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佛教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其实教学也犹如参禅:课堂之初,教师要构筑"青山流水"的教学节奏,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课堂之中,教师要精筑"灵山活水"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益;课堂之尾,教师要回归"真山实水"...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教学应当回归本位,指向"语用"。近期,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孔子游春》一课教学。课堂上,教师以学生为本,实践了语用教学的三个层次,即"显性之用"、"储备之用"和"无用之用"。这让我想到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的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相似文献   

3.
曾经有人把语文教学概括为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由此,语文的难教就可见一斑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必须上学生喜欢的课。作为一个新型的语文教师,怎样上?我想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应互为主体。旨在使教与学双方主动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动、教学相长。1、在教学中应注重四个环节的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教研室原主任郑君威先生在谈论数学教学时,曾经提到教学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在本次教学观摩活动第一学段的13节课中,不少教师的教学依稀让我们看到教学的第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5.
<正>从教20余年,教学阶段大致经历了宋代禅师青原行思所说的"一开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个阶段。从教初始看习题就是习题,很少研究它的好处。教了几年,再看课后的习题,一点也看不上,课后习题成了课文的尾巴,失去了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而今,越来越觉得教材的重要性,明白课后习题是教材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课文理解的最好方式,课后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文本解读一定要有深度,但课堂上教师必须把握好“有深度”的“度”,使课堂上的文本解读“适度”地深入.只有符合学生解读视域的解读才是真正的“有深度”的文本解读.“依靠问题引领,把思维引向深入”“简化教学形式,让语文回归本真”“把准引导力度,让智慧及时开启”与“转换问题视角,使解读视域变得开阔”,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四种行之有效的将文本解读推向“适度”深入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  相似文献   

8.
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  相似文献   

9.
范国强 《海南教育》2014,(22):50-50
哲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句话用于教学生涯同样合适。笔者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次,几年来不断深入文本研读,深刻感悟到季羡林笔下德国民族养花、爱花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花”只是花。人自打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鲜花怒放,清纯美丽。懵懵中,知道了这是花,于是对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看花是花,很单纯、很真实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500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全文直接描写花的“奇丽”更是惜墨如金。  相似文献   

10.
顾婧 《学子》2012,(11):64-64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后世认为,这三种境界不仅适用于参禅,也同样印证了由青涩到成熟,直至圆融通透的人生。而笔者认为,此三重境界不仅印证了人生,还印证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便...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人生有三种境界,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笔者以为,古诗词教学也存在这样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2.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话来诠释: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相似文献   

14.
人生三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相似文献   

15.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因为通过文本解读能够让语文课堂鲜活、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文本解读”这一概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现象,学生并不能对文本内涵进行深入解读.要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笔者认为有“三忌”.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28):53-54
高三的复习不应该让学生只停留在得到题目的答案,回归课本让学生从"二次学习"的角度,从整体、宏观的高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面对我们高三的学生,必要时需要达到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对于优秀的学生更要求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品茶三味     
转眼我已经走进初三,迎来我收获的季节,这不禁让我想起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品味白族的三道茶一般。有这么一种说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正是三道茶的恰当比喻。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但大量课堂实例说明,现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在对文本解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误区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文本解读问题是语文阅读教学绕不开的问题,而文本解读问题又是让众多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在现实中,有些老师不清楚课堂中的文本解读应该解到什么程度,不是太浅就是太深。我觉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等于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学中的文本要承担更多的功能,它是把学生引向既定培养目标的凭借。所以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在一般性的文本解读基础上再经过教育学加工而产生的。语文教师要成为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高手,就必须以两种身份来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20.
“作文难教”是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把写融入课堂,利用文本巧妙地对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是一种省时高效的作文教学方法,教师应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找写点,跳出文本悟写法。日积月累,学生就能文泉思涌,笔下生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