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一、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地球运动状态的表现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结果表现为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经纬度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地球的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变化。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是理解地球运动意义的关键地球的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地理  相似文献   

2.
一、选择题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了一个地球仪,在 该地球仪上量得赤道的长度为80厘米。回答卜2题。 1.该地球仪比例尺为() A一百万分之一B.一千万分之一 C.五百万分之一D.五千万分之一 2.在这个地球仪上演示太阳照射地球情况,则晨 昏线到太阳直射点的球面距离为() A.2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不要使学生懂得“太阳高度角”的知识及其应用问题,一些同志的看法不一,有的同志认为这部分内容是超出了大纲的范围的。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地理教学大纲》(81年5月版)“地球和地球仪”部分,很原则性地提到“阳光的直射和斜射”,相应在课文中表述为:“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甚至几个月受不到  相似文献   

4.
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理解和掌握“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则是达到该教学目的的一个关键点。 要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有规律的变化,关键在于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而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又在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如果学生能全面准确地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这一内容,那么接下来学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就轻而易举了。否则,将给后面内容的学习带来重重困难。教师在该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常感到难以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尤其是在没有直观教具(如“三球仪”等)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直以来都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章节内容抽象、复杂、不易理解,往往需要利用一些相关的教学仪器演示来加以说明。以往用来演示"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这一章节相关内容的仪器主要有"地球仪"和"地球运行仪"。地球仪自16世纪40年代荷兰地理学家墨卡托首创以来,迄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几百年来,地球仪在普及地理知识,促进人类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世界各国中学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仪器。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地球仪功能单一的弊端已日渐显露出来。比如,对于地球运动,地球仪能直观地演示地球自转,但对地球公转的一系列问题却很难演示,即便是有手电或灯泡等一些辅助工具的配合,也只能演示"昼夜形成及更替",而对"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地球的运动"这一知识点不仅是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难点,也是高三学生复习的难点.能够顺利拿下这个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学习地理信心的提升.如何才能很好地掌握本部分内容呢?从太阳光照图尤其是光照图中的若干点分析人手应该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一、太阳直射点--确定太阳直射点位置和昼夜长短等 这里的重点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和纬度.如下图,太阳直射点为经过地心的太阳光线和地球表面的交点Q,则可以得出太阳直射在经线NQS和纬线Q上.  相似文献   

7.
在地理学习中,不少立体抽象的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无所适从,成为他们学习的瓶颈,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其实,这些知识点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如果我们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呈现这些知识难点,地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下笔者以"地球运动"一节为例作几点探讨。一、太阳直射点问题由于地轴与黄道面成66毅34忆,导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8.
一半≠1/2     
在日常生活中,一半=1/2不容置疑,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我们却经常会遇到一半≠1/2的情况,在此笔者以四种情况说明,以期抛砖引玉。1.“冬半年”、“夏半年”中的“半”≠1/2由于地球的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往返移动,太阳半年直射北半球,半年直射南半球,被太阳直射的半年为夏半年,反之为冬半年。又由于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日、地距离在不断发生变化,地球公转得并不匀速:到近日点附近时(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快些,到远日点附近时(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慢些。这样,南、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夏半年就不等长。2.…  相似文献   

9.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以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说它是难点,是因为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立体几何知识,很难建立起立体模  相似文献   

10.
你观察地球仪时,也许感到好奇:地球仪上那穿过地心的地轴为何是倾斜安装的呢? 地球仪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用来表示地面的地理状况,二是用来表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如果将地球环绕太阳  相似文献   

11.
第二讲 地理制作 一、简易地球仪 地球仪是模仿地球形状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它是地球教学和普及有关地学知识的一种直观教具。 1.地球仪的结构 地球仪主要由球体和座架两部分构成。球体是在球模上用地球仪图片粘合而成的,目前新华书店发行的地球仪图片有4000万分之一和6000万分之一的两种,4000万分之一的又分为政区图和地形图。座架是支撑球  相似文献   

12.
南北两极每年都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但北极极昼日数比南极多7天多,极夜日数差则相反。为什么两极的极昼、极夜日数会不同呢?我们知道,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晨昏线通过两极,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此时两极均无极昼、极夜现象。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晨昏线与南北两极不相交,南北两极分别出现极夜、极昼现象。而自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北两极又分别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如果公转轨道是个正圆,地球的形状为正球体,那么,南北两极的极昼…  相似文献   

13.
蒋洪力 《物理教师》2004,25(2):49-51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由于太阳光线的传播 ,向阳的半球是明亮的 ,形成了白昼 ;背阳的半球是暗黑的 ,形成了黑夜 .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公转的平面 (黄道平面 )与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约有 2 3 .5°(或 2 3°2 6′)的交角 (黄赤交角 ) ,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使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不同纬度的昼长也随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在分析和研究光的传播与地球昼长的数量关系时 ,将太阳视为点光源 ,或视为面光源 ,地球的昼长将有所不同 ,同时…  相似文献   

14.
“地球运动”一节是高中地理第一章的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高一新生还不具有立体几何的知识,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上课时,教师采用直观教具,如地球仪、经纬仪和三球仪等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宏观特征时,效果较好,但在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效果却不甚明显。我在这一节的教学中自制了一个很简单的太阳光线演示仪,演示效果颇佳,现将其制作和使用方法介绍给大家。1制作原理1.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2太阳直射的径线与晨昏线垂直。3.黄道面与晨昏线垂直(图1)。2制作材料废红铜芯(铝芯)塑料电线或粗漆包线铝芯皮线、铁丝均…  相似文献   

15.
邱涛 《地理教育》2003,(4):41-42
一、难点突破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各类考试中,又常常出现与公转有关的一些问题,如昼夜长短问题、正午太阳高度问题、季节问题等.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直射点的移动过程.因为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的产生都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数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用高中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知识去定量化分析高一地理课中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从中我们不仅能感悟到数学的博大精深 ,也能精确认识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球体 ,太阳光线在任一时刻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在地球绕太阳公转过程中 ,由于黄赤交角为 2 3°2 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周期移动 ,从而导致地球各地昼夜长短有规律的周期变化 .在冬至和夏至时 ,南北极圈内还发生极昼和极夜现象 .如下图所示 ,设A点纬度为 φ ,此时A点的太阳光线与赤道平面所成夹角 ,即A点的太阳高度角为H ,优弧BCD代表昼长 ,劣弧DA…  相似文献   

17.
以太阳直射点及太阳视运动为切入“点”,强调宏观辨识、微观探析的同时,利用移动、变化等规律,由点到线,由线带面,将太阳视运动知识与地球运动知识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达到最佳复习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吴静 《地理教育》2002,(4):16-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及它们所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 2.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向阳的半球是白昼,背阳的半球是黑夜,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平面(黄道平面)与自转平面(赤道平面)有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而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变,所以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使某一地区的昼长也随之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陈晗 《地理教育》2015,(Z2):103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阳光照射下,面向太阳的半球是明亮的,被称为昼半球,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暗的,被称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界线就称为晨昏线(也称晨昏圈),它由晨线和昏线两部分组成。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同时,晨昏线摆动于南、北两极点的两侧各23°26′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