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场景是一种局部性的小说整合力量。借着“茶酒店”“山神庙”场景的勾连、收放、离合与描写,施耐庵灌注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线索之妙、情节之绝、人物之美、主旨之深,都可被层层揭示出来。场景的魔力之下,不尽于“柳暗花明”的阅读转机与教学突进,更有语文课“传道受业解惑”的立德树人教育功用的落地。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线索     
晶莹的珍珠,要有一条金线串起来,才能成为美丽的项链;作文的材料,也要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线索,才能成为浑然一体、声情并茂的文章。文章的类型不同,线索也不相同。1.时间线索 按时间推移来记叙的文章,时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线索是“天还没有亮——中午——黄昏”。2.空间线索 游记、参观访问记等,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空间位置的变换就是这类文章的线索。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条空间线索记叙的。3.事件线索 记事的文章大多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相似文献   

3.
《老王》教学可采取两种路径,一种是传统途径,细读课文,细致批注,对课文的线索、重点段落和结尾再三品味,感受人物形象,体悟课文主题;一种是创新路径,先用杨绛的口吻说说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再以老王的视角表达与杨绛一家相处的场景,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4.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5.
牛顿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绝对的和独立于事物的,与此相反,莱布尼茨的成熟看法是:时空作为关系,是相对的。两种观点相互对立的原因在于二人关于运动现象的动力学解释路径的差异。如果以“力”“运动”与“时空”三个概念的关系为线索,可发现:牛顿动力学中,“时空”先于“运动”,“运动”先于“力”;而对于莱布尼茨动力学,“力”先于“运动”,“运动”又先于“时空”。其自然的结果是:牛顿的时空作为原因,是绝对的;莱布尼茨的时空作为结果,是相对的派生概念。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中国近代史各个领域研究的开展和深化,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也日益热烈,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史研究。就目前来讲,这个问题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三次高潮说”;二是“四阶梯说”;三是“双线说”;四是“民族民主运动说”。这四种说法,从不同的着眼点出发,对中国近代史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和估计。本人不揣冒昧,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也做一点思考和分析,恳望史界师友斧正。  相似文献   

7.
黄昏蓝蓝黄昏,我听到它秘密的——这里曾发生过什么?一片年轻的树林走向夜晚场景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诗歌方式。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场景”是被作为空间概念来使用的,“场景”常常被窄化为某个地方或地点。而在诗歌里面,“场景”指向心灵,也就是说,诗歌的场景是一种心灵(化)的场景。一般情况下,它沿着时间或空间展开,有时是在时空的交错或对抗中进行。对于现代诗来说,时间作为“场景”的问题尤为值得我们关注。在蓝蓝的这首《黄昏》里面,作为“场景”的“时间(黄昏)”  相似文献   

8.
<正> 作为反映《西游记》艺术流派的冠戴,“神魔”、“神话”是最眩目的两种;它们的起伏消长,基本勾勒了现、当代《西游记》研究的艰难历程。“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这是鲁迅所昭示的治史良法。窃思对《西游记》研究中“神魔”、“神话”二说“进行的线索”稍事梳理,或有可鉴者存焉。于是有此拙文之作。  相似文献   

9.
“终结”是剖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关键词。恩格斯以明暗两条线索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条是显性的理论线索,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终结;另一条是隐性的实践线索,即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终结(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略)。“终结”既意味着包括费尔巴哈理论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喻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创新;“终结”寓意着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终结的同时,也寓意着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创新,但“终结”不是对过往一切的全部否定,而是“扬弃”。恩格斯一方面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一切哲学理论的扬弃,另一方面展现出德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对以往德国一切现实运动实践的扬弃,彰显了人类社会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统一中开创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理性认清学生均衡发展的本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这里的“均衡”强调的是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将均衡的本质不再作为差异的反义词,而是肯定了差距,是在差距中实现平衡的过程。学生均衡发展是旨在追求素质教育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得到积极、持续、特色、和谐  相似文献   

11.
要抓“线索” 散不像记叙那样写人记事有始有终,有完整的过程,它多写的是生活中的片断和场景。“线索”的作用就是将这些零散的材料联缀起来。所以抓线索是赏析散结构的最重要的方法。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全是以作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章起句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相似文献   

12.
《口技》一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口技》一文,原是作为其《秋声诗》的序言,正如作者所说:“嘻,若而入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意思是借技艺人和“善画声”,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即指今天人们常说的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全文按照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描摹表演情节时的“紧张——安静——紧张”;一条是表现听众情绪的“紧张──平静──紧张”。其间还插入笔者简要的赞语。场景描写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全文围绕“善”来写,形象而逼真地描述…  相似文献   

13.
线索之我见     
人教社编辑出版的高一册语文,把“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称作“线索”。这虽然反映了线索的本质特征,但字眼“序”很有混同于“顺序”之嫌。在谈“一篇文章应以什么为线索”时,教材说:“这是由文章的中心思想决定的。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以下简称《为》文——笔者注),就是以‘寻找和运送特效药’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可以是感情,如《记念刘和珍君》就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的;它还可以是某  相似文献   

14.
雨雪飘飘     
《新作文》2014,(12):29-29
<正>水是生命之源。小朋友,你知道水是怎么运动的吗?水的运动并不是单指水的流动,它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式——降水。降水分两种,一种是液态降水——下雨。另外一种就是固态降水——下雪。"星学院课堂"中《会变的雪娃娃》讲的就是雪化作水,然后水又变成雨的循环过程。那么,雨和雪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上的“一般均衡理论”<亦称瓦尔拉斯均衡>认为:经济运行是均衡的,非均衡是一种不稳固的状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必然要向其他状态转化,或向均衡“收敛”或向其极端“发散”而最终归于均衡。  相似文献   

16.
《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要害就是一个“刺”字,全文以“刺”字为中心来安排情节和突出人物形象。作品按照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以“刺秦王”为线索来安排情节。一、提出矛盾——刺秦的缘由,是情节的开端;二、展开矛盾——刺秦的准备,是情节的发展;三、使矛盾达到尖锐的顶点——刺秦的壮  相似文献   

17.
物理学的历史可归根于一部基本观念的演化史,除了时空观、物质观、运动观等观念的变革演化标志着物理学的变革进化外,纵观“力”的认识史也事助于我们了解物理学的发展概况。“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也是一个平常的概念,但它并非是简单的概念,本文浅谈一下力的认识线索。一、亚里士多德的“力观”古希腊力学知识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对动力学有过最早系统性的研究,他在回答运动的原因方面认为,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动者——力。  相似文献   

18.
【课文品读】 “善”在哪里? “善”在一个“善”字开篇。“京中有善口技者”,点出一个“善”字。“善”既是全文的线索,一个“善”字贯通全篇,串起“口技者”精心模拟的三个场景;它又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字眼,口技者的表演,一言以蔽之:“善”。  相似文献   

19.
“五疑”,即“自学存疑——质疑答难——设疑引议——启思释疑——述疑多练” 的简称。它以“疑” 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于生疑,终于疑释,缘疑而入而又缘疑而出,通过求“疑”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智能并传授知识,是改革文言文串讲式传统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教育时机是针对特定教育对象而言的一种可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的时间、场景等因素的总和,是教育的“特别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