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师专类学报在1998年前多为内部期刊,从1999年开始,国家批准大部分师专学报公开出版发行。这既是一件好事,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刚转办公开的师专学报与早已公开发行的本科院校学报相比,生命力差,市场占有率低,没有订户,高耗费低效益,既没有自己的大作者群,也没有自己的大读者群。师专学报如何实现从内部期刊到公开发行的转变,如何增强自己的生命力,找准自己的市场,如何提高学报质量,实现学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是我们当前亟需探讨的问题。没有市场的刊物是没有生命力的,而要占领市场就得办出自己的特色,找准…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学报的质量是学报的生命,没有质量的学报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是学报界普遍认同的常识。正因为如此,学报界都把不断提高学报的质量做为自己努力追求的永恒的主题。提高学报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诸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来实现,比如:充足的稿源、充足的经费、优秀的编辑人才等等。在这诸多的因素中,优秀的编辑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认真研究学报编辑人才建设问题,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在当前的形势下,学报需要什么样的编辑人才?学报编辑人才建设面临什么形势,应采取什么对策,应遵循什么原则?笔者拟对此做些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等院校学报学”是一门新学科。而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必然有它建构的依据,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有它完整的科学体系。本文试就这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想法,以就教于大家。一、中国高等院校学报学建构的依据所谓依据,就是事物赖以存在的条件和理由。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赖以存在的条件和理由。如果缺乏,就没有依据了;没有依据,也就无所谓该事物的出现了。万事万物如此,一门学科的诞生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提出要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学报学这门新学科,主要依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等院校学报学”是一门新学科。而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必然有它建构的依据,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有它完整的科学体系。本文试就这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想法,以就教于大家。一、中国高等院校学报学建构的依据所谓依据,就是事物赖以存在的条件和理由。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赖以存在的条件和理由。如果缺乏,就没有依据了;没有依据,也就无所谓该事物的出现了。万事万物如此,一门学科的诞生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提出要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学报学这门新学科,主要依据有两条:  相似文献   

5.
浅谈高校文科学报的性质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校学报的性质,充分认识它在高校建设中特有的作用,这是办好学报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对此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往往动摇学报的办刊宗旨,看不到学报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在社会上和高等学校里,对学抿有些议论和看法,有些同志认为高校学报办得太多,高校不一定都要办学报;有些高校领导计较经济盈亏,不愿下力气、  相似文献   

6.
李永先同志在《辽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的《司马迁是“揭露”“鞭鞑”和“批判”吕后吗?》(以下简称“李文”)一文,在评价吕后的问题上,对我们的拙著《<史记>的思想与艺术》(发表于辽宁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四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与意见,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益。但为了探讨并弄清问题,我们愿意再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就正于李永先同志。李文认为:“司马迁对吕后这个历史人物是基本肯定的。”我们又重新读了《史记》的《吕太后本纪》《匈奴列传》等有关篇章,对李同志的这一看法实在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逻辑学界中,对于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尽管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仍然是研究较少,极待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本文试图就目前争论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着法,以求教于同志们。一有的同志认为,辩证逻辑要着重研究思维形式怎样表现辩证法的最一般规律,因此不要再去搞几个辩证逻辑的什么规律。有的同志认为,辩证逻辑不应有自己的规律,因为它和唯  相似文献   

8.
当塗县新市老村小学陆植之同志就单班复式教学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认为:陆植之同志对这些问题的提法和所反映出的教学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困难,是带有一般性的,所以有开展一次讨论的必要。我们希望通过讨论,能给农村单班复式教学以具体帮助,使得这些小学在教学上能得到改进与提高。参加讨论的来稿,我们希望注意这几点:①就陆植之同志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②或是就自己在复式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加以介绍;③反映教学中的困难,或是提出解决办法,我们都欢迎;④但内容必须力求具体,甚至列出课程表,都是可以的。我们希望教师同志们热烈参加这个讨论。  相似文献   

