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门外》为代表的三十年代诗歌,充分体现了辛笛诗歌中西融合,古典性与现代性有机结合的特点,这一特点的挖掘既说明了手笛与穆旦等其他“九叶诗派”诗人的差异,也纠正了以前对辛笛诗歌地位的误判,为解读辛笛诗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戴望舒作为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领袖人物,十分注重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选择、消化和创造,其诗在审美趣味、艺术主题和意象的选择及表现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晚唐温李及婉约派诗风的影响,形成一种凝炼儒雅的艺术风格,从而创造出了真正具有东方民族色彩的现代主义诗歌。  相似文献   

3.
张芸 《集宁师专学报》2002,24(1):39-42,58
穆木天是中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倡导者之一,他的“纯诗”理论及象征主义诗歌创作在中国诗学界具有一定的价值。三十年代,穆木天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穆木天的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遵循民族化、大众化的原则。本文阐述了穆木天从二十到三十年代诗风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卞之琳诗歌创作的高峰期,这一阶段卞之琳的诗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反抒情倾向。这种反抒情倾向并非摒弃诗歌的抒情功能,而是通过理性和艺术法则的规约使情感获得更为冷静克制的处理,其典型的写作策略包括冷色调意象的组织和戏剧化手法的运用。从艺术成就来看,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的反抒情倾向构成了对中国新诗抒情主义传统的反思和补充,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艺术新质,但也存在情感同质化和淡漠化的固有缺陷。  相似文献   

5.
艾青作为中国现代学史上一位成绩卓的诗人,早在三十年代,便以其新颖独特的诗风震惊诗坛。他早期的诗歌思想深邃,色彩浓烈,感情淳厚,节奏有力,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继郭沫若之后又一次掀起了自由体抒情诗创作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代,随着诗潮的演变发展,中国新诗坛形成了以中国诗歌会蒲风、穆木天、任钩、杨骚等诗人以及臧克家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与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派双峰对峙的格局。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的王统照,早在1919年,就在《曙光》上发表了《初冬京奉道上》一诗,第二年被选人《新青年》。1925年出版了诗集《重心》。三十年代,王统照遵循“五四”时期奠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先后创作出版了《这时代》①、《夜行集》②、《横吹集》③、《江南曲》④等诗集,成为三十年代现实主义诗派的一位比…  相似文献   

7.
邹婕 《现代语文》2007,(9):54-55
苏雪林虽没有出版过诗歌理论专著,但她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系列批评文章中有许多关于诗歌的重要观点,她以细腻、独特的女性眼光观照文坛上的众多诗人,相当注意中国新诗的发展和已经取得的成绩。她的诗歌批评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风貌。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论述她特立独行的批评风格。  相似文献   

8.
陈杰  赵士化 《学语文》2005,(2):33-34
中国的现代汉语诗发展到20世纪五十年代后。出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当大陆的诗界走向革命现实主义一统天下之时,台湾诗坛却经历了一个以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为主潮的迅猛发展期。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台湾诗界在“现代派”、“蓝星”、“创世纪”三大诗社的推动下,延续了大陆三十年代以来逐渐断裂的诗歌现代化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纪弦、余光中、洛夫等人为代表的三大社诗人,  相似文献   

9.
从读阅读的角度出发,按照从诗歌外在形式的认识到诗歌整体感受的把握到诗情体会的阅读过程,对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进行审美把握,从中发现现代派诗的自由多变、诗情的朦胧等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理解现代诗派对诗美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以《门外》为代表的三十年代诗歌,充分体现了辛笛诗歌中西融合,古典性与现代性有机结 合的特点,这一特点的挖掘既说明了辛笛与穆旦等其他"九叶诗派"诗人的差异,也纠正了以前对辛笛诗歌地 位的误判,为解读辛笛诗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新诗杰出的引领者、新月派的领袖──闻一多三十年代基本上中止了诗歌创作,这对于闻一多的一生、对于整个新诗史都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本人试图从诗歌写作与现实生存的理想表达之关系、三十年代闻一多的生存境况、学者生涯对闻一多的意味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次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将举办纳兰性德逝世310周年纪念活动1995年是清代著名满族诗人纳兰性德逝世310周年(农历五月三十9)暨诞辰340周年(农历腊月十二日)纪念。10多年来,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在各地师友的支持下,组织广大会员在承德民族师专学报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13.
戴望舒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坛的领袖诗人,他的诗歌将我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现代性明显。忧郁感伤却始终贯穿在他诗歌创作的始终,也成为他诗歌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相似文献   

14.
承德诗歌创作是一种处于边缘语境下的游牧式承德诗写状态。探讨其衍生之路可以发现,承德诗歌创作是历史边缘下的游牧诗写。探讨其不在场的在场,承德诗歌恰好处于河北省行政区域边缘下的游牧诗写。在当下网络传媒时代,承德诗歌创作正一觉醒来,成为网络冲击波下的游牧诗写。  相似文献   

15.
周颖怡 《文教资料》2013,(36):16-18
细读徐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诗歌,在审视徐迟诗歌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层次挖掘徐迟不同时期的诗作在“诗歌的现实品格”、“诗歌的核心元素”、“诗歌的修辞美”、“诗歌的忧伤基调”方面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共性,感受徐迟诗歌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人格、情感倾向和理想志趣.  相似文献   

16.
吴兆骞研究的丰硕成果─—简介《吴兆骞诗选注》陈子彬承德民族师专中文系教授高亢先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完成了对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诗作的选注工作。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吴兆骞诗歌的注释评介著作,它扩大了清诗研究的领域,丰富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内容,是一部...  相似文献   

17.
冯至的诗歌创作在1949年前经历了一次由“浪漫主义抒情诗”向“现代主义抒情诗”的巨大转变,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诗歌与四十年代的诗歌在主体精神的介入程度、描写对象和思想意蕴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在冯至留德期间,德语诗人里尔克以及盛行于当时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对冯至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在冯至诗风转变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林徽因诗歌创作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1904—1955)是一位著名的女建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女作家、女诗人。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林徽因诗集》,为研究她的诗歌提供了较全面的材料。早在二十年代,林徽因就参加过“新月派”的文艺活动,但其诗歌大多创作、发表于三十年代。这时期的“新月派”,正如艾青所说,“已奄奄一息了”,自1931年闻一多写作  相似文献   

19.
徐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都市诗歌书写中的代表诗人,通过对其《二十岁人》诗集的解读,结合作者的都市意识、创作个性,探究其都市诗歌中的诗学主题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三十年代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现代派代表着一股追求“纯诗”的文艺思潮。虽然该派从形成到衰落不过五六年时间,却形成了一支促使新诗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毫无疑问,四十年代的“九叶诗人”和新时期的青年诗人,都是从现代派诗作中汲取了大量的艺术营养,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因为吟咏着“月的凄清”和“梦的幻影”的现代派诗歌既不同于“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又与以李金发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