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创新思维的文化与环境障碍及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历程最充满想象和创新热望的阶段。然而,由于存在着种种障碍,他们的创新思维无法发挥出来,只有了解和突破这些障碍,创新思维才会喷涌而出。本以化(主要是儒家思想学说的传统化和学校化)与环境(主要是师生群体的人际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从教育社会学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要求。但目前,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创新性思维只属于高智商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青少年学生对创新思维又存在感性障碍、情感障碍、文化与环境障碍、知识障碍。这样一来,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陷入了困境。其实,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决不只能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当今中国,创新力无疑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企业根据其所处行业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创新经营管理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及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创新经营管理最首要的是思维的创新,思路的创新,换脑筋是创新经营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实施思维创新、服务(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等提升企业内在质的水平,在市场的大潮中。扬帆远航,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是无穷无尽的。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4.
要实现教育创新首先必须正视和排除从观念到具体做法上的重重障碍。分类而论有: 一、传统文化观念的障碍。师道尊严、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文化环境,难以鼓励,甚至难以容忍学生创新。因此教育创新应从文化创新入手。 二、思维定势的障碍。传统思维方式思维结构的平面性、思维路径的单一性,导致思维结果雷同,教育创新应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保护其直觉思维。 三、目标功利倾向障碍。许多人把知识的学习当做达到短期物质目标的手段,对创新极为不利,坚持“三个面向”创新才有不竭的动力。 四、知识…  相似文献   

5.
阅读鉴赏是新课标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阅读鉴赏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讨:(1)树立陌生化的教学引导观念;(2)把阅读自主权还给学生;(3)创造利于创新的环境;(4)培养发散求异思维;(5)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创新的实质是思维创新,不断启迪人的智慧,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实现创新的关键,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至关重要。创新大致上可分为理论创新、技术(应用)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三大类。  相似文献   

7.
创新思维障碍及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历程中最充满想象和创新热望的阶段。然而,由于其创新思维存在的感性障碍、情感障碍、化与环境障碍、知识障碍、而无法发挥出来。只有突破这些障碍,创新思维才会喷涌而出。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与教育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新教育,克服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全面培养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认真面对并积极研究解决的新课题。一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我国大学生深化创新实践、提高创新效能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大学生创新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4方面,即创新意识障碍、创新思维障碍、创新能力障碍和创新人格障碍。 (一)创新意识障碍 创新是一个过程,它的起点和动力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培养能适应社会竞争与挑战的创新性人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创新思维是创新洼人才的重要特征,所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成为当代教育的焦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实际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进而影响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与反思。研究表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障碍的产生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大原因。客观障碍主要是来自社会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创新教学的基本内涵包括:(1)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个人的认识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2)实现学生认知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稳定的延续;(3)充分把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ATDESEKTE”九要素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由三个层次,九个要素构成。首先是提问(A),思考(T),活动(D)三个要素构成的学生活动层,接着是由评价(E),分离(S),启发(E)构成的师生互动层,然后是由知识(K),技术(T),环境(E)构成的条件层。同一层次的因素的程序可依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相邻层次的因素可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使它们更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及整体实效,构建该模式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王森  杨青云 《天中学刊》2003,18(1):110-111
在普通话口语技能教学和测试中,我们发现口语表达是师范学校学生的一个难点问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差,反映出他们存在着情绪、思维等方面的障碍。 一 学生口语表达的情绪障碍主要有四类:(1)文化拒斥情绪。有些学生常说讲普通话“不好意思”。这种情绪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多数初学普通话的学生身上。它不同于初次登台演讲时的胆怯,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心理。我们知道,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方言是地域文化构成的主要成分之一。让多年来习惯于说方言的人改说普通话,必然产生一种背离了自己所属文化群体的不适应感, 这可以说是一种…  相似文献   

13.
一、大学生创新意识形成障碍的原因分析:1.家庭启蒙教育的先天不足。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婴、幼儿启蒙教育均显得朴实无华,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的自觉培养和系统训练。即便是一些家庭的所谓特长教育,也由于急功近利而难免扼杀孩童想象和幻想的灵性。2.中小学应试教育长期积淀形成的求同思维惯性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这种动力定型的结果无疑是形成了他(她)们较为发达的求同思维。这些人中的佼佼者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深受求同思维惯性的制约和影响,一时很难形成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3…  相似文献   

14.
思维是人类最本质的潜能,又是足以影响人成败的关键因素。它就像蕴藏在大脑中的“石油”,只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奇迹。研究表明,思维是理解知识的必要的心理因素,思维是围绕知识而存在的,没有知识的积累,思维的灵活运用会有障碍。因此,学习知识和启迪思维是提升自身智慧不可偏缺的两个方面。提及创新思维,人们格外关注这个“新”字。既是创新,就应该有一些新想法、新思路、新举动。创新思维不仅要借助于逻辑(抽象)思维,还要借助于非逻辑(形象)思维,它不是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相并列的一种思维类型,而是就思维的结果有无“新”字而言,只要其结果有创新,就可谓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思维方式制约着语言结构,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表达习惯,而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为此从对比分析的角度,对这两方面的差异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6.
适应新世纪的教育发展,高等教育需要更新观念,核心是注意培养高素质富有个性化创新型的人才,以适应新的社会竞争环境。强化问题意识,突破创新思维障碍,培养创新人才,文理渗透,注重学生的创新教育,无疑是培养个性及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丁燕 《成才之路》2009,(18):76-76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目前我国幼儿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小儿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妒忌、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等;(3)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等;(4)不良行为。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咬衣服等;(5)性格和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吴丽娟 《陕西教育》2009,(3):116-116,114
本文从行政主体文化、行政客体文化和行政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揭示了行政文化障碍的具体表现,分析了障碍产生的根源;并指出,要树立创新思维,重塑行政主体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客体文化,创新行政制度文化,以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作者总结本校近几年来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创新思维潜能的一些做法:(1)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2)培养师生融洽情感,创造良好平等气氛;(3)挖掘教材美,激发学习求知欲和创新欲;(4)努力创造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激发学生思维潜能;(5)正确进行学习评价,保护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潜能。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教育。综合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触及的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创造精神(决定“敢不敢”创新)、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思维与创造技能,解决的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和创造个性(“善不善”创新)等要素。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品质”,以发挥创造的潜能,从而有创造的行为或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