9.
教育界各级领导同志绝大多数是把体育作为与德育、智育、美育相并列的教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来认识的。可是,在我们体育界存在着“体育非教育”、“大体育”等观念,使体育离开了其真义的轨道。这也影响到了整个教育界。在此,仅就我们体育界在对体育的认识上和工作上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李继之同志就我国师范教育改革问题相继发表了两篇文章——《师范教育需要改革》和《师范性和革命性要紧密结合》(分别载于《天津师大学报》1983年第三期和1984年3月9日、23日《光明日报》)。这两篇论文(以下简称李文)有许多很好的见解,但也有一些提法尚可商讨,本文就此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师范类高校学报作为高校学报中的一员,面临着共同的困难和问题。这不能不逼迫我们更进一步认识逐步调整办刊宗旨、走联合发展之路,办特色刊物、走内涵发展之路,主动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特点、走两个效益的发展之路的合理性和需要性。师范类高校学报充分利用目前自己的有利条件,进行系统化(或社会化)、特色化、市场化(或企业化)的探索,就有可能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哲学界关于主体、客体问题的讨论,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在教育改革实践的推动下,也成了教育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张武升同志在《人的主客体统一性及其对教育的启示》(载《江西教育科研》1991年第1期)一文,主要是从哲学上阐述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同时也谈到了这一问题在教育实践上的运用。这对于我们在哲学上、教育上的研究是很有禅益的,但对其中的一些看法,我们觉得有进一来讨论的必要。本文是我们几点不太成熟的思考,以就教于张武升同志。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的编辑出版大家邹韬奋先生有句名言:“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指望了。”教育学院学报要跻身于全国高校学报之林,走出进退维谷的困境,唯一的出路是要张扬鲜明的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除了封面上印有某某教育学院的标记外,还应在它的每一期内容、篇目和栏目上,留下为教育学院学报所独有的印戳,那就是——面向中学,指导中学。办好一份学报,既要研究其共性,又要把握其个性。忽视共性,就会偏离方向,违背规律;抹煞个性,则千校一面,千报一律。毛泽东同志指出;“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  相似文献   

14.
走雷锋的路     
从两年前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以来,我就常常想:雷锋同志和我年龄差不多,在旧社会我也受过苦,但我为什么不能象雷锋同志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我埋怨自己没有在部队里工作过,没有象雷锋那样好的客观条件。这个问题,经过学习雷锋同志的模范事迹和这次观看了影片《雷锋》后,我才找到了正确的答案。雷锋  相似文献   

15.
苏叔阳同志看到了我校学报84年第二期刊登的我校中文82级部分同学座谈讨论长篇小说《故土》的纪要以后,热情洋溢地与我校中文科教师张广昆同志及82级同学通了一次信,信中就《故土》的人物塑造、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以及艺术总体构思中的美学追求等问题谈了自己的很有见地的意见。我们征得苏叔阳同志的同意,将他的信刊发于后,以飨读者。“当代文学”课教师张广昆同志将有影响而又有争议的作品及时纳入课堂,这无疑是有意义的,所以也将他给苏叔阳同志的信一起刊发。  相似文献   

16.
本刊关于“应该怎样看待参加劳动和升学”的问题讨论已经进行四期了,准备到此告一段落。这一期的问题讨论中,我们转载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陈永康同志给江苏《新华日报》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陈永康同志以他亲身的休会,就”当农只需不需要文化知识”、“农业有没有东西好钻研”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内容具体、生动,读来使人感到亲切,对于解决我们讨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是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不是能“继续深造”等问题,很有启示,特予转载,希读者注意阅读。本刊关于“应该怎样看待参加劳动和升学”的问题讨论已经进行四期了,准备到此告一段落。这一期的问题讨论中,我们转载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陈永康同志给江苏《新华日报》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陈永康同志以他亲身的休会,就”当农只需不需要文化知识”、“农业有没有东西好钻研”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内容具体、生动,读来使人感到亲切,对于解决我们讨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是不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不是能“继续深造”等问题,很有启示,特予转载,希读者注意阅读。  相似文献   

17.
冯雪峰同志的《回忆鲁迅》至今还没有再版的机会,但我们认为却有重新一读的价值。雪峰同志在这本书中,就自己与鲁迅交往的事实,真切、具体地记述了一九二八——一九三六年间鲁迅生活、思想、战斗历程,以及同鲁迅有直接关系的三十年代左翼文艺战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他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了鲁迅的革命价值;同时也无意中表明了他自己.笔者与雪峰同志素昧平生,了解甚少,不可能对他作  相似文献   

18.
在仔细研究了黄汉强,黄炘昌二位同志的文章之后,我们认为有必要就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一个简要的答复。首先,对于初级社的整个分配关系的理解,我们和这两位同志是有分歧之点的。他们认为:初级社是贫、中农的集体组织,因而,它的整个分配制度就反映了两重的关系:一方面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另方面是中农与贫农的关系。我们觉得,这种说法过于一般了,因为无论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或中农与贫农的关系,都不足以表明初级社的分配关系的特点。说初级社的分配制度反映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必须进一步分析一下,这是什么样的个人和什么样的集体之间的关系。因为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一个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历史文件。《决议》八个部分、三十八节、三万余言,核心问题是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政治问题。 《决议》深刻地概括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发展,充分地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如实地总结了我们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这就不仅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而且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思想是个国宝。  相似文献   

20.
<正>1982年秋,学校决定办学报,并调我任文科学报专职编辑。那时我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段。时间过得真快,至今已整整40年了。这40年中,我有28年是伴着《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走过来的,可以说是把自己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安庆师范学院的学报事业。已没有必要叙说学报初办时的困难了,因为种种困难都没能挡住我们把学报办下去的决心。我清楚地记得:文科学报创刊号出来后,就以严肃的学术性和整齐、大气的装帧风格赢得了人们的好评;这一期刊登的10多篇文章就有8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中国古代史》《文艺理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转载,这无疑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