只剩咯大了”,他边说边将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合起来做成个圆圈。  相似文献   

18.
品牌策略的奥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讲讲品牌策略的秘密。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建筑群。或积木(BUILDING BLOCK)理论。我先讲一个故事,这是我对品牌的感受。有一个寓言.说的是一个人在建筑工地遇到三个砌砖的建筑工人,出于好奇,他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建筑工人回答说:“我在砌墙”。其实,他们干的是相同的事情.他又问第三个人“你  相似文献   

19.
我这么不热爱运动的人,忽然得到了一张中网的决赛票。票,据说是某老总送给某老总的,双方都是VVIP级人物,这票也因之VVIP。老总日理万机,当然没时间看,有中层干部去他办公室聊聊天,他忽然想起来:“有一张网球票,你去看吧。”“就一张怎么看呢?”中层也不太稀罕。“反正随便你处理了。”该中层就把票送了朋友A。  相似文献   

20.
明末,有一个叫殷实勤的学士,偶然从一个来自西亚地区的教士那里了解了不少中东、中欧地区的经济文化,从而萌发了“去外面看看”的念头。他想请人造舰“出去”,几乎遭到所有人的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