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恩美在其第四部力作《接骨师之女》中,又一次再现了她一贯的主题——居美华裔母女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借助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进行分析,便可注意到"失语"作为一种现象经常出现在文本中,母女三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受到"失语"困扰。作者谭恩美将三个人不同形态的失语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历经挫折后,三位主人公各自做出努力,力图打破"失语"的困境,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的内容与前三部一样都是围绕华裔母女几代人的困境与心理路程展开。在这部小说中,谭恩美用一条故事线索串起了祖母、母亲和女儿三个女人的故事。叙事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过去和现代、中国和美国之间来回穿梭。本文通过探讨该小说运用的叙事策略来研究其独具特色的叙事结构﹑变化多端的叙事视角和其他几个方面对作者想要表达主题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其内容同前三部小说一样,围绕着华裔母女几代人的困境与心路历程展开。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文中“沉默”这一主题,并突出作者利用书写打破“沉默”之枷,为华裔女性重获话语权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肖滢  梁艳 《英语广场》2024,(3):62-65
《接骨师之女》记叙了母女三代横跨中美的家族故事。本文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接骨师之女》中的女性人物成长:分别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三个空间层面分析露丝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迷失、困顿与顿悟,挖掘出空间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最终得出结论:华裔女性只有在两种文化中寻求平衡才能缓和文化冲突,避免身份迷失和价值观迷茫,最终完成自我身份探寻和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5.
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儿露丝是第二代美籍华裔移民,处在中美文化夹缝中的她感受到被两种文化边缘化的痛苦,由此坠入迷茫与困惑深渊。直到认同中国文化后,露丝才走出文化身份缺失的困境,并完成了对自我的重构。作者借此表明华裔移民应该在中美两种文化间找到一种平衡,并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身份为两种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小说《接骨师之女》中,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通过巧妙地运用叙事技巧和精心地安排故事情节,讲述了发生在三代女性身上的故事,深刻地刻画了母女关系。本文仅以灵应盘对话、解读母亲手稿和人物失声三个重要情节的设计,分析谭恩美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写作的独特性,探讨小说中的情节设计与母女关系这一主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真切动人地描写了华人移民家庭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展示了两代华人移民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文化选择走出自身的"文化认同"危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在文化认同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盛周丽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3-15
谭恩美的小说《接骨师之女》真切动人地描写了华人移民家庭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展示了两代华人移民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文化选择走出自身的"文化认同"危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在文化认同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接骨师之女》用一部回忆文稿、一张旧照片像接骨一样把记忆的碎片重组在一起,唤醒了诸多往昔被覆盖的故事。流散在外的母亲和在文化夹缝中成长的女儿在中西异质文化的冲突中不可避免的经历了自我身份建构危机,母亲和女儿都在回忆中找寻到前行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小说《最蓝的眼睛》和《接骨师之女》聚焦以非裔、华裔为代表的少数族裔女性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等问题。西方的霸权文化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使得这一部分女性群体陷入了“他者”和“失语者”的困境。后殖民女性主义则为分析这种困境提供了一个视角,只有建构民族身份和坚守民族文化,才能跨域种族与文化藩篱,并实现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11.
卜巧玲 《考试周刊》2011,(76):45-46
《推销员之死》描写了主人公威利悲剧的一生,威利历来被认为是"美国梦"的牺牲者。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诠释琳达的悲剧命运。琳达是该剧女主人公,她是一个"天使型"的家庭妇女,是丈夫的坚定支持者,是家庭的核心支柱,却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梦"的直接牺牲品。  相似文献   

12.
<离骚>"求女"意象历来被解释为求取贤君、贤臣或者妃子,文章认为,"求女"之女应当是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的象征在两汉以前的文学世界中是大量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的象征,是西方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黑人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从理查德.赖特到托妮.莫里森,许多黑人作家都援用《圣经》中的典故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地位和身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关系。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阐释《所罗门之歌》与《圣经》在人物上的文化互文性,旨在凸显莫里森的互文策略——戏仿中颠覆,颠覆中重构,展现黑人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离骚》“求女”意象历来被解释为求取贤君、贤臣或者妃子,文章认为,“求女”之女应当是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的象征在两汉以前的文学世界中是大量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通过极富想像力的虚构与简洁的“说故事”的叙事模式,向读者展示了生活在她周围的三位反封建、反父权的“女勇士”形象:违背封建礼教、以死抗争的无名姑姑;勇于与男权社会相抗衡的“双性同体”花木兰以及敢于向封建传统叫板的英兰,作品充满了女性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诸多范畴中,"风骨"具有它特殊的意义,它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极高的一个审美标准。尝试把"风"和"骨"分开来论述,试着考察"骨"这个范畴的历史流变:从先秦"骨"、"利而坚"的本义,到两汉时期相术中的"相骨",再到魏晋时期人物品鉴术语之"骨",最后到《文心雕龙.风骨》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夏洛特·伯金斯·吉尔曼的《黄墙纸》和加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办公室》都探讨了女性追求个人空间的主题,深刻揭示了女性身份与女性空间的矛盾。本文通过比较,发现这两部女权主义的经典之作,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48):4-5
华裔文学能被美国主流文化所接受,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功不可没,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运用了北朝诗歌《木兰诗》中"花木兰"这一形象,并将此故事进行了改写。然而,两部作品迥异的时代背景却赋予了木兰不同的性格特点,文化影响文学形象的塑造,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对木兰形象的对比研究,总结出"木兰"在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长期的冲突、磨合之后最终走向融合,从而为这个艺术形象增添了新的意义与内涵。  相似文献   

19.
《女勇士》中的女性主义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盛 《文教资料》2013,(2):15-16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代表作《女勇士》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表达了对受压迫女性的同情、对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的向往和对父权制度的控诉。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汤亭亭的女性主义写作技法。  相似文献   

20.
谭恩美在其小说《接骨师的女儿》中刻画了两位母亲形象。在分析两位母亲的生活经历以及她们的被迫失声的基础上,认为她们虽然所处的环境不同,但命运却都很悲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