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湾地区先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正规战争,一次是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另一次是1990年的“吞并科威特之战”和随之而来的“解放科威特之战”,而发动这两次战争的都是这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  相似文献   

2.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4,(29):14-14
布什:解除对伊拉克14年制裁美国总统布什7月29日签署命令,正式取消对伊拉克长达14年的经济制裁。1990年8月2日,在萨达姆派兵入侵科威特的同一天,前总统老布什宣布对伊实施经济制裁。这是继今年6月28日交权后,美国对伊拉克所做的又一重要举措。不过,在萨达姆倒台一年多后布什才签署此项命令,其象征意义明显大于实际意义。因为随着大量美国军队和商家进入伊拉克,经济制裁早已成为一纸空文。舆论分析认为,布什选择此时解除对伊制裁,是希望借此在即将到来的大选中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并增加自己与联合国的共同语言,促使其在伊拉克问题上与自己合…  相似文献   

3.
新闻榜     
萨达姆:布什扔来烫手山芋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骑虎难下:一边是联合国要求他在7日内决定是否接受“武器核查决议”,一边是本国议会的反对之声。布什成功地把烫手的山芋扔给了萨达姆。  相似文献   

4.
去年10月,戈尔巴乔夫决定发动外交攻势解决海湾危机。他请他的私人顾问叶甫根尼·普里马料夫执行这项任务。普里马科夫,61岁,是理想的人选。他在60年代担任《真理报》记者时,曾走遍了中东各国并多次会见萨达姆·侯赛因。普里马科夫深知萨达姆“坚定执着却常常变得残酷无情,意志坚强但又近乎顽固不化。”不过他坚信,如果给萨达姆足够的时间并晓以利害,这位伊拉克领导人无须盟国使用武力也会从科威特撤军。普里马科夫参加了今年2月底戈尔巴乔夫与伊拉克外长阿齐兹之间的会谈,他正在撰写一本名为《本可避免的战争》的书,以记述其近期的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5.
孙子 《档案时空》2003,(5):41-43
萨达姆是一名在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中成长起来的领袖人物。他不仅带领伊拉克人民卷入了多场战争,还发动了两场对中东格局乃至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战争:1980年开始的两伊战争和1990年由于入侵科威特导致的海湾战争。在8年的两伊战争中,双方死亡人数达100多万人,经济损失9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至少推迟20至30年,并促使美国军舰名正言顺地进驻了海湾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领土问题。由于中东历经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伊朗与伊拉克在帝国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两国边界长期无法说…  相似文献   

6.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地面部队只用了20多天的时间就攻占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萨达姆拥有的几十万军队很快分崩离析。萨达姆军队迅速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英军队航空兵通过在伊拉克南北两个禁飞区长达12年的空中持续作战,耗尽了萨选姆绝大部分舫空力量。因此,伊拉克战争期间,美英航空兵感到惊奇的是,美英战机数百架在伊拉克空域飞行,居然没有一架萨达姆的战斗机升空拦截作战。面对没  相似文献   

7.
在伊拉克那些翻新的古迹上,十分之一的砖头都刻着萨达姆的名字,或者8颗星星——每一颗星代表萨达姆阿拉伯名字的一个字母。1979年,萨达姆登上伊拉克总统宝座。他上任后,马上党同伐异,反对异己,以叛国罪处死21名革命元老。在伊拉克全国的小学里,学生在每天上课之前,都要全体对萨达姆感恩颂扬,高唱“萨达姆,萨达姆,我们将为你献出鲜血……” 当萨达姆刚掌握了伊拉克的一切权力  相似文献   

8.
2003年2月13日,春节假期刚过去不久,我们就匆匆踏上了去往海湾的旅程。之所以说“匆匆”,并不是说准备工作不充分。实际上,我们从2002年10月份起,就开始为报道可能发生的伊拉克战事做准备,包括申请相关各国签证、收集相关材料等。我们原计划在2月下旬出发,先去美军中央司令部所在的卡塔尔,然后赴美军进攻伊拉克的前沿阵地———科威特。由于伊拉克和科威特关系紧张,我们不能同时获得伊拉克和科威特两国的签证,所以我们打算到科威特后,先完成战前报道,等战争爆发时,随美军进攻的路线进入伊拉克进行战地报道。2月初,科威特方面传来一系列消息,…  相似文献   

9.
新书架     
一个人的抵抗:走近萨达姆 商裔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2月 作者以一名学者的独特视角,深入揭示和刻画了一个真实的萨达姆。在他的笔下,伊拉克不再遥远,萨达姆不再陌生,中东局势不再云遮雾罩。他详细叙述了萨达姆个人的成长历史、政治态度、家庭家人以及两伊战  相似文献   

10.
《新闻天地》2004,(8):33-35
审判萨达姆,人们关心的并不是过程,而是结果,是萨达姆的死活。多数伊拉克临时工政府官员公开地、反复地表示,不杀萨达姆不足以平民愤;最新民意调查也显示,多数的伊拉克民众也希望处死他们的前总统。  相似文献   

