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不同时期“下”的历时演变,“V下”短语的语义经历了从单一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语义衍生过程与心理认知密不可分。本文在对“V下”短语语义结构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历史时期语义发展演变历程,构建“V下”短语历时语义演变网络模型。基于拓展概念隐喻理论,对“V下”短语历时语义演变过程中的空间隐喻进行分析,以便全面了解“V下”的发展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2.
汉语史上“好、喜、爱”均经历过从“喜爱”义能愿动词到“容易(发生)”义情态副词或“经常(发生)”义频率副词的语义演变和语法化、主观化过程.其共同的语法化条件是带谓词性短语作宾语、主语对宾语控制的衰减以及主宾语语义范围的扩展,语义基础是主语对于宾语具有积极意愿,语义演变机制主要是转喻和推理.  相似文献   

3.
在“一腔C”格式中,临时量词“腔”对中心语具有选择性,“腔”对中心语的选择过程实际就是“腔”范畴化的过程。临时量词“腔”有“容纳、中空、发声”三个语义基础,其范畴化过程即“一腔C”中中心语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的过程。以语义扩展的距离为标准可以划分出“腔”范畴的典型成员、次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距离语义基础越远其语义抽象化程度就越高。进一步从历时角度推求“一腔C”格式中中心语的演变过程,则可以佐证“腔”对于中心语的选择过程的合理性,进而证明本文所论述的临时量词“腔”范畴化过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给”的语义非常丰富,共有八个义项,对应三个词性。文章描写“给”的语义类别,考察了其语义演变过程:在认知隐喻与类推机制的作用下,存在“给”的本义(使事物位移)分别向给2(方向性标记)、给3(允许某人做某事)、给4(目标性标记)引申的放射型过程,“给4”向“给6”(强处置标记)、“给8”(处置标记)引申的放射型过程,“给3”向“给5”(施事标记)向“给7”(强施事标记)引申的链条型过程。最后讨论“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义演变过程教学。  相似文献   

5.
“春”的本义是“春季”、“春天”,在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春”的语义发生了转移,衍生出了许多其它含义,语义转移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但其内在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认知思维在起作用。作为基本认知手段的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构建的主要手段,“春”的语义发展变化过程中,隐喻和转喻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到”是汉语里的高频词,其语义从表达空间位移逐渐演变为其他领域的移动,经历了具体到抽象的虚化过程。以往研究多从传统语法角度对其词性和语法功能进行讨论。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认知心理层面出发对其词义演变过程做出系列推拟和归纳,着重对其语法化过程中的虚化机制和特征进行探讨。本研究结合历时与共时研究,以期对其语义扩展过程进行综合呈现。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历时角度,探讨了“爆了”的语义演变及其语法化过程。研究发现,“爆了”的语义从具体“破裂义”泛化为抽象“破裂义”,最终演化为极限程度义;句法功能从谓语、结果补语、程度补语逐步演变。文章进一步挖掘出“爆了”语法化机制和成因,主要有语义泛化和认知隐喻、重新分析、主观化、句法位置,及双音化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好不好”的语义演变过程进行详尽考察,分析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轨迹,尝试从句法、语义和认知的角度,对其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名词“拐”从本义到“拐杖”义、“跛行,瘸”义的语义演变,考察了这两个语义场中“拐”与其他成员的替换消长情况两种语义演变分别涉及泛化、隐喻、转喻等机制,“拐杖”义语义场的演变体现了汉语复音化的趋势,“跛行,瘸”义语义场成员的差异体现了典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静静 《文教资料》2011,(27):24-26
现代汉语中.祈使句尾“了”的语义分析一直很有争议。本文根据认知一语用理论,利用语义演变公式“M2=M1+X”探讨了祈使句尾“了”的语义特征,并认为它是语法化程度不高的成分,其语义演变涉及语言的虚拟性、语用推理及语言主观化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指示代词“那么”的用法是汉语语法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旨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用语法化的理论考察汉语“那么”的各种用法出现的先后顺序,及最终演变为话语标记的历时过程。并证明其是否符合E.C.Traugott在《语义变化的规律性》一书中提到的“语义-语用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汉语转折复句构式在其历史演变历程中共呈现出四种图式:无标记图式、单标记图式、框架匹配图式,以及后续从句标记图式。这四种图式的演变过程受到时间顺序原则、凸显原则、联系项居中原则、语篇衔接、外族语言同化等因素的制约,在以“轶出预期”为认知参照点的基础上,说话者经过不断地主观识解,利用句间标、从句标、框架匹配、后续从句标等有效配置外化心理认知过程,逐步形成新的形式语义对。在整个演变过程中,语义基础“轶出预期”作为一个常量贯穿于演变的始终,在不同变量的作用下形成不同的图式。对汉语转折复句构式演变模型的构拟有利于深化对转折复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汉语“吃喝”语义场从古至今经历了不断地演变,其演变动因是语义负担制约原则、类化原则、典型化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个原则也应该是汉语词汇同义聚合演变中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一律”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整体和部分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部分间的“一样,相同”;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整体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律”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语法化理论为基础,考察了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语义演变路径及其演变机制。研究发现,情态动词“能”最初是表达动力情态的意义,然后由动力情态分别演变出道义情态和知识情态的意义。我们的研究还显示,推理是汉语情态动词“能”语义演变的主要机制,原来认为许多由隐喻机制所引发的语义演变,其实是由推理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16.
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副词-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述结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逐渐成为汉语史研究的重要问题.根据“V成”的句法语义特点,运用语法化理论从历时角度考察述结式“V成”的语法化过程.“V成”可以分为“完成”义和“成为”义,不同的句法语义特点决定了这两种“V成”不同的语法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说实话”由句内成分到句外成分的演变过程及其作为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说实话”的虚化经历了行域、知域和言域3个阶段;其之所以虚化为话语标记,有自身语义的原因,也有语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网络流行词语“凤凰男”采用的是“附属义素”+“核心义素”的造词法。从历时的角度看,凤凰由神化到人格化的演变过程中,其性别经历了男性-男女共性-女性的嬗变过程,社会地位也逐渐由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凤凰”语义嬗变的重要原因是龙作为王权象征的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梳理“拿”字的语义语法演变过程,并与“把”相比较,发现两者有明显差异:“拿”字语法化为处置式介词的过程明显要快于“把”;“把”在文献中有被动式介词的用法,而“拿”字在通语中没有作被动标记的用法,却在现代汉语方言里出现了。本文从语义的差别性角度来解析这些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