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小说《生蹼的祖先们》在古今交错、时空转换、角色倒置的叙述中展示了食草家族兴衰的故事,其主要结构为六个梦,小说叙述者以全知全能的视角,超越了一切可能造成对话障碍的层面。本文旨在解析小说的三大主题:亲情与人自私本性的矛盾、道德教化与两性原始冲动的对峙、恋母以及生殖文化崇拜。从文本出发窥探人物和情节的纵横交错,进而呈现这部小说的价值:赤裸裸展现人性、剖析人的灵魂,还原原始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通过对七月派小说的整体研究,深人剖析七月派小说以"流浪意识"为核心的文学精神,探索七月派小说深层文化风格,总结它的现代性,探索它对中国小说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全文以七月派小说对五四文化启蒙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为切人点,重点探讨了七月派小说"流浪意识"对"原始强力"的超越及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再审视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在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描写了一群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他们常年居住于山林、鲜为人知。小说以萨满文化为主调,从萨满仪式、"崇拜"等方面展示了鄂温克族人独特的民风习俗。以一曲弱小民族的挽歌展示了人类进程的某种悲哀,现代科技的入侵、原始文明的失落,这些还混杂着作者独特的心灵感悟。独特的风俗书写一方面展示了迟子建对异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启迪我们要珍视、保留并继承原始文化中的优秀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6,(3):63-69
李永平的小说大多具体细微地书写了人的行走状态,以"走"为切入点讨论加诸其身上的文学感慨——原乡与异乡,小说因而有了具体切实的阐释空间:以原始肉身书写行走生命的苍莽观照作者的原乡/异乡情结,剔除理念化的论述,从文学的审美性阐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与情感,凸显抱慰生命、呼唤个体生命原始体验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从小居住在荒野和城市边缘,对荒原充满了热爱,其小说《呼啸山庄》构建了分别代表荒原与文明的两大庄园,文中的理想文化人格倾注了作者对人本质的思考。两大庄园从对立斗争到融合统一,彰显了两大家族性格的改变与融合,也体现了艾米莉渴望建构的理想文化人格:原始生命力与文明法制的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从小居住在荒野和城市边缘,对荒原充满了热爱,其小说《呼啸山庄》构建了分别代表荒原与文明的两大庄园,文中的理想文化人格倾注了作者对人本质的思考。两大庄园从对立斗争到融合统一,彰显了两大家族性格的改变与融合,也体现了艾米莉渴望建构的理想文化人格:原始生命力与文明法制的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7.
鄂温克作家乌热尔图的小说和文化散文中阐释了较为成熟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思想。小说中,作家塑造了众多的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猎人、老人、外来人等形象,这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在奇特的小说叙事中展示了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共融的关系,或正面或反面地折射出鄂温克民族较为原始的生态意识光辉,而这些意识正是作家的生态思想的体现。本文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乌热尔图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8.
原始生命力是人追求合理存在的一种原始的本初欲望。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原始生命力的作品并不多。近代以来,受社会形势和西方文化影响,表现原始生命力的作品日渐增多,路翎是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作家。综观路翎小说中原始生命力书写呈现为三大特征:首先是生命异常的境遇,指人物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及由此造成的生理欲求和心理欲求的缺失;其次是无法超越的道德,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人物跨越了道德的界限,却无法完成对道德的超越;最后是不可避免的悲剧。这种基于时代特征对原始生命力的书写,既有悲剧的美学色彩,又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是一位富有浓郁生态文化思想的著名作家。生态文化对她的小说语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叙述构成了小说的基本话语,小说语言明显地融入了原始宗教信仰,给我们提供了生态文化浸润下小说语言的一个文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是交互性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文化往往在同时代并存,或统一于一部小说中。《西游记》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它蕴意丰富,关注于人自身、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超越。其中人物的长生追求虽然是原始意识的遗留。却代表着中国文化中人们对生命永恒长久不衰的真挚的追求,同样也从侧面反映了明代肯定世俗人欲、追求享乐长生的思潮。  相似文献   