11.
4月27日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生日,两天前,伊拉克巴格达300对情人举行集体婚礼表示庆祝。超过11年的制裁使伊拉克经济不景气,更给许多婚姻带来障碍。伊拉克政府通常通过安  相似文献   

12.
时隔12年,围绕“萨达姆何去何从”这一主题,国际社会再次展开了扑朔迷离的外交运作。 2月5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向全世界展示了美国掌握的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新证据。随后,鲍威尔为伊拉克设定了一个最新时间表。在美国设定的这个新的最后期限,即2月14日,德法两国向联合国提交用非军事手段解除伊拉克武装的计划。 迷雾之中,似乎只有美国和英国同萨达姆过不去,其他国家或多或少是在为伊拉克说话。但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3.
画中有话     
“我们至少需要一个年龄相当的法官,或者更年长一些的,这样他可以站起来面对萨达姆,而且萨达姆也不能再像对待儿子一样和他讲话。”一位在审判现场的伊拉克摄影师说,审判萨达姆的法官才30岁出头,年龄不到萨达姆的一半,这位法官根本不是萨达姆的对手。“伊拉克现在对美国小企业来讲是黄金乐土,那里还有5亿美元的机会在等着我们。”美国一家企业员工说。虽然说在伊拉克挣钱是玩命的事,但目前仍有几千名美国人在伊拉克工作。“向你们的头版表示祝贺。祝今天过得愉快。”美国《每日新闻》给《纽约邮报》编辑的留言。7月6日《纽约邮报》头版宣称…  相似文献   

14.
人们游行发誓用生命保卫萨达姆呀,真棒,我到伊拉克正赶上萨达姆的生日庆祝。做为伊拉克摄影协会客人的我,这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旅游机会,并且让我旋风一样风风光光地跑了一周,参加讲演,接待官方访问,游历海湾战争陵墓,去儿童中心看授奖,当然这全部是为庆祝萨达姆的生日。在生日大集会到来两天前,巴格达真可谓是装饰并武装到了牙齿。我曾计算过在萨达姆生日那天他每小时出现的频率:在政府大楼里是32次,在巴格达的汽车里是4次,在市场与道路是2次。可以说到处都能见到萨达姆。萨达姆的生日那天是星期六,2001年4月28日上午,庆祝…  相似文献   

15.
自从伊拉克战争开始以来,伊战局势一直是媒体追逐的热点。2006年12月30日,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执行死刑。这一事件,是伊拉克战争的节点,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12月31日,各级党报和都市报都报道了这一重要国际消息。但在处理方式上各有不同,由此引出了一番思考。比如,《人民日报》对萨达姆被  相似文献   

16.
一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是波斯湾(简称海湾)地区的四个主要国家。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伊朗即古代波斯;伊拉克为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所在;科威特在7世纪曾是阿拉  相似文献   

17.
1月9日,伊朗在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以东发动大规模攻势,步步进逼,大有扑向巴士拉之势。沉寂了将近半年的两伊战争又一次为世界所瞩目。人们关心这场攻势,因为巴士拉对于伊拉克来说是生命攸关的战略要地,一旦被敌方攻下,伊拉克同支持它的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等国的陆上联系就被截断了,每天300多辆卡车的物资和武器弹药就没法运进,持  相似文献   

18.
新闻榜     
对伊拉克前 总统萨达姆的第 二次审判11月28 日开始,但3小时 后即宣告休庭, 12月5日将再次 开审。此次审判 播放了杜贾尔村大屠杀案重要证人之 一、伊拉克前情报部门官员谢赫留下 的一盘录音带,他10月27日因癌症 去世。 自从今年10月第一次审判萨达 姆以来,已有两名律师被杀,伊拉克 当局还破获了一起预谋刺杀主审法官 的阴谋。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中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春 《新闻界》2005,(4):53-54
一、从萨达姆“监狱半裸照”事件谈起2005年5月20日出版的英国《太阳报》曝光了几张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在关押期间的照片。在《太阳报》的头版照片上,萨达姆只穿着内裤。另有照片显示萨达姆用手搓洗衣服或者睡觉的样子,监狱房间十分狭小,大约为两平方米。萨达姆半裸照曝光后,萨达姆的海内外律师团迅速作出反应,状告照片的拍摄者和刊出方“侵犯人权”。萨达姆的法国律师卢多特表示,他要替萨达姆向《太阳报》要求赔偿100万英镑:“我认为,这是美国人导演的诋毁萨达姆的战略行动,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看看这人,他不是神,他是人’。我…  相似文献   

20.
3月26日,《华商报》特派记者胡国庆随同科威特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团进入伊拉克,深入到英美联军和伊军刚刚恶战过的伊南部城市乌姆盖斯尔市塞夫万镇采访。这是继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等人之后,成为第三批深入到伊拉克战区采访的中国记者。《华商报》另一位特派记者张宏伟继续留守科威特。目前,两名特派战地记者已发回大量现场报道稿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