11.
路翎是在抗战烽火中脱颖而出的青年作家,他的小说直接师承“五四”文学的启蒙精神,着重以人民中富有反抗的原始强力来轰毁封建文化意识的精神枷锁,他的小说实现着对人的觉醒的又一次呼唤,他的小说“真切地透出了人民的苦恼和追求,这就使我们感封那后面或底层的非化成洪流不止的潜在力量。”因此,他的小说更多突现人的强烈、坚韧的求生欲,解脱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的自由欲和希望创造崭新世界的更新欲。 在路翎的小说中,人性世界是通过富有原始强力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这是作家对  相似文献   

12.
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围绕救赎与成长描写了一个少年如何完成救赎,成长为一个男子汉的故事。小说的写作背景、情节、主人公的刻画都体现了成长小说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双重文化色彩等。小说探讨了这些文化对人的成长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最终以主人公回归本民族文化向读者揭示出本民族文化对个人成长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艾特玛托夫不同创作阶段的代表作品,探索艾特玛托夫小说的人性主题.艾特玛托夫早期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灵息相通的世界;后期作品从原始和谐走向人性的悲剧性冲突,小说中先是揭示人性之恶,然后沿着一条拯恶向善的套路,呼唤人性向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苏格兰作家刘易斯.格拉斯科·吉本的代表作《落日之歌》展示了一幅苏格兰农村新旧时代交替的图景。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原始农耕社会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表现了在现代工业文明给旧生活方式带来冲击时人的无奈和悲剧。小说中土地代表着吉本眼中的原始黄金时代,土地与现代文明诸多因素的冲突一一反映在小说情节中。整本小说可视为对原始黄金时代的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15.
布鲁斯是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拉尔夫·埃利森的著作《看不见的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成为当代美国小说的经典之作。埃里森创造性地将黑人布鲁斯音乐融会贯通于整部作品之中,以布鲁斯精髓深刻地阐释出黑人寻求自我身份及其文化身份的小说主题。本文介绍了布鲁斯所包含的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相关的概念,并着重分析了布鲁斯哲学在小说中的体现,指出布鲁斯不仅是美国黑人苦难的生动诉说,更是其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6.
《人鼠之间》巧妙地“移用”了奥德修斯、替罪羊等神话原型,这些原型的使用不仅拓展了小说的想象空间,深化了小说的哲理意蕴,而且使远古神话故事模式与现代生活相重叠,使各种原始意象在小说作品中“复活”,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在电影《湘女萧萧》中,导演谢飞对小说《萧萧》的改编是一次个性化解读,既解读过去又倾注着当代意识与情感。影片在呈现出小说中对原始人性赞美的同时,将文化批评和道德批判有机结合在一起,用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道德关怀去审视人性与封建传统文化习俗,产生了与小说文本不同的语义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与散文构建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在作品中,他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其湘西小说的特点是题材取自生活,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表现出人的自然化和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自由挥洒的散文化体式、多样化的叙事方法以及独特的文学语言,这是其小说重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神秘文化是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元,许多作家都将神秘文化融入创作中,迟子建也是复魅书写的倡导者,她的复魅干净健康、和谐清丽,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人格化的自然、神灵化的人物和难以解释的怪事构成了迟子建的复魅书写。世界范围内文化寻根思潮的影响,东北民间神秘文化的熏陶,现代工具理性文明的反思促成了迟子建的复魅叙事。她的复魅呼唤人性的真善美与原始敬畏,使被放逐的精神回归,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使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诗意。  相似文献   

20.
在新世纪小说创作中,叶兆言紧紧抓住人最本质、最原始的方面,即人的情、欲、性三位一体的情感与欲望的存在,揭示其丰富性、复杂性和顽固性,从而呈现一个个真实的人类自我。他笔下的形象大都是平庸的灰色调人物,融合了严肃与荒诞、正经与滑稽、善良与猥琐的性格特征;创作手法的开放与包容、小说质地的厚重与细腻、小说风格的求新求变,构成了新世纪叶兆言创作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